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 謝崇寧 蔡錚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2.29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2-0159-03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義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從我國農業發展來看,農產品實現了從供不應求到可滿足供給需求的歷史性飛躍,達到一個平穩的發展狀態。近年來,隨著我國食品數量問題的逐步解決,人們對農產品的關注已逐漸從定量安全轉向質量安全[1]。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人類生存環境保護、人類健康、需求滿足以及社會福利等方方面面,在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成為目前非常重要的任務。
(一)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業發展
在國際市場背景下,農業發展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逐漸出現了農產品銷售困難、價格偏低、農民增收困難等問題。質量安全的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而這些產品的價格要遠高于普通農產品。因此,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核心,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所以,我國迫切需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這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處于關鍵階段的現實選擇。
(二)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情況不容樂觀,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細菌中毒、微生物引起的食品病、化肥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等,使農業的經濟效益受損。同時,還存在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標,以及農場和經銷商的非法經營行為。因此,要實現保障群眾健康安全的目標,必須要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讓人民吃得放心。
(三)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保證農業持續發展
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使用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并且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農藥流入到空氣當中會對空氣造成污染;化肥滲入土壤會對土壤造成污染,污染的不斷積累,最終會破壞生物的食物鏈,甚至會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環境污染導致環境變化,環境變化又從根本上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想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要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不斷地優化農業生產環境,有效保障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一)我國現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主要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環境保護法》《獸藥產品管理辦法》《飼料添加劑管理辦法》《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辦法》等,同時還出臺了一些關于農業質量管理和安全的規范性文件。在這些法律法規中,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質量安全監測體系的作用和地位、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等進行了明確規定,確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具體且全面的條款[2]。
(二)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
保障食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重大事故調查,分別由農業部門、質檢部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主要涉及的環節包括農產品生產、施工和流通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設機構,主要職責是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指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承擔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監測、追溯、風險評估等相關工作。同時,相關部門監管人員也要進一步明晰自身的安全管理責任。
(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
在以省會城市為主體的各大中城市開展蔬菜監測工作,將畜產品監測覆蓋率提高到農藥殘留監測計劃、獸藥殘留監測計劃、飼料添加劑殘留量監測計劃的20倍,水產品殘留量監測計劃和畜禽產品殘留量監測計劃也都在實施中。同時,啟動了“農產品無排放質量保證體系”試點。中國首次建立并實施了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還規定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驗收制度,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抽樣檢驗,在農產品質量不符合相對標準要求的情況下,國家要鼓勵個人或者組織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社會監督。
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不完善
盡管我國于2006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但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規范要求還不夠完善,很多規定基本上都是原則性的,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司法解釋。因此,許多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對自己的權利與責任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主管部門也不能明確自身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執行權限和執行標準。因此,各項法規的功能發揮不夠充分。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主體混亂
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主要負責部門包括農業部、工信部和質檢總局,這容易造成監管主體混亂、監管職能交叉和職能重疊等問題[3]。部門職能和責任不明確,界限不清晰,易出現責任轉移的情況,從而造成監管不及時,進而影響監管效果。因此,各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都應該按照標準規范執行。但是在實施監督的過程中,由于不同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同一內容被多次監督,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也暴露出農產品監管機構不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缺乏認知、監管不力等問題。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數量少、國際采標率低
盡管近幾年國家對農產品質量予以高度重視,但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大多散見于各種農產品質量法規中,大多數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具有強制性,但并沒有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能和責任;標準的制定沒有與實踐相聯系,也沒有真正按照標準反映社會的需要;標準化進程沒有足夠的透明度,不同組織和公眾的參與不足。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方面存在不足
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和人員較少,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監管機構的技術水平低,檢測方法單一,有害殘留量檢測方法少。樣品的處理和抽樣檢測技術的落后以及檢測效率的低下,造成我國市場準入制度不完善。各種機構和媒體不公布檢驗結果,公眾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安全狀況。
四、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
2006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是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制定的法律。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可制定不同的技術標準,以保障公眾健康作為立法的任務和目標,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同時,在法律中要確立懲罰性原則,提高對違法行為的處罰額度,遏制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高發態勢,實現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目的。各級政府也應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地方法規,將法律原則性的規定具體化,增強法律的針對性和執行力。
(二)理順政府各部門間的關系,確保分工明確、職責清晰
國際上普遍采用三種管理方法:第一種是農業部門的責任制,典型的是加拿大食檢局的責任制;第二種是英國食品標準局等獨立機構的責任制;第三種是多部門的共同責任制,如美國農業部、衛生部和公共事業與環境保護局共同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國家實行多部門責任制,農業部、衛生部、質檢總局、工信部共同負責。通過構建多層次、功能清晰、管理有序、多部門負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使各部門能夠明確分工,從而提高各部門的工作效率。基于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完善。
1.建立多層次的管理體系。成立由國家行政部門組成的多層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負責,制定監管原則和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標準化、市場準入、質量示范等措施[4]。各地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在不違背上級行政管理規定的前提下,根據國家、省有關規定和當地情況,作出具體規定,明確上下級關系。
2.各部門間建立溝通、信息共享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包括生產、加工、包裝等一系列流程,僅通過單方面的信息并不能夠完成準確評價,所以要加強各農產品質量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各級政府應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交流機制,搭建信息交流平臺,促進部門之間的交流,避免失敗或重復的信息檢索。各部門之間應做到及時溝通,做到信息共享。
(三)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
應統籌規劃,明確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原則和依據,加快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加強標準的實施和推廣,把種子標準化、生產技術標準化和農產品標準化作為農業標準化的主要目標,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擴大標準制定范圍,提高標準要求。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要求相對較低,并且有強制性的標準范圍,如農業投入、農業資源與環境、安全衛生、動物福利等。應根據中國社會的發展實際和世界發達國家的標準,及時調整和完善現有的標準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制性標準是多個更加全面、系統、協調、統一的二級標準。因此,要積極推動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非約束性標準,出臺農產品質量監管相關規定。
2.增強標準制度的透明度,提高相關企業的參與度。當前,有關機構參與了國家標準的制定,協會和企業成為標準化的主體。標準制定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本著透明原則,堅持協商一致。向組織、協會、企業和政府提供專門的接待機構,提供關于清潔標準的社會意見和建議。在制定標準制度之前,要在電視、報紙、雜志等公共媒體上公布標準制訂計劃,并且要向各公司分發標準表格,如情況允許,可委托特定組織或協會起草標準,或舉行聽證會。
(四)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
1.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不能做到有效地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因此,應當加強對審計機構和人員的控制,確保各地的監察機構根據當地需要增加財政投入,購置現代化檢測儀器設備,以國際標準培訓測試機構的工作人員,提高工作人員的執法水平,并設立技術、管理監察人員。在此基礎上,保證檢測設備資質認證嚴格,檢測標準統一,推廣快速檢測技術,增強檢測能力,提高檢測效率。
2.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是保證農產品質量的重要工具,為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增強了農業市場的競爭力。農經部門要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質量進行檢驗和分析,并且要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活動的結果,評定并公布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級。構建通報機制,如批發市場、超市等農產品銷售點要隨時向農民通報市場農產品抽樣結果,防止劣質農產品進入農貿市場。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社會監督
各種社會組織、媒體、民眾等是社會監督的主體。政府有關部門應及時向社會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曝光力度,使廣大群眾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參與監督管理。政府與人民群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上應加強互動,社會和政府能夠實現協調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政府要認真處理,盡快解決。同時,把結果公布于眾,使公眾充分認識到自己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中的地位,更好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讓更多的人參與社會監督,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良性循環,促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存在著農業產品質量安全狀況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因此,應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管理經驗,結合我國國情,以制定和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核心,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等各環節的質量安全法律制度,健全和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龔玉璐.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監管制度探究[J].商情,2017,(32):276.
[2] ?王亞楠.論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D].合肥:安徽財經大學,2014.
[3] ?李長健,卞曉偉,吳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監管探究[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2-27.
[4] ?黃乙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