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琎
【摘要】目的:探析一次性根管在乳牙牙髓根尖周病中的作用及應用方式。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0例乳牙牙髓根尖周病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接受常規根管治療,觀察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疼痛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所獲療效明顯更高,疼痛發生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結論:對乳牙牙髓根尖周病患兒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疼痛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乳牙;牙髓根尖周病;一次性根管;療效
The role and application of disposable root canal in periapical disease of deciduous tooth pulp
QIAN Jin
Yixing QianJin Dental Clinic,Yixing, Jiangsu 214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application of disposable root canals in periapical disease of deciduous teeth. Methods: A total of 700 children with periapical disease of deciduous teeth and dental pulp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root canal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 one-time root canal treatmen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pain incidence and adverse reaction incid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urative effects, and the incidence of pain and adverse reac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Conclusion: One-time root can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periapical disease of primary teeth can obtain better treatment results, with a lower incidence of pain and adverse reactions, and has a higher clinical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Deciduous teeth; Periapical pulp disease; Disposable root canals; Curative effect
乳牙牙髓根尖周病為臨床常見牙科疾病,患兒以牙齒疼痛、牙齦腫脹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導致乳牙早失,進而影響到牙列的完整性[1]。根管治療作為針對乳牙牙髓根尖周病常用的治療方法,通過填充根管達到封閉的目的,降低感染風險,但治療復雜,患兒易產生恐懼心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為此,臨床提出對患兒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一次性完成根管預備、消毒及填充,以減少復查次數,提升患兒配合度[2]。為探究一次性根管治療的效果,本研究選取700例乳牙牙髓根尖周病患兒進行對比試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牙牙髓根尖周病患兒7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50例患兒,男193例,女157例,年齡4歲~11歲,平均年齡(7.50±3.50)歲,牙髓壞死患兒185例,急性牙髓炎患兒43例,慢性牙髓炎患兒122例;觀察組350例患兒,男198例,女152例,年齡3歲~10歲,平均年齡(6.50±3.50)歲,牙髓壞死患兒181例,急性牙髓炎患兒45例,慢性牙髓炎患兒12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不大(P>0.05),可進行對比。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條件:(1)接受X線檢查,臨床確診為乳牙牙髓根尖周病者[3];(2)年齡低于12歲者;(3)由主治醫師確認需接受根管治療者;(4)患兒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1)患血液系統疾病者;(2)牙根部位吸收超過30%,穩定性較差者;(3)臨床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
在接受根管治療前,對患兒進行X線片檢查,記錄是否存在交叉感染等并發癥,并使用生理鹽水與雙氧水反復沖洗根管。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根管治療,即完成根管預備后進行藥物封閉,1周后復診并評估患牙恢復情況,若未出現異常則利用氫氧化鈣糊劑填充根管,并利用IX玻璃離子進行永久性填充。
觀察組患兒接受一次性根管治療,即在完成根管預備后立即使用糊劑填充根管,進行X線片檢查,確診填充良好后去除洞壁多余的糊劑,待髓腔充分干燥后利用IX玻璃離子進行永久性填充。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效果,顯效:患兒各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咀嚼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患兒各項臨床癥狀得到緩解,咀嚼功能顯著改善;無效: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咀嚼功能未改善。(2)比較兩組患兒疼痛發生率,即在治療2周后對患兒疼痛程度進行劃分,1級為無疼痛;2級為輕度疼痛;3級為中度疼痛且可耐受;4級為重度疼痛或疼痛不耐受。疼痛發生率=(2級例數+3級例數+4級例數)/總例數×100%。(3)比較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頭昏、過敏、腫脹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所獲療效明顯更高(P<0.05),見表1。

2.2 兩組疼痛發生率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疼痛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3。

乳牙指人萌生的第一組牙,可存留5年~10年時間,此階段同樣為幼兒咀嚼器官發展的重要時期,患乳牙牙髓并及根尖周病的概率較高,若無法得到及時治療,會對根尖周圍軟硬組織造成破壞,引發疼痛、腫脹等癥狀,進而影響到牙列完整性[4]。根管治療為臨床在保留乳牙的前提下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即在X線片檢查的指導下完成對根管的沖洗消毒,并采用無刺激性的材料對根管進行填充,從而起到促進根尖組織愈合的目的,保持乳牙功能,緩解患兒疼痛、腫脹等癥狀[5]。范琳琳等[6]研究發現,根管治療對乳牙牙髓根尖周病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治療方法較為復雜,患兒需多次復診,由于其年齡較小,容易產生恐懼、排斥心理,容易對治療造成影響,且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需尋求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一次性根管治療為常規根管治療的改進方案,具有操作簡單、患兒復診次數少等優點,在治療過程中一次性完成對根管的沖洗消毒、填充等操作,使得患兒更容易配合治療,同時能夠避免了根管預備時可能出現的感染,減少了對根尖的刺激,大大提升了治療成功率[7]。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所獲療效明顯更高,疼痛發生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通過分析可知,乳牙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療關鍵在于填充根管,促進根尖周病變的愈合,常規根管治療將治療方案分為三個步驟,即根管預備、消毒沖洗及填充,患兒需多次復診方能完成治療,增加了感染風險,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一次性根管治療則將三個步驟一次性完成,切斷了感染路徑,不僅降低了患兒感染風險,同時減少了復診次數,避免了患兒接受多次治療造成的恐懼心理,增加了其治療配合度,有利于治療的順利開展,治療效果相對提升,患兒在治療后的疼痛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隨之降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乳牙牙髓根尖周病患兒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疼痛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范珊珊.兩種根管填充材料在根管治療乳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療效研究[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 2021,43(5):814-815.
[2] 李銀萍.一次性根管治療應用在乳牙牙髓根尖周病的臨床研究[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7):62-63.
[3] 中華口腔醫學會兒童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乳牙牙髓病診療指南[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21,56(9):840-848.
[4] 劉暢.一次性根管治療乳牙牙髓根尖周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2):333,335.
[5] 汪俊.乳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治療[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9,54(5):356-359.
[6] 范琳琳,趙清.一次性根管療法治療乳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3):109-110.
[7] 李俊玲,劉偉,紀彩娜.一次性乳牙根管治療術治療乳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7, 26(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