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美


摘要:目的:分析飲食營養健康管理用于糖尿病的價值。方法:2020年2月-2022年1月本院接診糖尿病病人82名,隨機均分2組。試驗組采取飲食營養健康管理,對照組行常規管理。對比血糖等指標。結果:從血糖上看,在管理結束之時:試驗組比對照組低(P<0.05)。從sf-36評分上看,在管理結束之時:試驗組(89.15±2.54)分,和對照組(80.31±3.69)分相比更高(P<0.05)。結論:糖尿病用飲食營養健康管理,病人預后更好,血糖改善更加明顯。
關鍵詞:飲食營養健康管理;預后;糖尿病;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0--01
臨床上,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具有發病率高,難治愈、并發癥多與病程長等特點[1]。相關資料中提及,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年紀增長、體力活動不足和營養過剩等因素都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可引起多飲與多食等癥狀[2]。本文選取82名糖尿病病人(2020年2月-2022年1月),著重分析飲食營養健康管理用于糖尿病的價值,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20年2月-2022年1月本院接診糖尿病病人82名,隨機均分2組。試驗組女性20人,男性21人,年紀在40-76歲之間,平均(58.39±4.27)歲;病程在0.5-11年之間,平均(4.96±0.92)年。對照組女性19人,男性22人,年紀在40-77歲之間,平均(58.68±4.93)歲;病程在0.5-12年之間,平均(5.03±0.97)年。病人意識清楚,認知正常,無精神病史。排除嚴重心理疾病者與認知障礙者。2組病程等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常規管理:定期監測血糖、注意事項告知與用藥指導等。試驗組配合飲食營養健康管理:(1)根據病人的活動情況,將之分成好動與好靜這兩種類型。對于好動型者,控制每日熱量的攝入量在30-35卡/kg的范圍之內。對于好靜型者,控制每日熱量的攝入量在25-30卡/kg的范圍之內。要求病人每日蛋白質與脂肪在熱量中所占的比例為15-22%,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在60-65%的范圍之內。(2)嚴格控制病人對鈉鹽與糖分的攝入量,要求病人飲食清淡,食用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低膽固醇與高纖維的食物,禁食辛辣、甜膩與刺激的食物,戒煙,禁酒,囑病人少量多餐。不食用腌制、煙熏或烘烤等加工肉類食物。(3)在主食上,建議病人選擇雜糧、大米和面粉等,多食用禽類與魚肉,適當進食畜肉,每日食用1個雞蛋即可。多食用豆制品,多喝溫水,適當喝淡茶,杜絕含糖飲料。
1.3 評價指標
1.3.1 檢測2組干預前/后血糖。
1.3.2 用sf-36量表評估2組管理前/后生活質量:涉及總體健康、活力與生理功能等維度,總分是100。得分和生活質量兩者間的關系:正相關。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SPSS 20.0,t對計量資料(x±s)檢驗,χ2對計數資料[n(%)]檢驗。若P<0.05,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血糖分析
從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上看,尚未管理之時:組間數據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管理結束之時:試驗組的血糖更低(P<0.05)。如表1。
2.2 預后分析
從sf-36評分上看,尚未管理之時:組間數據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在管理結束之時:試驗組的評分更高(P<0.05)。如表2。
3 討論
生活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使得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顯著升高[3]。飲食營養健康管理乃新型的一種管理模式,能夠根據糖尿病治療的原則,向病人提供飲食方面的指導,以幫助病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有助于促使其血糖水平的降低。對于此項研究,分析血糖,在管理結束之時:試驗組比對照組低(P<0.05);分析sf-36評分,在管理結束之時:試驗組比對照組高(P<0.05)。
綜上,糖尿病用飲食營養健康管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鄔治先. 糖尿病患者實施飲食營養健康管理效果評價[J]. 健康必讀,2021(18):285.
[2] 李觀妹,陳瓊芳,何曉菲. 營養管理的飲食干預對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與自我管理能力的促進作用[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46):157.
[3] 沈珍珠,李恒. 回授法飲食管理對骨科糖尿病患者知識水平、營養狀況及血糖的影響[J]. 健康研究,2020,40(6):624-62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