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體育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物質基礎,本文通過分析小學體育活動開展的價值意蘊,從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合作意識出發進行分析。圍繞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小組合作教學兩方面進行簡要論述,探索了小學體育活動開展的實踐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體育活動;價值意蘊;實踐路徑
體育是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物質基礎,是學生進行一切學習活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通過體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擁有強健的身軀,充沛的精力來投身于知識理論的學習中。而開展趣味性的體育活動,還能夠使學生從體育活動中感受到進行體育鍛煉的樂趣,從而將參與體育活動轉變為體育愛好,促進學生時刻保持體育鍛煉,增強自身體質,促進勞逸結合。
一、小學體育活動開展的價值意蘊
(一)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學生身體體質
當前,部分學校過度重視學生的卷面成績,從而忽視了學生的體育課程的活動開展,正因為有部分學校表現出的對其他學科的偏袒,導致學生在體育課程上的配合度和上課效率都較低,最終使得許多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體育課上常常不及格,身體素質較差。因此,學校應當對每一科的課程都一視同仁,小學體育教師也應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到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小學體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勞逸結合,體質增強,在適當的體育活動之后,學生能夠釋放學習壓力,緩解大腦疲勞,從而擁有更加旺盛的精力投身于理論知識學習,促進智育和體育的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建立良好班集體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自私性,原因在于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不足,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自私行為會給他們帶來不好的印象,只憑借自己當前的利益,驅使自己去做出一些行為,并非他們故意不與人分享,不愿主動與人合作,而是認知能力所致。體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它能使1+1>2,引導學生發現通過班級互助,小組合作,能夠快速完成體育教師的指定任務,認識到一意孤行的壞處,最終提高小學生之間互相合作的行為,從而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并將體育活動中的合作意識遷移到理論課程的學習上去,調節學生之間的相處氛圍,幫助一個零散的班級向高級階段的班集體轉化。
二、小學體育活動開展的實踐路徑
(一)依據學生學習特征,實施游戲教學法
小學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時,需要依據該階段學生的學習特征,如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于同一項體育活動他們的感受性和參與效率是大不相同公的。因此,就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體育教師除篩選出合適于小學生的體育活動之外,還要增添活動的趣味性,因為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較強,如果體育活動的內容較為枯燥,教學形式過于單一的話,加之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故而需要增添趣味性,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在體育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小學階段的學生思考方式較為直接,不會拐彎,體育教師如果直接對學生講,參與體育活動,能夠使你們的身體更加健康,精力更加充沛。顯然,小學生對于體育教師這種語重心長的教育教學,體會是較淺的,他們很難將體育運動與健康聯系其他,在小學生的眼里,體育運動就是各種活動,是一群孩子在操場上統一進行運動的活動。因此,與其告訴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上來,是為了身體健康,不如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來誘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體育教師通過實施游戲教學法,使體育活動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更具針對性與誘惑力,從而參與到教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去。其中在利用體育課程中較為常見的分解法和完整法時,教師可以在分解階段以游戲教學法為主,在完整法階段注重學生自主摸索與探究,從而提高體育課程教學效率。
(二)提高學生合作意識,組織小組合作教學
體育課程不同于其他理論學科,它十分注重一個班級的合作意識,這樣才能使一個班級成為一個堅不可摧的團隊,在體育活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小學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時,可以在一堂課上運用兩種形式,然后請學生們自己進行分析與判斷,是小組合作完成度與成就感更高,還是自己獨自一人享受成功的喜悅更多,學生經過實踐會發現,由合作所完成的體育活動,所收獲的成就感與喜悅度是更高的,因為合作過程會有分享、交流、競賽與幫扶,使學生認識到了合作的力量。比如,小學體育教師在組織學生完成短跑接力賽時,將學生分為五個小組,各小組可以采取不同的接力策略,來完成這項體育活動,部分小組的成員認為不需要什么策略,跑得快就行了。但越是這樣一意孤行,不聆聽他人勸解的成員越是難以完成自己的小組任務,從而耽誤了整個小組的進度。在體育活動中,合作意識是必備的,它關系著學生是否擁有團隊意識。
三、結語
體育活動對小學生的身心素質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勞逸結合,緩解理論學習的壓力,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使班級向班集體轉化。
參考文獻
[1]沈紅英.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熱身活動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83):109-111.
[2]趙雪峰.淺析在合作學習模式下開展小學體育教學的具體措施[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