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剛強,王志,張夢
【設計研討】
工業設計視閾下的設計驅動型品牌創新范式研究
鄭剛強1,王志1,張夢2
(1.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2.漢陽大學,安山 15588)
探究幾種典型的設計驅動型品牌的創新范式,為國內不同類型的企業轉向設計驅動型品牌提供創新范式參考。借助設計驅動式創新理論確定設計驅動型品牌的特征,并以此為根據判斷研究對象設計驅動型品牌,再從創意來源、創意實現過程和創新成果3個方面分析不同的設計創新驅動式創新范式。以鴻翼科技為代表的設計探索式創新,其創意來源于內部團隊挖掘痛點,以優化產品和解決市場痛點為創新邏輯,其創意效果根據企業的創新策略而實現,其成果以硬件產品為主。以小米公司為代表的設計開放式創新,其創意來源于線上用戶社群和生態鏈創新團隊,且創意過程由研發工程師在線獲取反饋信息而實現,最終創新成果主要表現為硬件產品、系統和服務。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設計整合式創新,其創意來源于虛擬社群和技術整合,且創意過程由內部團隊根據企業目標而實現,最終創新結果主要有硬件產品、軟件、系統、技術和服務。
設計驅動型品牌;創新范式;企業轉型;設計產業化;工業設計
自2006年在全國科技大會中提出的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以來,國務院陸續出臺相關文件促進走好創新發展之路,如《“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2013年)、《中國制造2025》(2015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2016年)等。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各行各業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展開了多樣化的探索。企業界通過技術創新、人才引進、商業模式創新等舉措進行實踐探索,學術界則從轉型路徑、創新方法、創新模式等角度展開理論研究。設計驅動式創新理論屬于目前學術界較為前沿的創新理論,隨著研究的持續深入,該理論的研究成果逐漸豐碩,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設計驅動式創新機理與設計模式演化研究(陳雪頌,2011年)、設計驅動型品牌概念的提出(童慧明,2018年)、設計創新驅動國家發展——芬蘭設計政策研究(陳朝杰,2018)、創新驅動的設計管理模式轉型(陳旭,2019年)等。從文獻數量而言,目前研究設計驅動式創新理論的學者以管理學領域的居多,主要體現在該理論與企業績效、產品競爭力、設計價值和創新能力等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也有部分設計領域的學者從設計政策、品牌價值、品牌共性等角度進行探討。此次研究選取國內外具有設計驅動型品牌特征的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案例的創意來源、創意實現過程和創新成果等方面來歸納設計驅動型企業的創新范式,以期為國內不同類型的企業轉向設計驅動型品牌提供創新范式參考。
設計驅動型品牌的概念最早由童慧明于2015年提出,并于2018年對其概念作出解釋,即:設計驅動型品牌由設計驅動,把品牌放在第1位,體現的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設計思維,并用這種思維去驅動品牌的所有商業活動[1]。
國內基于設計視角研究設計驅動型品牌特征的理論成果相對較少,主要有童慧明、陳旭、李若輝等。童慧明(2018年)提出設計驅動型品牌的四大特征包括:設計是品牌的核心、設計創新作為企業的品牌戰略、持續推出高體驗的產品、設計驅動型企業引領產業發展。陳旭(2019年)提出設計管理模式轉型的新思路,即由創意驅動向創造驅動的轉型、由創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李若輝(2019年)基于設計創新特征與效應表現,結合企業轉型升級的內涵目標,搭建了二者之間的作用橋梁,并從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和生產要素配置4個方面構建了設計創新驅動制造型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模型。
管理學領域研究設計驅動創新的作者有陳勁、陳雪頌、賴紅波、俞湘珍、陳國棟等。其中,陳雪頌(2011年)基于相關文獻總結出設計驅動式創新理論的主要特征,具體包括:設計行為的普遍性、設計主導的創新邏輯、創新資源的開放性和復雜性、設計創新作為企業和項目的戰略。該研究以國內的廣東鴻翼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鴻翼科技”)和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小米公司”)為例,此外,還選擇國外較為典型的蘋果公司為例。根據陳雪頌提出的設計驅動式創新理論的五大特征對3家企業進行定性分析,并以此為標準判斷研究對象是否為設計驅動型品牌,見表1。
由表1可知,鴻翼科技、小米公司和蘋果公司在設計行為的普遍性、設計主導的創新邏輯、創新資源的開放性和復雜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均可稱為設計驅動型品牌。
表1 設計驅動型品牌定性分析

Tab.1 Qualitative analysis table of brand driven by design
鴻翼科技、小米公司和蘋果公司的多方面特征符合設計驅動型品牌的特征,但三者的發展策略、團隊結構、創新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差異性最終形成了不同設計創新范式。因此,該研究從主要創始人及其專業背景、企業規模、企業文化、品牌定位、產品風格、產品發展策略、團隊結構等方面歸納3家企業的差異性,見表2。
表由表2可知,鴻翼科技、小米公司和蘋果公司這3家企業在企業文化、品牌定位、發展策略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主創者的專業背景、工作經歷、商業思維等對企業創新范式起到關鍵影響作用。
表2 鴻翼科技、小米公司和蘋果公司的關鍵信息比較

Tab.2 KeyInformationComparison of Hongyi Technology, Xiaomi and Apple
鴻翼科技的主創者——盧剛亮,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專業。2005年盧剛亮創立佛山市順德區宏翼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至2013年開始成立首個設計創新品牌——卡蛙科技,并在小微環境電器領域持續探索,最終以1.2億元(2017年)的集團營收取得了較好的市場認可度[2]。盧剛亮及其團隊從事10余年工業設計服務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創新經驗和項目管理經驗,結識了大量工業設計領域的一流人才,形成了解決方案創新的設計思維,逐漸摸索出設計行業轉型的方向,也為轉型積累了充足的產業資源、創業資本、營銷渠道等,這些都為今后的企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轉型基礎。其中,解決方案創新的設計思維是工業設計服務型企業形成設計創新范式的決定性因素。在該思維的指導下,團隊熱衷于探索現存的“問題”或者挖掘未被發現的“問題”,并整合現有資源體系,形成創新成果。
小米公司的主創者——雷軍,畢業于武漢大學計算機編程專業。1992年雷軍加入金山公司,并擔任開發部經理等職務,2007年辭去金山公司CEO職務。2010年創辦小米科技有限公司,開始探索小米手機和MIUI系統,并逐步拓展智能家居類產品,最終以298億美元(2019年)的年營業額穩居世界500強[3]。雷軍在金山公司任職的15余年間,積累了豐富的軟件開發經驗和項目管理經驗,結識了大量軟件開發領域的頂尖人才,形成了互聯網開放性平臺思維,也積累了豐富的產業資源、創業資本等,為創立小米公司奠定了雄厚的創業基礎。其中,互聯網開放性平臺思維是移動互聯網企業形成設計創新范式的決定性因素。在該思維的指導下,團隊擅長搭建創新平臺,如線上粉絲社群、小米谷倉學院、線上銷售店鋪等。
蘋果公司的主創者——喬布斯,未能完成大學學業。他曾經在雅達利電視游戲機公司工作,工作期間,常常和斯蒂夫·沃茲尼亞克一起,在自家的小車庫里琢磨電腦。1976年,喬布斯與沃茲、韋恩共同創立電腦公司——蘋果公司。經歷過公司動蕩期之后,喬布斯重回蘋果公司,推出創新產品——外殼顏色透明的iMac,產品大賣幫助公司重回正軌,與此同時,任命設計總監喬納森·艾弗為執行副總裁、首席設計官,直接向他本人匯報,形成了平行管理的企業決策架構[4]。喬布斯追求簡潔與極致是其創新精神的核心,為用戶提供擁有卓越使用體驗和審美認知的產品,用一款產品包容更廣泛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喬布斯與沃茲尼亞克、艾弗等共同打造產品,體現了他善于整合資源的特點。喬布斯追求簡潔與極致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卓越用戶體驗的創新理念,是蘋果公司形成設計創新范式的決定性因素。在該理念的指導下,團隊整合創新資源,形成了以個人計算機為核心的產品生態系統。
鴻翼科技由盧剛亮、趙林、林文杰3位工業設計師共同創立,致力于打造中國原創微空間環境類電器的品牌。鴻翼科技創業之初以工業設計服務為主,加之集團3位創始人均為工業設計專業背景,鴻翼團隊
中仍處于工業設計師居多、結構工程師次之的狀態。鴻翼科技采取“單品爆款—形成品類優勢—布局近似場景—構建創新系統”的發展策略,不斷拓寬企業的產品布局[5]。鴻翼集團旗下由卡蛙、貝蛙、迅蛙等品牌構成,卡蛙是其現階段產品品類較為豐富的子品牌,包含香薰加濕、冬暖加熱、清涼風扇等產品。鴻翼團隊自2005年創業以來,在工業設計服務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設計經驗。團隊首個自主開發的產品——便攜干衣架,以及后續多款產品的成功為其積累了豐富的供應鏈資源、研發資金和項目管理經驗。
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鴻翼科技的設計創新范式主要表現為設計探索式創新。該企業以工業設計師為主的團隊結構引起知識結構的相對單一,而工業設計師的課程體系以柳冠中的事理學思想為代表的創新邏輯(以解決方案創新為設計邏輯)。鴻翼的發展策略以單品爆款為創新原點,即通過尋找細分市場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作為創意來源。此外,其創新資源相對較少,拓展類似場景的產品能夠減少創新風險。通過以上3種因素的分析,可知鴻翼科技的創意來源具有偶然性、單一化和不穩定等特點,其創新范式主要表現為設計探索式。
小米公司的創始人團隊包括雷軍、林斌、黎萬強等十幾位技術和設計人才,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6]。小米公司創業之初,從手機系統MIUI開始做起,另外還有米聊和小米手機。在物聯網時代,手機可以作為連接各種智能產品的中間物,此舉為小米的產品生態打下平臺基礎。該公司于2016年成立小米生態鏈企業——北京青禾谷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谷倉學院”),為小米公司培訓和孵化生態鏈企業,傳播小米發展策略和價值觀[7]。小米谷倉學院的成立為小米生態鏈培育了大量的創業團隊,成為小米公司廣泛收納創新人才的基地。除廣泛的創新人才之外,小米公司通過粉絲社群的運營獲得了大量的用戶反饋信息。這些來自用戶真實體驗的信息,為小米公司完善產品和服務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還能節省研發團隊搜集和分析用戶需求的時間和精力,成為了小米高效設計的創意源之一。小米的生態鏈發展模式匯聚了大量的產業資源,其中包括創業團隊、供應商、制造商、銷售渠道等。
小米公司的設計創新范式主要表現為設計開放式創新。以手機為媒介的物聯網平臺、以粉絲社群為信息渠道的反饋平臺、以谷倉學院為人才基地的孵化平臺,此三者都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廣泛整合企業外部資源。因此,其創新范式主要表現為設計開放式。
蘋果公司由喬布斯、沃茲尼亞克、韋恩3人聯合創立,集中于開發個人計算機相關的軟硬件產品和服務[8]。蘋果公司成立之初,由青蛙設計公司為其提供工業設計服務,團隊內部以工程師為主,但由于創新權力博弈,喬布斯被迫離開。喬布斯再次回歸蘋果公司后,將設計驅動創新作為公司的發展戰略,并任命伊夫為首席設計官,與其他幾位首席高管并列[9]。喬布斯重用設計人才的做法讓蘋果公司回到設計作為重要驅動力的階段。截至2017年,蘋果公司在華申請專利總數為3 765件,其中發明專利2 614件,占比69.43%,另有外觀專利672件,占比17.85%,實用新型專利479件,占比12.72%[10]。蘋果公司通過內部申請專利與技術收購的方式整合大量的創新資源,同時,虛擬社區的運營為該公司收集了大量的用戶反饋信息,技術資源的整合與平臺信息的收集成為了蘋果公司兩大創意來源。蘋果公司近幾年的產品形成了生態鏈格局,圍繞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三大類硬件產品及其配件、系統和應用軟件等方面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和用戶體驗,各個產品之間能實現智能互聯,并且已經逐步實現了軟硬件互通的趨勢。
在這些因素的促成下,蘋果公司的設計驅動創新范式主要表現為設計整合式創新。蘋果公司的軟硬件產品和服務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生態鏈狀態,蘋果公司的發展策略不在于拓展更多的產品和服務,而是不斷優化產品品質和性能,提升用戶體驗,這種策略需要不斷積累和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因此,其創新范式主要表現為設計整合式。
設計探索式創新是指創新主體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的創新資源,以解決方案探索為核心,圍繞現有產品進行優化或探索新產品的設計創新范式。設計探索式創新具有偶然性、不穩定性、漸進性等特點。以鴻翼科技為例,從創意來源、創意實現過程和創新成果3個方面來分析設計探索式創新范式。
3.1.1 創意來源
鴻翼科技的創新人才隊伍以工業設計師為主,以優化現有產品或解決市場痛點為創新邏輯。其研發團隊中包含工業設計師和結構工程師,工作任務以外觀和結構優化為主,因此,該公司基本不需要與外部企業合作便可完成產品設計工作。便攜干衣架是鴻翼科技推出的第1款產品,該產品的創意來源于其創始人盧剛亮的一次出差經歷,即旅途中需要清洗衣服,但長時間不能晾干[11]。他作為工業設計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并將便攜晾干衣物的想法設計成概念方案。他通過整合供應鏈,嘗試產業化探索,最終,該創意得到了市場的認可。鴻翼科技近2年推出的產品,包括加濕器、化妝鏡、桌面電扇等均為市場熱銷產品。這些產品的選用體現了該公司的創新策略,即從單品突破到品類優勢,再到近似場景布局,形成產品創新系統的產業布局。鴻翼科技設計創新基于改良性思維的痛點挖掘和基于爆款產品的市場數據。
3.1.2 創意實現過程
鴻翼科技的首款自主創新產品——便攜干衣架熱銷后,不僅積累了供應鏈資源、經驗、資金、團隊等,還為其他探索設計驅動型企業增加了較大的信心,從而堅定了設計產業化探索的道路。在便攜干衣架上市后,針對類似的問題,鴻翼團隊推出了便攜干鞋架。在不改變核心模塊的情況下,把兩端掛衣服的部分替換為軟管,可烘干鞋子。鴻翼科技通過第1款產品立足后,根據當時市場上銷售火爆的加濕器等產品進行研究改進,陸續推出了加濕器、香薰機、臺面小風扇等產品,品類優勢逐漸凸顯。
鴻翼科技集團旗下品牌——佛山卡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推出的系列加濕器產品,見圖1。根據卡蛙官方企業店中的產品型號,按照推出時間的先后順序,整理出系列加濕器產品。通過產品型號可知其推出的順序,鴻翼團隊不斷優化現有產品,從外觀、使用方式、結構等方面進行創新,形成豐富的產品品類。

圖1 卡蛙科技系列加濕器
3.1.3 創新成果
通過線上銷售平臺搜集整理部分在售商品,并結合現有文獻和網絡資料,整理出鴻翼科技設計創新成果匯總,見表3。
表3 鴻翼科技設計創新成果匯總

Tab.3 Summary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of Hongyi technology design
鴻翼科技的設計創新成果以硬件產品為主。卡蛙是鴻翼科技目前主要的硬件品牌。根據卡蛙官方企業店中的在售商品可知,目前該品牌大概有7大品類產品,共50余款產品。基于細分市場、非計劃性購物需求、用戶市場多元化、傳統大企業開發小產品投資收益小等原因,鴻翼科技圍繞出行、家用、辦公室、學生宿舍等細分市場設計出具有小型、便攜等特點的個性化產品。
3.1.4 創新范式評述
文中以鴻翼科技為研究對象,歸納出設計探索式創新范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設計探索式創新以解決方案創新為探索的核心內容,圍繞現有產品進行優化或者探索能夠滿足用戶潛在需求的新產品。設計探索所需配套產業資源較少,前期探索成本相對較低,且形成創新方案耗時短,此類創新范式適用于工業設計服務型企業、低技術類的小微制造企業等。
設計開放式創新是指創新主體主要依靠開放的人才資源、信息資源和產業資源等,通過搭建互聯網平臺和利益關聯的方式,圍繞目標用戶群體的生活方式,開發系列化產品和服務的設計創新范式。設計開放式創新具有開放性、延展性、系統性、漸進性等特點。根據上文思路,以小米公司為例研究設計開放式創新范式。
3.2.1 創意來源
小米公司由互聯網創業公司轉向設計驅動型企業,具有互聯網開放性思維,小米公司還擁有小米谷倉學院,批量孵化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團隊,這兩方面原因成為小米公司形成開放式創新的有利條件。小米公司通過建立用戶社群,搜集用戶反饋的大量信息,能夠有效減少內部團隊研究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進而快速縮短推出新品的周期。用戶反饋的信息代表部分用戶的使用體驗和真實需求,對小米公司的新品開發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小米用戶社群是實現產品優化的重要創意來源,而谷倉學院是培育小米創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3.2.2 創意實現過程
小米公司的設計創意部分來源于用戶社群,通過各種線上平臺搜集用戶反饋的產品信息不斷優化現有產品,或通過小米谷倉學院批量孵化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團隊,圍繞小米生態鏈不斷拓展產品線,形成小米公司的產品生態。小米研發團隊與用戶之間的直接交流,促進彼此了解對方的想法,對用戶來說,真實訴求得到了解,對開發者來說,有了明確的改進方向,減少不必要的探索。小米公司為了放大能量,于2013年成立谷倉學院,本著“指導員的角色公司化”的思路孵化小米生態鏈企業。谷倉學院成立不到3年時間,已經孵化出超過100家企業,為小米商城、小米有品打造了眾多行業爆品,其中有20多家企業年收入超過1億元。谷倉學院通過分析初創團隊創業失敗的經驗,綜合這些經驗提出反向孵化之道,從方向尋找、研發設計、輔助營銷等方面為創業團隊提供幫助,為小米生態鏈不斷增添新成員。新孵化的企業成為小米生態鏈中的一部分,向世界傳播小米價值觀。
3.2.3 創新成果
通過線上銷售平臺搜集整理部分在售商品,并結合現有文獻和網絡資料,整理出小米公司設計創新成果匯總,見表4。
小米公司的設計創新成果以硬件產品、系統和服務為主。小米生態鏈上的產品雖來自不同的團隊,但有著同樣的價值觀——為用戶創造“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12]。根據小米官方旗艦店中的在售商品可知,目前小米生態鏈大約有15大類,每類中又有多個商品,整個產品生態較為完善。針對目標用戶群體,小米公司從全生活方式出發,系統構建產品生態,滿足用戶的生活習慣[13]。小米公司不僅在硬件產品上有所創新,還在系統和服務上有所創新。其通過分析中國人的使用習慣,并在現有的安卓系統基礎上優化部分功能和操作方式,開發出MI-UI系統。小米公司還為用戶提供MIUI下載、小米賬戶、小米應用商店、小米手機真偽查詢等多種服務。
表4 小米公司設計創新成果匯總表

Tab.4 Summary of Xiaomi's design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3.2.4 創新范式評述
文中以小米公司為研究對象,歸納出設計開放式創新范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設計開放式創新以互聯網開放性平臺思維為核心內容,圍繞目標用戶群體的生活方式開發系列化產品和服務。設計開放式創新需要搭建創新平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匯聚人才和智慧,但互聯網平臺僅是企業發展的一種手段。企業可借助此類平臺匯聚的資源開發更多產品和服務,此類創新范式適用于互聯網企業、軟件開發企業、物聯網產品制造企業等。
設計整合式創新是指創新主體主要依靠已有的技術儲備和人才資源,并不斷整合社會文化資源和技術資源,圍繞現有的產品生態鏈中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優化和提升使用體驗的設計創新范式。設計整合式創新具有包容性、拓展性、突破性等特點。根據上文思路,以蘋果公司為例研究設計整合式創新范式。
3.3.1 創意來源
蘋果公司基于現有產品生態鏈,通過虛擬社群搜集用戶反饋的信息,并通過已儲備的技術(或購買技術)來提升用戶體驗和產品性能,實現跨越式創新。蘋果公司通過建立Apple支持社區,讓用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Apple產品和分享知識。在支持社區里,用戶可以發出帖子,也可以回復其他用戶提出的問題,這些數據都會記錄在網站后臺,幫助蘋果公司了解用戶的困惑和使用感受。但蘋果公司不會為了滿足用戶的某個需求而推出新產品,而是基于現有的產品生態鏈,以同一個產品滿足多數人需求的思路整合技術、優化操作體驗,從提升產品品質和用戶體驗的角度發揮技術的應用價值。
3.3.2 創意實現過程
蘋果公司的設計創意部分來源于虛擬社區,通過各種線上平臺搜集用戶群和品牌追隨者使用產品的體驗和反饋。蘋果公司了解到用戶需求后,并不只是從產品外觀、結構、材料等方面優化產品,而是通過整合技術來實現跨越式的使用方式創新或者使用體驗創新。針對當時市面上的筆記本電腦又厚又重的問題,蘋果公司計劃開發出一臺超薄筆記本——MacBook Air。當時蘋果公司團隊內部的技術有限,無法開發出自己的電腦芯片,只有同Intel公司合作。但是,當時Intel公司的芯片體積較大,蘋果公司希望能夠使用更小的芯片,最終,Intel公司以縮小體積60%的優異成果取得了蘋果公司的認可,其芯片尺寸僅有一顆紐扣大小[14]。蘋果公司整合技術的渠道不只應用已有技術成果,還會購買其他企業技術或者與其他企業合作開發,多渠道技術整合使蘋果公司的設計創新取得良好的效果,經常能帶給用戶驚艷的產品或者使用體驗。
3.3.3 創新成果
通過線上銷售平臺搜集整理部分在售商品,并結合現有文獻和網絡資料,整理出蘋果公司設計創新成果匯總,見表5。
蘋果公司的設計創新成果主要包含硬件產品、系統、軟件、技術和服務等。自1997年喬布斯重新回到蘋果公司開始,公司的產品線不斷被簡化,以期為用戶提供卓越的使用體驗和審美認知的產品[15]。蘋果公司目前的硬件產品大概有八大類,主要圍繞電腦、手機、手表、耳機、音樂播放器、音箱及生態鏈產品配件等。多個硬件產品之間可以實現互相連通,這些產品有著共同的用戶ID,用戶的照片、音樂、文件等賬戶信息可以相互共有,而且電腦、手機、手表、音樂播放器、耳機等可以通過藍牙相互連接,并且可以使用Siri實現語音控制設備。同時,蘋果公司最近推出了分屏功能,即通過平板電腦的屏幕繪制圖案或相關操作可以實時顯示在筆記本電腦或者臺式電腦的屏幕上。在2020WWDC上,蘋果公司發布了新的系統IOS 14.0、macOS Big Sur、watchOS7和iPadOS 14,進一步統一各產品的交互界面、優化操作體驗,除此之外,還公布使用Apple芯片的Mac產品可以直接運行iPhone和iPad的應用,徹底打通蘋果生態,形成一個龐大、完整的生態[16]。蘋果公司產品生態鏈中除了硬件產品,還有軟件產品,包括操作系統和蘋果公司內部開發的應用軟件和專業軟件。蘋果公司通過收購大量的技術來實現其生態的快速發展,通過收購Bests讓蘋果在互聯網流媒體領域獲得立足之地,通過收購Siri讓蘋果各大產品實現了語音控制,通過收購Intrinsity為推出ARM自研芯片打下技術基礎[17]。蘋果公司的技術支持為用戶提供系統、軟件下載渠道,也提供在線幫助、售后服務等,為用戶解決產品售后的問題。
3.3.4 創新范式評述
以蘋果公司為研究對象,歸納出設計整合式創新范式。雖然蘋果公司是美國的設計驅動型品牌,但其創新范式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設計整合式創新核心在于追求簡潔、極致,以及為用戶提供擁有卓越使用體驗和審美認知的產品創新理念,并圍繞現有產品生態鏈中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優化,提升使用體驗。設計整合式創新主要通過整合企業內外的社會文化知識和技術知識,探索已有技術的應用價值,并始終圍繞核心產品,優化產品品質和用戶體驗。設計整合式創新適用于開發中高技術類研發電子產品的企業、開發移動終端產品的企業、研發智能設備的企業等。
表5 蘋果公司設計創新成果匯總

Tab.5 Summary of Apple's design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根據設計驅動式創新理論的五大特征,確定了鴻翼科技、小米公司和蘋果公司屬于設計驅動型品牌,但由于各企業的發展策略、團隊結構、創新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創新范式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以鴻翼科技為代表的設計探索式創新,對工業設計服務型企業轉向設計驅動型品牌具有示范作用,其創意來源于內部團隊挖掘痛點,以優化產品和解決市場痛點為創新邏輯,其創意過程根據企業的創新策略而實現,其創新成果以硬件產品為主。以小米公司為代表的設計開放式創新,對互聯網科技型企業轉向設計驅動型品牌具有示范作用,其創意來源于線上用戶社群和生態鏈創新團隊,其創意過程由研發工程師在線獲取反饋信息而實現,其創新成果主要表現為硬件產品、系統和服務。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設計整合式創新,對產品線少而精,且形成生態鏈的創新型企業具有示范作用,其創意來源于虛擬社群和技術整合,其創意過程由內部團隊根據企業目標而實現,其創新結果主要有硬件產品、軟件、系統、技術和服務。
不同類型的企業所擁有的創新內核存在一定差異,企業在轉向設計驅動型品牌的過程中,需要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業資源、發展策略、創新范式、品牌定位等方面有清晰的認識,以便探索出適合企業自身轉型的創新范式。設計驅動型范式的研究,能為國內不同類型的企業轉向設計驅動型品牌提供創新范式參考和思路借鑒。但企業轉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是因為轉型的影響因素較多,還因為企業轉型前所屬行業、企業決策層的創新認知、企業的競爭內核等關鍵要素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未來對設計驅動企業轉型的研究還需從多維度、深層次、多案例等方面展開,從而探索出更加系統的設計驅動企業創新理論體系,為更多企業的轉型之路提供理論指導,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理論研究貢獻。
[1] 童慧明. 設計驅動型的品牌與時代[J]. 杭州(周刊), 2018(10): 26-28.
TONG Hui-ming. Design-driven Brands and Times[J]. Hangzhou(Weekly), 2018(10): 26-28.
[2] 太火鳥. 銦果專訪宏翼創新集團董事長盧剛亮——工業設計師的價值理想[EB/OL]. (2018-04-11) [2021-03- 02]. https://www.taihuoniao.com/topic/view-119926-1.html.
Taihuoniao. Indigo Interview with Lu Gangliang, Chair-man of Hongyi Innovation Group: the Value Ideal of Indu-strial Designers[EB/OL]. (2018-04-11) [2021-03-02]. https://www.taihuoniao.com/topic/view-119926-1.html.
[3] 百度百科. 雷軍[EB/OL]. (2021-01-31)[2021-03-5]. https://baike.baidu.com/item/雷軍/1968?fr=aladdin.
Baidu Encyclopedia. LEI Jun[EB/OL]. (2021-01-31) [2021- 03-5]. https://baike.baidu.com/item/LEI Jun/1968?fr=aladdin.
[4] 趙超. 蘋果公司的設計體系: 在激進性創新中構建技術與意義的審美體驗[J]. 裝飾, 2018(7): 27-31.
ZHAO Chao. Apple Design System: Buil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echnology and Meaning through Radical Innovation[J]. Art & Design, 2018(7): 27-31.
[5] 太火鳥.WIDC太火鳥主題分享|盧剛亮:設計產業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EB/OL]. (2019-11-08)[2021-03-10]. https://www.taihuoniao.com/topic/view/185001.
Taihuoniao. Widctaihuo Bird Theme Sharing|lu Gangliang: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hat Design Industrialization Faces[EB/OL]. (2019-11-08)[2021-03- 10]. https://www.taihuoniao.com/topic/view/185001.
[6] 郭麗麗. 中國設計驅動型初創品牌研究[D]. 廣州: 廣州美術學院, 2019.
GUO Li-li. Research on Design-driven Start-up Brands In China[D]. Guangzhou: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2019.
[7] 鄭剛, 胡珊. 小米谷倉學院的反向孵化之道——如何系統性提升創業成功率?[J]. 清華管理評論, 2019(S2): 146-152.
ZHENG Gang, HU Shan. The Reverse Hatching Method of Millet Barn College: How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Entrepreneurship Systematically?[J]. Tsinghua Business Review, 2019(S2): 146-152.
[8] 胡海晨, 林漢川. 美國品牌成長的雙重作用機制及啟示——以蘋果公司為例[J]. 企業經濟, 2017, 36(10): 57-65.
HU Hai-chen, LIN Han-chuan. The Dual Mechanism and Inspiration of The Growth of American Brands: A case study of Apple Inc[J]. Enterprise Economy, 2017, 36(10): 57-65.
[9] 趙超. 蘋果公司的設計體系: 在激進性創新中構建技術與意義的審美體驗[J]. 裝飾, 2018(7): 27-31.
ZHAO Chao. Apple Design System: Buil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echnology and Meaning through Radical Innovation[J]. Art & Design, 2018(7): 27-31.
[10] 李鑫煒. 基于信息分析的企業專利戰略研究——以蘋果公司對華專利戰略為例[J]. 現代經濟信息, 2017(14): 53-54.
LI Xin-wei. Research on Enterprise Patent Strategy based on Information Analysis: Take Apple's Patent strategy to China as an example[J]. 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2017(14): 53-54.
[11] 賢集網. 廣東鴻翼科技創始人盧剛亮: 傳統企業不重視工業設計則沒有未來[EB/OL]. (2019-05-27)[2021- 04-15]. https://www.xianjichina.com/news/details_123739. html.
Hen Set Net. Lu Gangliang, Founder of Guangdong Hongyi Technology:traditional Enterprises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Industrial Design Will Have No Future[EB/OL]. (2019-05-27) [2021-04-15] https://www.xian-ji-china. com/news/details_123739.html.
[12] 小米科技公司官網.小米文化[EB/OL]. (2020-06-20) [2021-05-20]. https://www.mi.com/about/culture.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Xiaomi Technology. Xiaomi Culture[EB/OL]. (2020-06-20) [2021-05-20]. https://www. mi.com/about/culture.
[13] 鄭剛強, 王志, 張夢. 設計產業化驅動制造型企業轉型的目標與方法探究[J]. 包裝工程, 2021, 42(14): 126-131.
ZHENG Gang-qiang, WANG Zhi, ZHANG Meng. Goal and Method of Design Industrialization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4): 126-131.
[14] 精美黑夾子. MacBook Air發布會,感受當年震撼世界的發布會![EB/OL]. (2020-03-10) [2021-06-02].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567-69359-31557620233.
Exquisite Black Clip.macbook Air Press Conference, Feel That Year Shocked the World's Press Conference! [EB/OL]. (2020-03-10)[2021-06-02]. https://haokan.baidu. com/v?pd=wisenatural&vid=15676935931557620233.
[15] 趙超. 蘋果公司的設計體系: 在激進性創新中構建技術與意義的審美體驗[J]. 裝飾, 2018(7): 27-31.
ZHAO Chao. Apple Design System: Buil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echnology and Meaning through Radical Innovation[J]. Art & Design, 2018(7): 27-31.
[16] ATFashionVideo. WWDC2020·5分鐘了解十年來最棒的蘋果WWDC[EB/OL]. (2020-06-23)[2021-05-19]. https://www.toutiao.com/i6841396031226118671/?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 1×tamp=1592963350&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req_id=202006240949100100260771991837A7E7&group_id=6841396031226118671.
ATFashionVideo. WWDC2020·5 Minutes for the Best Apple of the Decade. WWDC[EB/OL]. (2020-06-23) [2021-05-19]. https://www.toutiao.com/i684139603-12-26118671/?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592963350&app=news_ 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 ios&req_id=202006240949100100260771991837A7E7&group_id=6841396031226118671.
[17] 百度百科. 蘋果公司[EB/OL]. (2020-06-23)[2021-05- 22]. https://baike.baidu.com/item/蘋果公司/304038?fr= aladdin#7.
Baidu Baike. Apple Inc[EB/OL]. (2020-06-23)[2021-05- 22]. https://baike.baidu.com/item/Apple inc./304038?fr= aladdin#7.
Study on Innovation Paradigm of Brand Driven by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Design
ZHENG Gang-qiang1, WANG Zhi1, ZHANG Meng2
(1.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2.Hanyang University, Anshan 15588, Kore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paradigm of several typical design-driven enterprises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turn to a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paradigm. By virtue of the theory of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ign-driven enterprise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selected cases are identified as design-driven enterprises through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n, different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paradigms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creative source, creative realization process and innovative results. The design exploration innovation represented by Hongyi Technology comes from the internal team to dig out pain points, and takes optimizing products and solving market pain points as the innovation logic. The creative process is realized according to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the enterprise, and its innovation results are mainly hardware products. The open design innovation represented by Xiaomi derives its creativity from the online user community and the ecological chain innovation team. Its creativ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r&d engineers who get feedback information online. Its innovation result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hardware products, systems and services.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of design represented by Apple Inc. comes from the virtual community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internal team according to the enterprise goals. The innovation results mainly include hardware products, software,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
brand driven by design; innovation paradigm;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design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design
TB472
A
1001-3563(2022)10-0248-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0.030
2021-11-2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20BG130);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產學研創新基金(2018A0200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802165034);湖北省高校省級教學改革研究(2017124)
鄭剛強(1975—),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戰略設計、設計產業化。
王志(1993—),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設計及其理論、設計驅動企業創新。
責任編輯: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