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長篇小說《西游記》是中國古典神話小說的巔峰之作。書中的妖魔鬼怪與常人有何不同呢?無外乎法寶和法術兩個方面,其中法術的一個重要表現便和氣象有關——對天氣現象的預知和操控。《西游記》中多次描述了龍王、雷公、電母等“呼風喚雨”的情節。下面以第八十七回“鳳仙郡冒天止雨”為例,談一談《西游記》中關于干旱的那些事兒。
唐僧師徒取經途中路過鳳仙郡,此時鳳仙郡已三年沒下過雨了,“井中無水,泉底無津……十歲女易米三升,五歲男隨人帶去。城中懼法,典衣當物以存身;鄉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顧命”。唐僧見狀動了惻隱之心,求孫悟空下一場甘霖。孫悟空最終叫來龍王施法布雨,才緩解了鳳仙郡三年不下雨的旱情。
干旱,簡而言之就是長時間不下雨。在十幾種氣象災害中,干旱其實是最復雜、最難說清楚的。一般而言,干旱可分為氣象干旱、農業干旱、水文干旱和社會經濟干旱四種類型。長時間的降水偏少,可以看作氣象干旱;如果因此導致土壤含水量降低,影響了植物的生長,就是農業干旱;長時間降水偏少導致河流徑流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小或者地下水位下降,則是水文干旱;因為上述幾種干旱造成水分供需不平衡,引發了社會、經濟等問題,則是社會經濟干旱。
與暴雨洪澇的“來去匆匆”不同,干旱來得慢、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氣象干旱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就會轉化成農業干旱或水文干旱,進而造成社會經濟干旱。
其實,唐僧師徒取經途中多次遇到像鳳仙郡這樣遭遇干旱的情況,比如,鐘南山的道士通過祈雨騙取了烏雞國國王的信任并篡奪了他的江山,車遲國的三位妖道通過祈雨坐上了國師的位置,等等。為何唐僧西行路上總是遇到降水稀少的情況呢?
在唐代,由長安到天竺有南北兩路可選。南路路程短,但需要穿過荊棘叢生、蛇蝎遍地、瘴氣彌漫的西南地區,可謂險象環生;北路路程雖遠,但安全系數高。唐僧師徒選取的是北路,即從長安西行,經河西走廊到西域,然后南下到天竺。雖然《西游記》是虛構小說,但取經途中的經歷無疑多以西域諸國為原型。
我國西北地區是歐亞最大的干旱區,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空氣干燥,地表蒸發量大。其中,新疆東部和南部、甘肅河西走廊西部、青海柴達木盆地西部多為沙漠和戈壁,是極干旱區。雖然古今氣候略有差異,但西域遠離海洋、水汽條件不足的事實并未改變,因此唐僧師徒取經途中遇到許多干旱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根據《干濕氣候等級》國家標準,干濕氣候指數是氣候年平均降水量與氣候年平均蒸發量的比值。依據這一指數,可將干濕氣候類型分為6類(見下表)。
此外,還可根據年降水量來判定干旱區域。一般而言,年降水量為200~450毫米的,是半干旱區;年降水量為35~200毫米的,是干旱區;年降水量小于35毫米的,是極干旱區。以上兩種判定方法得到的結果大體一致。
指望神靈呼風喚雨、普濟蒼生來解決干旱難題,顯然是不科學的。抗旱保收還得靠人類自己。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人工增雨 在具備條件的云中,通過播撒催化劑的方式來增加降雨。以冷云降水為例,有的云中水汽比較豐富,但由于沒有足夠的凝結核,導致無法形成大的雨滴降落到地面。此時如果往云中播撒一些碘化銀(充當凝結核),在貝吉龍效應的推動下,碘化銀顆粒就會不斷吸收過冷水滴中的水分,形成雪晶降落,從而產生降水(如果近地面氣溫高于0℃,雪晶會融化成雨滴;如果低于0℃,會仍以雪晶的形態降落)。
興修水利 興修水利是抗旱保收亙古不變的良方,可以有效防止氣象干旱向農業干旱和水文干旱轉變。在有充分的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的前提下,即便某地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氣象干旱,仍然可以澆灌農田,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也就是說,即便老天爺不給力,我們仍舊可以利用水利設施來減輕長期不下雨造成的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改進耕種技術、種植耐旱作物、合理利用水資源等方面入手,提前應對可能發生的旱情,抗旱保收。旱災雖然兇猛,但進程較慢,只要我們提前應對,做足功課,便可以將它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