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李飛,朱長紅
1.常州市腫瘤醫院消化內科,江蘇常州 213000;2.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江蘇南京 210009
混合痔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肛腸疾病, 即肛門同一方向同時存在內痔及外痔, 臨床主要表現為肛門腫塊脫出,可伴墜脹感,高發群體為青壯年[1]?;旌现虨楦啬c科較難治愈的疾病, 患者排便時常會出現出血、痔核脫出等情況,還可伴肛周瘙癢等不適,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既往臨床多應用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但術后極易出現感染等并發癥,且復發率較高,存在一定局限性。 橡皮圈套扎(RBL)具有微創、操作簡便等優勢,近年來成為歐美國家治療痔病的首選方法,在Ⅱ~Ⅲ度脫垂為主的痔病中適用性較高,但術后仍有出血、肛周疼痛等并發癥[3]。 內鏡下RBL 具有視野清晰的優勢,可使操作更加精準、簡便,利于減少術中損傷,近年來在臨床應用逐漸廣泛[4]。該研究將內鏡下RBL 用于2020 年6 月—2021 年5 月該院收治的41 例Ⅲ度混合痔患者的治療中,旨在評價其效果及對肛門功能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2 例Ⅲ度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奇偶數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1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15 例;年齡22~63 歲,平均(42.51±1.89)歲;病程1~12 年,平均(6.52±1.47)年。 對照組男25 例、女16 例;年齡23~64 歲,平均(42.65±1.97)歲;病程1.5~12 年,平均(6.57±1.52)年。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年齡>18 歲;均符合《中國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5]中Ⅲ度混合痔診斷標準,存在明顯脫垂或出血等不適癥狀,通過手法可回納;均為初次行內鏡下治療;均無肝腎及凝血功能異常;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結腸惡性腫瘤者;合并肛瘺、肛裂、肛周膿腫等其他肛周疾病者;合并腸道感染性疾病者;月經期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精神、言語等功能障礙致臨床溝通困難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有手術禁忌證者。
對照組行傳統外剝內扎術,協助患者取側臥位,常規消毒皮膚,鋪巾,腰麻達到效果后,鉗夾外痔頂部向外牽拉,充分暴露內痔并夾住其基底部,在外痔兩側作“V”字形切口,于皮下靜脈和內括約肌間剝離至齒線。 夾起內痔,以血管鉗夾持內痔基底部,以7 號線作“8”字貫穿縫扎,并于距結扎線0.5 cm 處剪除痔組織,電凝出血點,術畢應用敷料及棉塊對創面進行加壓包扎。
觀察組行內鏡下RBL,行常規術前準備,對腸道進行清潔, 協助患者取臥位, 待麻醉起效后潤滑肛門,將鏡頭與裝有套扎圈的透明帽進行潤滑,以倒鏡的方法觀察混合痔,直至痔核與齒線充分暴露,將內鏡前端的透明帽與需套扎的混合痔行360°接觸,之后將吸引器啟動產生負壓, 吸入混合痔并順時針轉動套扎柄,直到橡膠圈放出,則套扎完成。 之后將內鏡吸引鈕松開,注入少量空氣,回收內鏡,將套扎的混合痔釋放,若存在多個混合痔則重復治療。
①治療1 周后對兩組療效評價,顯效[6]: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痔基本萎縮,創面愈合,肛緣外觀基本恢復正常狀態;有效:癥狀、體征、肛緣外觀明顯改善,創面基本愈合;無效:均未達到上述標準。②對兩組術后康復指標進行評價,應用視覺模擬法(VAS)[7]對兩組術后疼痛評價,總分10 分,0 分表示無痛,分數越低表示疼痛越輕??剖易灾菩g后出血評分,分值1~3 分,0 分表示無染血,1 分表示少量鮮血,2 分表示較多血液,3 分表示術后出血量>200 mL, 分數越低表明出血越少。 科室自制肛門水腫評分量表, 分值0~10 分,分數越高表明水腫越嚴重。 記錄兩組創面愈合時間。③應用Wexner 肛門功能評分法對兩組評價,指標包括最長收縮時間、肛管舒張壓、肛管靜息壓。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 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6%, 較對照組80.49%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觀察組術后VAS 評分、出血評分、肛周水腫評分均較對照組低,創面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VAS 評分(分)出血評分(分)肛周水腫評分(分)創面愈合時間(d)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 值P 值3.14±0.63 4.21±1.27 4.833<0.001 0.96±0.45 1.38±0.61 3.548<0.001 1.65±0.72 2.41±0.93 4.138<0.001 11.96±2.75 15.03±3.91 4.112<0.001
術前,兩組肛管舒張壓、肛管靜息壓、最長收縮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肛管舒張壓、肛管靜息壓、最長收縮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肛門功能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an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患者肛門功能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an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 值P 值肛管舒張壓(kPa)術前 術后肛管靜息壓(kPa)術前 術后最長收縮時間(s)術前 術后6.12±1.54 6.16±1.61 0.115 0.909 3.05±0.67 4.96±0.95 10.520<0.001 13.26±2.18 13.31±2.32 0.101 0.920 8.69±1.25 12.13±1.94 9.544<0.001 35.68±2.47 35.91±2.56 0.414 0.680 25.39±1.05 31.46±1.72 19.287<0.00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 飲食習慣等發生改變,使得痔發生率逐年上升。 痔發病機制較多,靜脈曲張、 細菌感染等均可引發痔瘡, 此外不良飲食習慣、長期高腹壓等也是痔的誘因。痔不僅可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較大影響,還可危害人體安全,需及時治療?,F代醫學認為痔為人體正常生理結構,其治療應以改善癥狀為主。
既往臨床對混合痔多應用傳統外剝內扎術治療,該術式具有操作簡便的優勢,對單發痔或相互獨立的混合痔均有較好治療效果[8]。當患者存在其他子痔且數量較多時,手術切除范圍較廣,術后極易出現出血、肛門水腫等并發癥,不利于術后恢復[9]。 RBL為近年來治療Ⅰ~Ⅲ度內痔應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其治療原理為去除異常肛墊組織, 產生纖維化并固定肛墊于黏膜上,于痔核根部套扎橡皮圈,通過絞勒血管阻斷痔血供,促使痔塊壞死萎縮,從而達到消除出血、脫垂癥狀的目的[10]。RBL 主要利用手術器械將痔上黏膜進行捆扎, 并利用橡皮圈彈性作用對直腸黏膜下血管與中靜脈吻合支血運, 促使痔上黏膜因缺血壞死、脫落,并形成局部組織纖維瘢痕,起到固定作用[11]。 該術式具有出血少、痛苦輕等優勢,且操作簡便、治療周期短、見效快,不會對直腸、肛管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具有較好治療效果及較高安全性[12]。
較傳統硬直腸鏡而言, 軟式電子內鏡具有更清晰視野,可同時完成結腸檢查,便于醫師在直腸內行倒鏡觀察及操作,使手術操作更加精細,利于減少手術并發癥[13]。 內鏡下RBL 治療混合痔較傳統套扎術效果會更理想, 醫師通過倒鏡方法可使操作更加靈活、方面,且定位精準,通過應用橡皮圈于痔核根部結扎,收縮橡皮圈壓迫痔核的血管組織,可使其缺血性壞死,使痔核脫離原本生長組織,其脫落后創面可逐漸愈合[14]。 當痔核脫落后,肛墊位置可逐漸上移,可使直腸下段恢復原來程度。 相關學者[15]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00%,較對照組86.00%高(P<0.05),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6%,較對照組80.49%高(P<0.05),與以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內鏡下RBL 治療混合痔效果理想,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觀察組術后康復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 (P<0.05), 分析原因可能為內鏡下RBL 通過套扎器去除痔組織, 采用標準范圍的負壓對組織進行適宜套扎,可避免損害組織結構,從而減少術后疼痛及出血癥狀,促進患者盡快康復[16-17]。 觀察組術后肛管舒張壓等指標優于對照組 (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內鏡下RBL 利用橡皮圈彈性可絞勒血管阻斷痔血供,從而消除混合痔出血癥狀,促使其肛門構造及形態恢復正常,從而改善肛門功能[18]。
綜上所述, 內鏡下橡皮圈套扎治療Ⅲ度混合痔療效確切,可減輕術后疼痛、肛門水腫,減少術后出血,還可改善患者肛門功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