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隨著觀眾審美需求日益提高,為了更大程度的滿足觀眾的需求以及更好的為舞臺演出服務,將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運用到舞臺表現中,科技催生了舞臺設計的大爆炸,舞臺演出中,根據戲劇的情節、演員的動作調度、激昂或抒情的唱段、空間豐富的舞美場景以及虛實功能轉換的影像不露聲色的串聯,形成一個完整且風格統一的視聽感受。如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的需求不斷增加,在追求全球化的狀態下。藝術的發展也需要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新媒體時代,我們更應把握好藝術的發展方向與發展理念,更好的對藝術進們全球化的傳播。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進步,舞臺上可使用的表現手段也不斷進步發展,舞蹈與影像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態相遇結合,將舞蹈藝術與影像視聽語言巧妙結合,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屬性的藝術形態,產生1+1>2的藝術效果。
舞臺設計是空間的創造者,這也許是一切舞臺設計者的共識。正如帕特里斯·怕維斯所說:“舞臺設計的任務在于組織舞臺空間,安排舞臺空間、布景空間和表演空間的位置和比例,并且調整舞臺與大廳的關系,后者對于把握劇場的總體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空間表現是以人為中心的,宗白華先生對此的見解有:“由舞蹈動作延伸,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是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筑里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雖然以上并未直接提及舞臺美術,但是對我們研究舞臺美術中空間的討論有著重要的意義所在。
對于戲劇空間,其被建構為四位一體的結構整體:動作空間—以演員作為角色的創造者為中心形成動作空間,即一個能滿足表演者動作需要的表演場所,及實用空間。審美空間—以演員的創造對象,角色為中心形成審美空間,及符號空間。知覺空間—以作為接接受者的觀眾為中心形成知覺空間,是觀眾對符號空間生成的審美世界。交往空間—以觀眾作為與演員共同在場的參與者為中心形成,是觀眾與演員交流性身體為中心的演出場所。舞臺設計基于這樣的空間架構下進行創作。
縱觀舞臺美術設計的歷史,無論是從一開始的繪景技術,再到后來逐漸加入的轉臺等機械裝置,以及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但是其所追求的空間概念是一直所不被動搖的。
文藝復興時期所推崇的透視畫景是在舞臺上創造的奇觀,可以使觀眾的眼睛一連很長時間受騙,但是由于透視畫景是二維的,而演員身體是三維的,他們本身產生了一定的排斥,隨著電光源進入劇場,更多的相斥問題迎面而來。
著名舞臺美術設計師斯沃博達在20世紀50.60年代提出:幻燈和電影投映技術可以使得平面結構迅速變化。隨之,在《達利波》中,將懸掛在吊桿上的景片用作投影幕,與布景、轉臺、燈光等元素結合,形成了“流動的空間”,通過舞美的運動,形成“能動演出”。
隨著科技的發展,高科技手段不斷被運用再舞臺演出中,影像的加入,促進了舞臺視覺呈現的效果,增強了舞臺的表現力,再舞臺空間的塑造上極大程度的進行了大的跨越。再對于舞臺效果的呈現上面,影像的加入,無論是再實用空間還是再裝飾空間,都有了其一席之地。
舞劇《英雄兒女》燈光設計,選用了濃烈的色彩、強烈的光感,通過戰爭的鮮紅與情懷的幽蘭形成對比,利用光影、通道形成獨特的燈光敘事方式,完成舞劇的燈光語匯構建,結合多媒體影像以及舞美形成有機的多層次的視覺空間,在舞臺上,完成史詩化的畫面和人物塑造。舞臺整體美學風格以油畫質感為主,輔助前后景的氛圍投影,讓敘述環境在浪漫中不失悲壯,寫實且充滿英雄主義情懷。影像為了增加觀眾的沉浸體驗,通過空間層次感的設計,在視覺上打造前后景關系疊加的效果,還能為道具的形象提供更多可能性,豐富環境光線。
同時再音樂劇《靈魂擺渡》中,我不止一次對舞臺上方區域接連呈現的視頻影像所驚嘆,畫面并非是對某一實在場景的還原再現,而是對當時情節環境的外化,采用不同的形狀元素進行重組結合,最終以動態的影像背景與舞臺前區的表演相結合。
《神鼓·影》將現代舞、機械臂、鼓、呼麥和馬頭琴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結合在一起,這不是簡單的混搭而已。鼓聲是最原始的力量,深沉充滿生命力的聲響;呼麥和馬頭琴空靈的聲音是人與自然、宇宙進行有效溝通、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現代舞是最具有哲思的身體語言,身體是我們能夠擁有的世界的總的媒介;冰冷的機械臂代表了中國前沿的科學技術成果,也是科技文明的縮影,三種最有力量古老的語言與人和機械進行了一場跨時代的對話。
科技的飛速發展,對藝術創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隨著思想的進步,跨界的手法越來越被大眾所認可,新媒體時代,為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豐富的舞臺設計,高科技的普遍運用都為傳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活力,例如:王亞彬所表演的《墨韻》,將古典水袖舞、現場的書畫表演以及多媒體視覺動畫有機結合,創作出一幅美輪美奐的舞蹈畫面一虛一實的舞者,讓人對科技的發展所感嘆。伴隨戲劇理念的逐步發展,戲劇手法也隨之進步,無論是再現、表現還是寫意,似乎戲劇都游刃有余,順應時代潮流。古典主義時期對現實的再現,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提倡戲劇是生活的真實再現;現代派戲劇中注重人本質表現的表現主義戲劇、被稱為“站在椅子上大喊大叫的戲劇;中國戲曲寫意性的追求,注重虛擬性等一系列戲劇的發展,都是戲劇主體—劇作家在不同的思想潮流影響下嘗試的不同表現手法。
斯沃博達:一個劇院總是可以讓人想起一艘船上的船員,甲板下的鍋爐工、普通水手、船員、船長、擔負著在特定時刻非他莫屬的角色,共同協助船長安全的從一個港口駛向另一個港口。在舞臺上,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各部門利用多種新型的技術與元素,但是仍然需要注意視覺呈現的整體性和統一性,遵循這個,才能夠使得視覺呈現效果更加強烈,引起觀眾的情緒起伏與更多的感受思考。劇院應當是我們時代需求的、有組織的技術性手工勞動。
在當下全媒體的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提高,傳統藝術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但傳統文化依舊是藝術發展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在傳統文化的支持下通過高科技手段的運用 以及傳播途徑的增加,傳統藝術定會走上更加現代,快速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