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民,袁捷
常州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江蘇常州 213000
鞘膜積液是小兒泌尿外科常見疾病, 疾病的發病原理為先天性鞘狀突(PPV)未閉合,腹腔積液經未閉合的鞘突管積聚在精索或睪丸內, 表現為陰囊或腹股溝區的囊性腫塊[1-2]。 臨床上多應用手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 常見的術式為先天性鞘狀突的高位結扎,但是術后患兒的恢復慢,容易出現并發癥,整體預后不佳。近年來,小切口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在鞘膜積液治療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腹腔鏡手術的關鍵是阻斷鞘狀突與腹腔的連通, 小切口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效果方面明顯優于傳統的鞘膜積液治療[3-4]。小切口治療睪丸鞘膜積液, 不會破壞腹股溝的解剖結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為評估小兒鞘膜積液應用腹腔鏡手術與小切口手術治療的效果, 該次研究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6 月期間該院小兒外科接診的96 例鞘膜積液患兒展開調研。 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6 例鞘膜積液患兒為研究對象, 將患兒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 例。 對照組年齡1~10 歲,平均年齡(4.56±1.05)歲;左側發病22 例、右側26 例;積液量3~16 mL,平均積液量(8.63±2.05)mL。 觀察組年齡1~9 歲,平均年齡(4.75±1.08)歲;左側發病25 例、右側23 例;積液量3~18 mL,平均積液量(8.77±2.12)mL。 兩組鞘膜積液患兒的年齡、發病位置和積液量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在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進行。
納入標準:均為男性鞘膜積液患兒;全部患兒經過臨床確診為鞘膜積液;無既往手術史;單側發病患兒;均符合手術指征;患兒家屬對于該次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失的患兒; 凝血功能異常的患兒; 合并臟器功能障礙的患兒;術前存在活動性感染的患兒。
對照組接受小切口手術治療,術前6 h 禁食、禁水,采用喉罩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取仰臥位。取患側腹股溝區域皮膚投影位置做平行切口, 切口的長度在1.0~1.5 cm 之間,依次切開皮膚、皮下、顯露腹外斜肌腱膜,暴露外環,剪開部分外環,分離提睪肌,于精索內側找到未閉的鞘狀突, 分離鞘狀突至腹膜外脂肪處達高位,高位結扎,上方0.5 cm 再次縫扎,遠端鞘膜囊開窗放盡積液,確切止血,將精索及睪丸復位,重建皮下環過小指尖,逐層縫合。
觀察組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前6 h 禁食、禁水,術前排空尿液。 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體位選擇頭低腳高位。自臍孔縱形切口長約0.5 cm,分離臍環,打開腹膜開放入腹置入5 mmTroca 成功,制造氣腹,壓力8 mmHg,流量1.5 L/min;腹腔鏡監視下右中腹置入一3 mmTroca,3 mm 抓鉗刺入腹腔, 探查雙側內環口,一般病變側內環口開放,如另一側內環口也開放,同時修補雙側內環口。于腹股溝內環口體表投影處切開一2.5 mm 切口,特制縫針自內環口內側穿透肌層至腹膜外, 于腹膜外潛行向外側游離半圈后穿入腹腔, 分離鉗將縫線鉗夾后將特制縫針拔出,再將特制縫針穿線自原切口刺入內環口腹膜外,于腹膜外向內側半潛行游離, 至內側半周縫線穿入腹腔處,于該處穿入腹腔,將內側半縫線套入外側半縫線,拔出特制縫針,拔出外側半縫線,并將內側半縫線套出切口,將縫線分成兩道,分別結扎,關閉內環口,腹腔鏡檢查證實內環口閉合完整。檢查無活動性出血,清點紗布器械無誤,關閉氣腹。5 mL 針筒抽出鞘膜積液。 3-0 可吸收線關閉臍部腹膜及臍環,醫用膠水粘合腹部小切口。
①對比兩組鞘膜積液患兒的手術情況, 包括手術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和術中出血量。
②對比兩組鞘膜積液患兒的疾病復發率、 切口感染率和術后陰囊腫脹率。
③對比兩組鞘膜積液患兒術前及術后3 個月的收縮峰值血流速度 (PSV)、 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及計算睪丸動脈阻力指數(RI)。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情況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urgical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s)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情況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urgical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住院天數(d) 住院費用(元)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n=48)對照組(n=48)t 值P 值18.31±4.25 28.15±3.46 12.440<0.001 2.62±1.36 4.79±1.55 7.291<0.001 6 355.65±352.69 3 977.58±615.63 13.457<0.001 3.44±0.58 7.08±1.25 18.301<0.001
兩組切口感染率和疾病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術后陰囊腫脹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疾病復發率、切口感染率和術后陰囊腫脹率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and postoperative scrotal swelling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n(%)]
術前兩組PSV、EDV、RI 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術后3 個月的PSV、EDV、RI均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PSV、EDV、RI 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PSV, EDV, RI in childre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3 兩組患兒PSV、EDV、RI 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PSV, EDV, RI in childre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觀察組(n=48)對照組(n=48)t 值P 值PSV(min/mL)術前 術后3 個月EDV(min/mL)術前 術后3 個月RI[mL/(m2·min)]術前 術后3 個月65.56±5.32 65.58±5.34 0.018 0.985 102.63±8.56 95.85±7.85 4.044<0.001 46.65±4.56 46.57±4.63 0.085 0.932 72.45±6.56 65.15±4.69 6.272<0.001 0.55±0.05 0.54±0.04 1.082 0.282 0.82±0.23 0.72±0.22 2.177 0.032
鞘膜積液是兒童常見的疾病,由于鞘膜液增多,精索靜脈和淋巴系統的吸收減少所致。 在正常情況下, 睪丸鞘膜中有一定量的液體為睪丸提供保護和潤滑的作用, 張力較大的鞘膜積液可能影響到睪丸的供血,導致睪丸萎縮[6-7]。 鞘膜積液一般需手術治療,兒童鞘膜積液手術的關鍵是關閉鞘狀突。
小切口手術治療鞘膜積液,手術過程中,必須分離并切開腹股溝管和精索,才能發現鞘狀突,但是可能破壞腹股溝管的結構[8-10]。 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的優勢如下:①腹腔鏡手術的創面較小,臍部切口隱蔽,術后不易發現穿刺部位,只有一個穿刺部位。②腹股溝管和精索不需要解剖和腹腔鏡檢查,手術過程中無出血, 提睪肌和精索血管等結構不受損傷。 腹腔鏡檢查可以顯著減少分離鞘引起的陰囊腫脹的并發癥[11-13]。③腹腔鏡手術可以放大、顯露鞘層、結扎內環水平鞘層,比開放手術更準確。如果鞘狀突較小且難以辨認, 可擠壓受影響的陰囊或腹股溝區囊腫,使少量液體或氣泡從鞘狀突漏出[14]。 ④腹腔鏡手術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 正如該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術時間 (18.31±4.25)min、 住院天數(2.62±1.36)d 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3.44±0.58)mL小于對照組(P<0.05)。 陳錦榮等[15]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給予腹腔鏡手術操作后,患兒的手術時間[單側(17.9±2.5)min,雙側(27.7±2.6)min]分別短于開放手術組,住院時間(2.6±0.7)d 短于開放手術組,術中出血量(1.2±0.4)mL 少于開放手術組(P<0.05),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 說明腹腔鏡手術操作簡單, 恢復快。但是,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需要氣管內插管或喉罩麻醉,以及需要腹腔鏡器械,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患兒住院費用高于小切手術治療的患兒[11]。據該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術后陰囊腫脹率低于對照組(P<0.05)。 說明小兒鞘膜積液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可以降低術后陰囊腫脹率。在研究中,觀察組術后3 個月的PSV、EDV、RI 均大于對照組 (P<0.05)。 提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陰囊血供情況優于對照組, 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可以改善患兒術后的陰囊血供情況。
綜上所述, 腹腔鏡手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的療效顯著,具有使用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