王 瑛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放射影像科 甘肅 蘭州 730030)
近年來,隨著多排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技術的發展,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技術因其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率高以及無創性的特點,已成為冠心病診斷的檢查方法之一,但在雙源CT 冠脈成像實際檢查中,其檢查結果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故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必不可少。個性化護理是一種以尊重患者個體化差異為特點的護理模式,在護理方案制定和落實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個性化的特點,為探討個性化護理用于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檢查中的干預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個性化護理干預對雙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患者閉氣成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接受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檢查的400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0 例。納入標準:①因不明原因胸痛就診,懷疑為冠心病,需進行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檢查;②年齡≥50 歲;③神志保持清醒,配合檢查。排除標準:①檢查前伴有精神障礙及認知障礙;②合并危急重癥;③合并傳染性疾病。對照組男性104 例,女性96 例;年齡51 ~82 歲,平均年齡為(66.43±10.42)歲;觀察組男性102 例,女性98 例;年齡50 ~84 歲,平均年齡為(66.98±10.5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所有患者均接受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檢查,采用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雙源CT 機,檢查前患者常規禁食4 h,掃描前5 min 給予患者0.5 mg 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將其心率控制在50 ~115 次/min,囑咐患者在檢查時注意屏住呼吸。于患者肘前靜脈注入60 ~100 mL 碘對比劑優維顯,注射速率為4.5 ~5.5 mL/s,采用Bolus Tracking 技術監測升主動脈增強過程,待CT 值升至100 HU,延遲10 s 后觸發掃描,掃描范圍為胸廓入口處至心臟膈面下方1 cm 水平線,自頭部向足部方向掃描,于患者一次屏氣間完成掃描,獲取原始圖像后,采用多平面重組、容積重現、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等技術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處理。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口頭告知患者基礎注意事項,注意對其檢查時的體征進行觀察。注意保持檢查室內空氣質量良好,溫度控制在24 ~26 ℃,濕度控制在50%~60%,還應適當準備毛毯或棉被等物品,在患者檢查時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觀察組應用個性化護理,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檢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護理風險,制定以下護理方案:(1)心理干預。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根據患者的年齡、理解能力及文化程度,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與其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內心的顧慮,對患者進行疏導和安撫,向其說明“檢查時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屬于正常現象,無需過度焦慮”,并為患者講解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對疾病診療的重要性,使患者積極配合檢查。(2)行為干預。在檢查過程中,指導患者擺放正確的體位,并利用眼神、手勢向患者示意,安撫患者,嚴密監測患者心率,如患者心率過快,需對其心率進行控制。(3)閉氣訓練。為患者說明在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檢查中屏住呼吸的作用及重要性,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并指導患者練習閉氣,可自行屏住呼吸,捏住鼻子進行閉氣。
比較兩組的負性情緒評分、閉氣成功率、檢查依從性、檢查用時、舒適度評分。(1)負性情緒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評價兩組患者心理狀況,SAS 量表共20 個項目,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評價,總分<50 分為正常,≥50 分為焦慮;SDS 量表共20 個項目,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評價,總分<53 分為正常,≥53 分為抑郁,分數越高,心理狀態越差。。(2)依從率:總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本組總例數×100%,完全依從即患者在檢查時完全按照醫囑配合且完成度較高,部分依從即患者在檢查時配合醫生囑咐但完成度不高,不依從即患者在檢查時對醫生囑咐不配合。(3)舒適度評分:采用一般舒適度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 GCQ)評估患者舒適度,量表共有28 個條目,單個條目分值為1 ~4 分,量表總分為28 ~112 分,得分越高,患者感覺越舒適。(4)圖像質量優良率:即優例數與良例數所占比例之和,具體評價標準如下。①優。圖像清晰度高,輪廓清晰,對比明顯,無偽影。②良。圖像較為清晰,偽影較少,造影片與蒙片重疊不完全,可滿足診斷要求。③差。圖像模糊,偽影明顯,蒙片與造影片未重疊,病灶顯示不完整,無法滿足診斷要求。

與護理前相比,兩組護理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s,分)
護理后,觀察組的閉氣成功率為98.00%,共196 例患者閉氣成功;對照組的閉氣成功率為92.50%,共有185 例患者閉氣成功。觀察組的閉氣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閉氣成功率比較(例)
護理后,觀察組的檢查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檢查依從性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的檢查用時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的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檢查用時、舒適度評分比較(±s)
護理后,觀察組的圖像質量優良率為96.50%,對照組為90.5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圖像質量優良率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00%,共發生4 例不良反應,分別為頭暈2 例、惡心嘔吐1 例、皮膚潮紅1 例;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8.00%,共發生16 例不良反應,分別為頭暈5 例、惡心嘔吐4 例、皮膚潮紅4 例、皮疹3 例。組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579,= 0.006)。
CT 血管成像技術應用于冠狀動脈病變診斷中可清晰顯示冠狀動脈結構,可通過后處理技術,實現圖像的三維立體重建,立體顯示冠狀動脈情況,便于醫師閱片、診斷。而雙源CT 機是一種常用的CT 冠脈成像設備,該設備具有2 套球管和探測系統,具有較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可避免受到金屬偽影的干擾,但在實際檢查時,其圖像質量仍然存在受主觀因素影響的風險,故需實施積極護理干預。
合理的護理措施是確保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檢查順利完成的關鍵,常規的護理措施以簡單的口頭宣教為主,其護理措施較為片面,導致護理后患者的護理效果不夠理想。近年來,個性化護理在臨床護理中逐漸得到應用。該護理模式的核心為“個性化”,由于不同疾病的護理過程中護理行為和護理問題存在差異,對于不同的患者而言,護理措施的意義不同。因此,個性化護理主張在護理方案制定時充分尊重患者的個體化差異,因人制宜,通過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了解其護理需求及可能遇到的護理問題,從而制定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護理方案。相比于常規護理,個性化護理方案更加全面,更加具有針對性,可針對患者不同方面的護理需求進行滿足,本研究中給予觀察組患者個性化護理,針對患者實施了心理干預、行為干預及閉氣訓練指導,可幫助患者解決雙源CT 冠狀動脈檢查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促使其情緒恢復穩定,再對其檢查過程中的行為進行指導,在檢查前對其進行閉氣訓練指導,可確保患者順利完成檢查。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取個性化護理措施,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對比兩組研究結果后發現:(1)護理后,觀察組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的閉氣成功率、檢查總依從率、舒適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的檢查用時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個性化護理干預應用于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檢查中切實有效,可起到緩解負性情緒、提高閉氣成功率和檢查依從性、節省檢查時間、提高檢查舒適度等多重作用。(2)觀察組的圖像質量優良率(96.50%)高于對照組(9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個性化護理措施落實后可提升雙源CT 冠脈成像的圖像質量,減少偽影,這主要是因為個性化護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閉氣成功率和檢查依從性,確保雙源CT 冠脈成像檢查能夠順利完成。(3)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個性化護理可減少雙源CT 冠脈成像檢查時患者的不良反應,提高檢查安全性。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可緩解患者在雙源CT 冠狀動脈成像檢查中的不良情緒,提高其檢查依從性,有利于提高閉氣成功率,縮短檢查時間,提高檢查時的舒適度,有助于提高雙源CT 冠脈成像檢查的圖像質量,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