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凡,曾銳,張海霞,王敏,施建豐,陳斌?
(1.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8;2.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釋藥系統重點研究室,江蘇 南京 210028;3.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8;4.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藥學部,江蘇 南京 210008)
外傷血瘀證是由創傷、跌打損傷及金刃損傷等多種原因[1]所致的脈管破損,血液溢于脈外的病證[2],屬于血瘀證的一種[3]。機體存在外傷血瘀癥狀時,會導致血液流變學異常、傷處淤斑或病理性改變、微循環障礙等[4],從而使機體處于慢性疼痛的不適狀態[5]。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ekill)F.H.Chen ex C.H.Chow]和丹參(Salviae miltiorrhizae)為臨床常用活血中藥,兩藥許多藥理活性均相同,常以配伍藥對[6]形式出現在血瘀、血栓、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療中,使活血消瘀之效倍增[7]。
目前外傷血瘀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血小板功能、炎癥反應、微循環障礙和血液流變學變化等方面[8-11],而關于外傷血瘀證對機體內源性物質代謝的影響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復制了大鼠外傷血瘀證模型,并基于UPLC-Q-TOF-MS/MS技術研究經典活血中藥三七、丹參及兩者不同比例配伍藥對對外傷血瘀證大鼠血液流變學、病理組織形態及血漿、尿液內源性代謝物質的影響,分析并比較了三七、丹參單味入藥或以不同比例配伍藥對入藥對外傷血瘀證模型大鼠血漿和尿液中血瘀差異代謝物的回調作用,以期從代謝組學角度探究三七、丹參及其不同比例配伍藥對的活血化瘀作用機制,豐富三七-丹參活血作用的研究。
三七(亳州萬珍中藥飲片廠,批號:2008065)、丹參(貴州同德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91101-01)經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黃一平研究員鑒定,均符合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活血止痛膠囊(珠海安生鳳凰制藥有限公司);羧甲基纖維素鈉(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批號:107001134);肝素鈉注射液(常州千紅生化制藥有限公司);甲醇和乙腈(色譜純,德國Merk公司);甲酸(色譜純,ACS公司)。
超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AB SCIEX Triple TOF 5600+,美國AB 公司);冰箱(BCD-530WDEAU1,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手提高速粉碎機(DFT-100A,溫嶺市林大機械有限公司);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5430R,Eppendorf 公司);渦旋儀(IKA?VORTEX,德國IKA 公司);海爾低溫保存箱(DW-86L578S,青島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數控超聲波清洗器(KQ2200DV,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千分之一電子天平(LE403E型,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氮吹儀(N-EVAP-112,美國Organomation公司);倒置顯微鏡(Ⅸ73,Olympus 公司);自動血流變分析儀(SA-9000,北京賽科希德公司)。
48 只SD 大鼠,雌雄各半,體質量(250 ± 20)g,購自南通大學,動物許可證號:SCXK(蘇)2019-0001,飼養于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動物實驗中心(溫度23~24 ℃,濕度40%~45%)。所有大鼠適應性飼養1 周后再進行實驗。本實驗對動物所有操作均符合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動物倫理委員會標準。
三七、丹參分別打粉過80 目篩得三七藥粉和丹參藥粉,將三七藥粉和丹參藥粉分別按3∶1、1∶1、1∶3 的比例混勻,得不同比例三七-丹參藥對粉末,活血止痛膠囊除去膠囊外殼得陽性藥粉末,用0.1% CMC-Na溶液分別將三七、丹參和不同配比的三七-丹參藥對配制為生藥濃度0.243 g/mL 的混懸藥液(以生藥含量計),陽性藥粉末配制為0.081 g/mL的混懸藥液。
將48 只SD 大鼠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活血止痛膠囊組(陽性藥組)、三七組、丹參組以及三七-丹參3∶1 組、三七-丹參1∶1 組和三七-丹參1∶3 組,每組6 只。實驗前1 d 固定全部大鼠,將各組大鼠右后肢脫毛,除空白組外,其余各組大鼠均參考文獻[12]復制大鼠外傷血瘀證模型,空白組大鼠固定相同時間。各給藥組根據體表面積折算法換算為成人臨床劑量(9 g)的3 倍量(2.43 g/kg)給藥,陽性藥組按照體表面積折算法換算為成人日用量(每粒0.5 g,1 次3 粒,每日2 次)的3 倍量(0.81 g/kg)給藥,混懸藥液灌胃量均為10 mL/kg;空白組和模型組大鼠灌胃等體積的0.1%CMC-Na溶液,每日1次,連續給藥5 d。
各組大鼠采用肝素鋰負壓采血管經腹主動脈采血,手持采血管中部上下顛倒5~8 次,使全血與肝素鋰充分混勻后,4 h 內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測定200、50、30、5、1 1/s 切變率下的全血黏度及全血高切、低切相對黏度。
取大鼠傷肢肌肉組織,在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石蠟制片,用蘇木精-伊紅染色(HE 染色),樹膠固封,顯微鏡下進行病理觀察。
2.4.1 生物樣本采集
末次給藥12 h 后,大鼠均單只放于代謝籠內禁食不禁水,收集大鼠12~24 h 尿液后,經眼眶靜脈叢采血至涂有1%肝素鈉生理鹽水的離心管內。上述生物樣本均離心10 min(4 ℃,3 000 r/min),轉移上清液至新的離心管內,得血漿和尿液樣本,于-80 ℃保存。
2.4.2 生物樣本制備
分析前取出血漿和尿液樣本,4 ℃解凍。精確吸取200 μL 血漿,加入4 倍量預冷24 h 乙腈,渦旋60 s,4 ℃靜置10 min 后,13 000 r/min 離心15 min,轉移上清液至新的離心管中,4 ℃下氮氣吹干后用200 μL乙腈水溶液(乙腈∶水=8∶2,V/V)復溶,渦旋60 s,1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進樣檢測。
精確吸取200 μL 尿液,加入4倍量預冷24 h乙腈,渦旋60 s,4 ℃靜置10 min后,13 000 r/min離心15 min,轉移上清液至新的離心管中,4 ℃下氮氣吹干后用200 μL乙腈水溶液(乙腈∶水=8∶2,V/V)復溶,渦旋60 s,1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進樣檢測。
2.4.3 質控樣本(quality control samples,QC samples)
分別等量吸取每份血漿和尿液樣本30 μL,混合均勻,得到血漿QC 樣本和尿液QC 樣本,用于檢測儀器穩定性和重復性。
2.4.4 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Acquity UPLC BEH C18(1.7 μm,2.1 mm×100 mm,Waters 公司);柱溫40 ℃,流速0.3 mL/min,進樣量2 μL;流動相A為0.1%甲酸水,流動相B 為乙腈溶液。洗脫條件[13]:0~1 min,30% B;1~2 min,30%~60% B;2~3 min,60%~70% B;3~6 min,70%~95% B;6~7.5 min,95% B;7.5~7.6 min,30%B;7.6~10 min,30%B。
2.4.5 質譜條件
采用TOF MS-IDA-MS/MS,電噴霧離子源(ESI),正、負離子掃描,掃描范圍50~1 250 m/z。檢測方式[13]:氣簾氣(CUR)40 psi,霧化氣(GS1)55 psi,輔助氣(GS2)55 psi,電噴霧電壓(ISVF)5 500 eV,離子源溫度(TEM)550 ℃,去簇電壓(DP)± 100 eV;TOF MS 模式下設置碰撞電壓±10 eV,IDA-MS/MS 條件下設置碰撞電壓±40 eV,碰撞電壓差20 eV。
2.4.6 進樣步驟
血漿和尿液樣本分開進樣,分析前先進10 次相應QC 樣本平衡分析系統后,正式進樣。每進樣6 個樣品,進1 針相應QC 樣本以平衡系統,從而降低進樣次序對分析結果的影響。
UPLC-Q-TOF-MS/MS 采集的原始質譜數據經Marker-ViewTM軟件進行峰提取,峰對齊,峰濾波和歸一化預處理,將得到的數據矩陣導入SIMCA-P 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OPLS-DA),篩選差異代謝物。將差異代謝物的質荷比、保留時間以及質譜碎片等信息與公共數據庫KEGG(http://www.genome.jp/kegg/)、HMDB(http://www.hmdb.ca/)及文獻報道進行比對和確認,鑒定差異代謝物。合并正、負離子模式下的血漿和尿液差異代謝物。通過MetaboAnalyst 5.0(http://www.metaboanalyst.ca/)基于網絡的高通量代謝組學數據庫綜合分析差異代謝物的代謝途徑。
血液流變學指標和差異代謝物含量差異通過SPSS 25.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血液流變學指標結果以±s表示,差異代謝物含量的變化趨勢用“↑”表示上調,“↓”表示下調,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1.1 各組大鼠血液流變學結果比較
模型組大鼠造模后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均顯著高于空白組(P<0.01),說明造模成功;與模型組相比,不同藥物組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均顯著降低(P<0.05,P<0.01);與陽性藥組相比,三七-丹參3∶1 組所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降低(P<0.05,P<0.01),其余藥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與陽性藥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綜上,三七、丹參單味入藥及三七-丹參不同比例配伍的藥對均能改善外傷血瘀證的血液黏稠狀態,且三七-丹參3∶1 組改善血液黏稠的效果最好。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血液流變學結果比較(±s,n=6)

表1 各組大鼠血液流變學結果比較(±s,n=6)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與陽性藥組比較,ΔP<0.05,ΔΔP<0.01。
組別空白組模型組陽性藥組三七組丹參組三七-丹參3∶1組三七-丹參1∶1組三七-丹參1∶3組全血黏度(mPa·s)低切16.07±2.40 22.70±7.49**9.98±2.06##11.57±1.11##15.04±1.35##9.02±2.58##Δ 10.64±1.63##11.43±1.74##200 1/s 3.71±0.15 5.08±0.13**3.31±0.27##3.16±0.33##3.52±0.14#2.82±0.57##Δ 3.31±0.30##3.36±0.20##50 1/s 4.49±0.23 6.02±0.23**3.88±0.21##3.73±0.40##4.24±0.17#3.03±0.73##Δ 3.90±0.37##4.02±0.28##30 1/s 4.98±0.28 6.62±0.21**4.23±0.19##4.08±0.44##4.69±0.18#3.64±0.24##Δ 4.27±0.42##4.42±0.36##5 1/s 8.70±0.77 10.22±1.11**6.48±1.21##6.75±0.76##8.12±0.33##5.57±0.43##Δ 7.03±0.82##7.54±0.83##1 1/s 19.80±2.46 24.28±4.01**14.23±3.19##14.47±1.74##18.30±0.88##12.94±4.28##ΔΔ 15.00±2.12##16.71±2.50##全血相對黏度(mPa·s)高切3.01±0.16 5.82±1.19**2.43±0.25##2.52±0.20##2.89±0.16##1.98±0.34##Δ 2.34±0.27##2.30±0.13##
3.1.2 各組大鼠傷肢肌肉組織病理分析比較
空白組肌束和肌纖維形狀完整,清晰可見,肌漿染色均勻,細胞核正常,未見炎細胞浸潤;模型組肌束消失,肌纖維溶解消失,肌漿顏色極淺,細胞核碎裂嚴重,視野中可見大量炎細胞浸潤;不同藥物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傷肢肌肉組織病變,且三七-丹參3∶1 組恢復程度最接近空白組。見圖1。

圖1 各組大鼠傷肢肌肉組織HE染色結果(HE,×400)
3.2.1 代謝輪廓分析
各組大鼠血漿和尿液正、負離子模式下的總離子流圖見圖2。可見各組大鼠血漿和尿液初步代謝輪廓相似,但不同時間下的離子強度各有差異,提示不同保留時間下的血漿和尿液內源性成分的含量有差異。

圖2 各組大鼠血漿、尿液總離子流圖
3.2.2 各組大鼠質譜數據主成分分析(PCA分析)
UPLC-Q-TOF-MS/MS 檢測后將正、負離子模式下血漿和尿液樣本及對應的QC 樣本質譜數據用Marker-ViewTM預處理后,將所得數據矩陣導入SIMCA-P 進行PCA 分析。正、負離子模式下血漿及尿液QC 樣本聚集良好,說明儀器方法穩定。正離子模式下,各組血漿和尿液樣本實現較好聚集,且模型組與空白組完全分離,不同給藥組均有向空白組靠近趨勢;負離子模式下,各組血漿和尿液樣本較集中,總體差異不明顯,見圖3。因此進一步采用區分能力更強的有監督的正交偏最小(OPLS-DA)二乘判別分析。

圖3 各組大鼠PCA得分圖
3.2.3 外傷血瘀證大鼠差異代謝物OPLS-DA分析
分別將空白組和模型組正、負離子下血漿和尿液質譜數據進行OPLS-DA 建模分析。設定置換檢驗參數為200,對模型進行檢驗(血漿正:Q2=0.805、R2X=0.976、R2Y=0.949;血漿負:Q2=0.891、R2X=0.954、R2Y=0.956;尿液正:Q2=0.885、R2X=0.922、R2Y=0.999;尿液負:Q2=0.851、R2X=0.901、R2Y=0.999),模型沒有過度擬合,解釋能力較好,數據分析可靠。血漿和尿液樣本正、負離子模式下空白組與模型組分開,外傷血瘀證大鼠造模后血漿和尿液內源性成分發生改變,說明造模成功,見圖4。以VIP>1 且t檢驗后P<0.05 為標準篩選差異變量。將篩選出的差異變量的質荷比、保留時間和質譜碎片信息,結合HMDB、KEGG 及相關文獻報道進行比對分析和鑒定,共鑒定出34 個外傷血瘀證的差異代謝物,其中血漿差異代謝物22 個,尿液差異代謝物12 個,見表2。

表2 外傷血瘀證模型大鼠差異代謝物

圖4 OPLS-DA得分圖
3.2.4 陽性藥、三七、丹參及三七-丹參不同配比藥對對差異代謝物的影響
各藥物組血漿和尿液質譜數據經Marker-ViewTM預處理,分別對上述差異代謝物進行提取,將各差異代謝物在各藥物組內的響應值與模型組進行比較,以不同藥物對差異代謝物的回調個數來比較治療效果。結果顯示,陽性藥、三七、丹參和三七-丹參不同比例藥對均干預了血漿和尿液內源性成分代謝,分別回調了23、17、17、26、23、21 個差異代謝物,見表3。綜上,不同藥物均可以通過回調外傷血瘀證模型大鼠差異代謝物,且三七-丹參3∶1 組回調差異代謝物最多。

表3 各藥物組對血漿和尿液差異代謝物的回調結果
3.2.5 分層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熱圖能更加直觀地反映各組間34 個差異代謝物的含量差異及變化趨勢。血漿和尿液樣本經Marker-ViewTM提取上述差異代謝物對應響應值,所得響應值矩陣經微生信在線數據庫(http://www.bioinformatics.com.cn/)進行分層聚類分析。其中,橫向代表樣本信息,縱向代表差異代謝物信息,顏色的深淺則代表差異代謝物含量的高低,紅色表示含量高響應值大,綠色表示含量低響應值低。空白組與模型組分于左右兩側,表明造模后上述差異代謝物含量出現變化;給予陽性藥、三七、丹參和三七-丹參不同比例藥對后,不同藥物組均有偏離模型組向空白組靠近的趨勢,說明給予藥物治療后上述差異代謝物含量有向空白組回調的趨勢;且陽性藥組和三七-丹參3∶1組較模型組偏離程度最大,更靠近空白組;三七、丹參組較模型組偏離程度低,離模型組最近;三七-丹參1∶1、1∶3 組較模型組偏離程度中等。上述結果提示三七、丹參及三七-丹參不同配比均可改善外傷血瘀證大鼠血漿和尿液內源性成分代謝紊亂,且三七-丹參3∶1組的改善 效果優于兩者單用和其他配比組。見圖5。

圖5 血漿樣本聚類分析圖
3.2.6 差異代謝物的通路分析
基于MetaboAnalyst 數據庫Pathway analysis 模塊,導入34個外傷血瘀證差異代謝物進行KEGG代謝通路富集分析,選擇通路影響值(Pathway Impact)>0.1 的代謝通路作為外傷血瘀證干預的靶標代謝通路。外傷血瘀證大鼠血漿和尿液差異代謝物的含量變化主要干擾了亞油酸代謝,類固醇激素生物合成,α-亞麻酸代謝,花生四烯酸代謝,苯丙氨酸代謝,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轉化,賴氨酸降解,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謝,共8條代謝通路(Impact>0.1),見圖6。分別導入陽性藥、三七、丹參以及三七-丹參藥對回調的差異代謝物,得到不同藥物對上述外傷血瘀證干預的代謝通路的調控結果,見表4。陽性藥組、三七組、丹參組以及三七-丹參3∶1組、三七-丹參1∶1組、三七-丹參1∶3組分別調控了7、5、5、8、6、5條上述代謝通路(Impact>0.1),見表4。綜上,三七、丹參單用或三七-丹參不同配比的藥對均可調節外傷血瘀證大鼠紊亂的代謝通路,且三七-丹參3∶1組調節的通路最多,干預范圍更大。

表4 不同藥物組調節血瘀干預通路Impact值

圖6 代謝通路圖
本研究復制了大鼠外傷血瘀證模型并且通過UPLC-Q-TOF-MS/MS 技術對外傷血瘀證大鼠血漿和尿液代謝組進行分析。發現大鼠外傷致血瘀后,血液黏度上升,傷肢肌肉組織病變,在血漿和尿液中共鑒定出34 個差異代謝物,給予陽性藥、三七、丹參以及三七-丹參藥對不同配比(3∶1、1∶1、1∶3)后,血液黏度和組織病變發生不同程度改善,分別回調了23、17、17、26、23、21 個差異代謝物,干預了7、5、5、8、6、5 條代謝通路,且均顯示三七-丹參比例為3∶1 時改善和回調結果最好,主要涉及:①炎癥相關通路,如亞油酸代謝、α-亞麻酸代謝及花生四烯酸代謝通路;②氨基酸代謝相關通路,如苯丙氨酸代謝、賴氨酸降解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謝;③類固醇激素生物合成;④糖代謝相關通路,如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轉化。
外傷血瘀證模型大鼠血漿中亞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均顯著上升,亞油酸是脂肪酸代謝的關鍵物質,也是花生四烯酸合成的前體物質,花生四烯酸可以介導炎癥,而炎癥和血瘀呈正相關[14],因此模型組中亞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升高導致炎癥加強,從而誘導大鼠出現外傷血瘀證的相關癥狀。α-亞麻酸可以生成二十碳五烯酸(EPA),可以通過靶向IL-6和TNF-α,從而抑制炎癥[15]。因此模型組血漿中α-亞麻酸含量降低,減少了EPA 的生成,機體對炎癥的抑制減弱,從而導致血瘀。陽性藥組、三七組及三七-丹參不同配比藥對組中,花生四烯酸含量均向空白組回調;在陽性藥組、三七組及三七-丹參3∶1組和藥對三七-丹參1∶1組中α-亞麻酸含量向空白組回調;在所有給藥組中亞油酸含量均向空白組回調。以上結果表明各給藥組可以不同程度地調控外傷血瘀證模型大鼠相關的炎癥通路,從而達到治療外傷血瘀證的目的。
谷氨酰胺作為一種條件必需氨基酸,正常情況下通過攝食和體內合成就能滿足機體需求[16]。但當機體處于創傷、術后、燒傷及腫瘤等嚴重消耗性疾病狀態時,機體谷氨酰胺的需求增大,血漿中谷氨酰胺濃度下降[17-18],模型組經外傷造模后,血漿樣本中L-谷氨酰胺含量顯著下降,是因為機體處于創傷狀態增加了L-谷氨酰胺的消耗。苯丙酮酸作為苯丙氨酸代謝通路的關鍵物質,可以生成L-苯丙氨酸。而L-苯丙氨酸可以在機體內生成酪氨酸,從而促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生成,兩者會導致血管收縮,血液黏度增加,產生血瘀[15]。模型組大鼠尿液中苯丙酮酸含量顯著上升,外傷引起的血瘀則導致機體苯丙氨酸代謝紊亂。同時,研究表明血瘀狀態的存在會導致機體氨基己二酸水平明顯上升[19],而氨基己二酸是賴氨酸降解途徑的中間產物,模型組大鼠尿液中氨基己二酸水平顯著上升表明外傷致瘀導致大鼠體內賴氨酸降解通路紊亂。給予丹參、三七-丹參3∶1及三七-丹參1∶3藥對后外傷血瘀證模型大鼠血漿中L-谷氨酰胺含量顯著上升;給予陽性藥、三七及不同比例三七-丹參后血瘀證模型大鼠尿液中苯丙酮酸含量顯著降低;給予陽性藥、丹參、三七-丹參3∶1及三七-丹參1∶1藥對后尿液中氨基己二酸含量顯著降低。以上研究結果表明,給予三七、丹參和三七-丹參不同比例藥對均可調控外傷血瘀證相關的氨基酸代謝通路,從而達到治療外傷血瘀證的目的。
血瘀導致上述亞油酸代謝及花生四烯酸代謝紊亂后,花生四烯酸含量會上升,其可誘導類固醇合成急性調節蛋白(StAR)生成,從而導致類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上的代謝物含量增加[20],因此,外傷導致血瘀后,模型組血漿中類固醇類物質代謝物21-脫氧皮質酮和雄烯二酮含量顯著上升,尿液中17-羥基孕酮、21-羥基孕烯醇酮、脫氫表雄酮、雌酮葡糖苷酸和四氫脫氧皮質酮含量上升,以上結果表明外傷導致的血瘀可使亞油酸代謝及花生四烯酸代謝通路紊亂,然后會間接干擾機體內的類固醇生物激素合成通路,導致類固醇生物激素合成代謝紊亂。給予陽性藥、丹參及三七-丹參不同比例藥對治療后,外傷血瘀證模型大鼠血漿中21-脫氧皮質酮和雄烯二酮含量顯著降低;給予陽性藥、三七及三七-丹參不同比例藥對治療后,外傷血瘀證模型大鼠尿液中17-羥基孕酮、21-羥基孕烯醇酮、脫氫表雄酮、雌酮葡糖苷酸和四氫脫氧皮質酮含量降低,說明上述不同藥物均可以通過調節類固醇生物激素合成從而治療外傷血瘀證。
血瘀會導致多條糖代謝紊亂,提示機體存在糖氧化供能障礙[21]。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轉化屬糖代謝途徑的一種,模型組尿液中6-羥基-5-甲氧基吲哚葡萄糖醛酸含量降低,說明機體發生血瘀癥狀時,戊糖和葡萄糖相互轉化通路發生紊亂。而給予陽性藥、丹參和三七-丹參3∶1藥對后6-羥基-5-甲氧基吲哚葡萄糖醛酸含量向空白組回調,說明上述藥物可以通過調節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轉化治療外傷血瘀證。
綜上,外傷血瘀證的發生將導致大鼠體內多條代謝通路紊亂,三七、丹參及三七-丹參不同配比藥對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療外傷血瘀證,發揮一定的活血功效。但在回調差異代謝物數量上來看,三七-丹參3∶1 組>三七-丹參1∶1 組=陽性藥組>三七-丹參1∶3組>三七組=丹參組;從干預的重要代謝通路來看,三七-丹參3∶1 組>陽性藥組>三七-丹參1∶1 組>三七-丹參1∶3 組=三七組=丹參組。以上結果顯示,三七、丹參及其不同比例配伍回調外傷血瘀證大鼠血漿和尿液差異代謝物的作用不盡相同,三七-丹參3∶1配伍時治療外傷血瘀證的作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