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盈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313000)
關于云肩由來的討論學界眾說紛壇,比較主流的觀點有兩種:一說古代帔子①和披肩是云肩的前身[1],云肩是在其服飾樣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二說云肩來自北方游牧民族服飾[2],是將外來民族文化吸收內化的典范。雖關于云肩緣起眼下尚難定論,但隋代觀音像和唐代敦煌壁畫已有云肩的身影,可知其產生不會晚于隋唐[3]。
以時間為跨度,云肩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元代以前,云肩雖有相關的圖像資料,但仍處于孕育發展階段。以唐代為例,李白曾詩:“粉圖珍裘五云色,曄如晴天散彩虹。”,五云裘②是當時上層貴族社會的云肩盛裝,雖與后世云肩有相近之處,但此時云肩形制特點仍未成型,故尚不能同云肩劃上等號,因此可將其視為是云肩成型前的醞釀階段。
學術界對云肩稱呼的考證起始于元代[4]。發展至元代,云肩的形制已經趨于固定和規范化。并被定為官服配飾[5],在貴族男女間通用。“四合如意云肩”(圖1)作為首款確定形制的云肩代表,在這一時期成型并作為通行樣式得到廣泛的運用。

圖1 四合如意式云肩Fig.1 Sihe Ruyi-shaped Yunjian
明清是云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沿用了元代的形制并發展出了其他形制,“柳葉形云肩”(圖2)是明清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新形制。此時云肩已成為日常流行服飾,百姓亦可使用。

圖2 柳葉形云肩Fig.2 Willow-shaped Yunjian
清代以后,由于國情的轉變,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人們審美的變化等原因,云肩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而成為傳統戲曲的大行頭與重大年節或婚嫁等特殊喜慶場合的才出現的偶用之物。
云肩的裝飾之美主要體現在豐富的圖案造型、嚴謹的色彩規范和對稱式的造物結構上。
在圖案造型方面,云肩運用簡化概括或夸張抽象的手法,對生活化的事物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并附加一定的精神內涵。豐富的題材為云肩圖案提供了多樣化的表現內容,題材類型大致可以分為自然題材、傳統故事和吉祥符號,如表1。在紋樣構成方面,可分為種類繁多的獨立紋樣、不同事物組合的場景紋樣以及邊飾紋樣[6]。

表1 云肩主要圖案題材Tab.1 The main motifs of Yunjian
在配色上,云肩用色遵循著傳統的“五色”觀念,以“五色”為正色的同時還注重間色的使用,以五色配五行五方[7]。
云肩結構主要以頸部為中心,繡片繞頸部呈軸對稱的形態。在圖案設計方面,大部分云肩采用對不同的圖案元素進行聯結和組織的方式,在不同的繡片上織造出有關聯但不完全相同的圖案組合,整體上看似一致,實則繡片上的圖案形態各異,是“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得統一”的具體實踐。
云肩的造物構想體現著古人淳樸的世俗觀念與思維方式,運用象征、隱喻等手法含蓄地傳達精神層面的感性之美,這種感性之美帶有一定的審美功利性。在結構上,云肩以單層四片、八片等不同數量的繡片反映對于“四方四合”“八方吉祥”等祝頌理念的向往[8];在形狀布局上,多見“方形”與“圓形”,方代表“四方如意”,圓代表“圓圓滿滿”,而方與圓的結合則象征“天圓地方”。搭配上云肩上富有吉祥寓意的自然與生活化的圖案,飽含古人的共同理想與愿望,是對于古人“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完美展現。同時,不同繡片的縫合有時會用珠子進行串聯,也體現著“珠聯璧合”的世俗向往。這種審美功利性其實并不“功利”,更多的是展現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這亦是云肩感性之美最為動人之處。
云肩的工藝性隨著朝代的更迭而不斷發展,至清朝達到了頂峰。一件精美的云肩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繡成,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多[9]。以河南地區為例,其云肩尺寸會相較于山東河北等地區的尺寸更大,在片數可多達幾十甚至上百片,每一片上都有精致的繡工,非常繁縟精致。以看似簡單的圍邊為例,就可看出其技術含量:云肩圍邊幾乎都是平滑流暢的曲線,并在不同層面的繡片上保持等寬的和諧感。云肩的工藝精湛還體現在豐富的針法上,較常用的針法就有十幾種,如盤金繡、包花繡、打子繡、平針、滾針等。不同的針法配合不同的圖案表現的需要,力求以最佳的表現手法來達到圖案內容。雖在裁剪工藝、色彩圖案上較為繁瑣,但能卻在層次上體現出和諧的秩序感。
云肩特點鮮明,紋樣精美,在美學價值上有很高的造詣和藝術趣味性。因此,在對云肩紋樣的運用中,更應充分考慮紋樣中的內涵與底蘊,有針對性地結合產品的內容特點、受眾群體和審美取向等方面進行元素的提取與再設計。目前市面上對于云肩元素的創新運用更多是在服飾上,在包裝設計中的案例并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故宮文創設計的云肩插畫手提袋(如圖3),該設計將云肩的輪廓與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三鍛地廣繡三陽開泰掛屏心”相結合,配色清雅,圖案精致,寓意吉祥。同時,在題材上,豐富的云肩圖案也能夠給設計師開拓一定的思路,如:蘭花與四季花表示高潔與常青,此類植物花朵類題材的云肩圖案非常適合用在女性題材的包裝設計上;仙鶴、壽桃象征長壽、鴛鴦象征恩愛,此類有特殊吉祥寓意的題材則更適合用于不同喜慶場合的禮品包裝。總之,云肩圖案在某種程度上是反映著古代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群眾風俗習慣、審美意識以及亙古不變的美好向往,而今日現代包裝設計上對其提取和再設計,將是當下社會對于云肩內涵的豐富、傳承與延續。

圖3 故宮文創云肩插畫系列手提袋Fig.3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the Palace Museum:Yunjian illustration series tote bag
云肩圖案顏色豐富,明麗卻不艷俗,華麗而不輕浮。相較其他的繡品,云肩對色彩的搭配亦有其獨特門道。其對“五色觀”的承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五色觀”的基礎上注重間色的使用。圖4 所示的“茉翊青”是一款飲品,其包裝將云肩圖案進行簡化并與產品特性相結合,因該產品的提取自草本植物,所以在顏色上以給人健康而天然之感綠色為主,用不同層次的綠色塊突出了云肩的層次感,也增加了包裝的精致度。通過同一色相不同深淺的顏色搭配來強化圖案的視覺調性;通過不同層次的視覺對比,增強了設計形式美中的韻律感。這種漸變色的運用雖不是云肩色彩所獨有,但其搭配思路依然值得參考借鑒。因此,在現代包裝設計中,注重參考云肩的用色搭配本身便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既能滿足人們在視覺上的審美需求,同時也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實屬一舉兩得。

圖4 “茉翊青”飲品包裝設計Fig.4 "Moyiqing"beverage packaging design
云肩的結構設計可以說是設計本原美的絕佳體現,不僅滿足功能上的需求,其“天人合一”精神內涵更是與功能的發揮融為一體。值得說明的是,相較于古代其他的傳統服飾,唯有云肩的設計,不拘泥于二維空間的平面表現,在發展中不斷進化升級,形成根據女性的不同形體定制所衍生出的立體化的設計,是“以人為本”的意識在造物結構上的直觀體現。圖5 是一款“好彩頭糕點禮盒”,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的緞地彩繡舞衣為設計靈感,以彩衣的云肩元素為主要的視覺中心,通過精巧的結構讓打開的禮盒仿若一件彩衣。這款禮盒將包裝結構和云肩服飾對稱與均衡的理念相結合,打造視覺重心,強化設計元素。這種設計思路亦非常值得后人借鑒,結構作為包裝設計的重點之一,若能巧妙運用,有助于把包裝設計的創意效果最大化。

圖5 “好彩頭糕點禮盒”展開圖Fig.5 Expansion of"Haocaitou pastry gift box"
近幾年對于傳統文化的承揚得到了很多的關注和重視,傳統文化之于我們并不單純是一段歷史過往,更是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來源。因此,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必然不是對其表現形式的生搬硬套,更應注重其思想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貌。云肩之美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豐富,其藝術神韻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若將其作為包裝設計的應用元素,需對云肩元素進行一定的提取和創新,有的放矢,結合產品特性、包裝結構、時下審美風向等做出調整和再設計。優秀的文創設計不但能夠給人帶來美觀的視覺上享受,更肩負著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這亦是設計師們的重要責任之一。
云肩之美所體現的裝飾性和工藝性非常值得我們體味與考究,但要將其運用在包裝設計中則應該注意:華美的裝飾性和頗具匠心的工藝并不應該直接轉化為過度包裝的設計。過度包裝不但為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支出,更重要的是對社會環境的危害是長遠且深遠的。同時,拒絕過度包裝并不意味著摒棄包裝的美感追求,實用與裝飾并不沖突,只是二者之間存在“度”的考量,如何將兩者完美融合則需要設計師對云肩的文化內涵有深層次的把握和思考能力,在視覺表現上有獨到的審美和表現能力,并且充分了解包裝設計的相關知識。
不同時代下的云肩結合了當時的民俗和文化風貌與社會背景,隨著歷史長河涌動奔騰而不斷補充發展。因此,現在對云肩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也是在為云肩的歷史不斷填充屬于當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不應拘泥于在“承”,也應注重“揚”。結合時下的社會特點,如審美風向的轉變、包裝手段的更新、新材料的應用等,將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有機結合,展現云肩服飾的獨特文化風貌,讓云肩文化在現代社會得到充實而正向的發展。
云肩文化與現代包裝設計的結合并不是單一的加法,優秀的設計往往是多方面聯動作用的結果。設計師可以通過對于產品特性的分析,受眾群體審美需要的剖析,應用場景的考量等有針對性地將云肩元素應用在包裝設計中,以匠心精神熱忱相待,力求設計出該款產品包裝的最優解。這也要求設計師對云肩服飾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通過分析云肩在歷史發展中的文化積淀,探索其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進而深入探究云肩服飾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思路。將云肩服飾元素合理地應用在包裝設計中,不僅有益于于提升現代包裝設計的文化內涵,更有助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注釋:
①帔子是古代婦女披在肩上、纏繞在雙臂的長條帛巾。
②五云裘是飾有五色云紋之裘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