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毅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這就把我國語文這個學科的基本性質完整地把它表述清楚出來了,語文學科是最重要的一種交際教學工具,具有它的工具性;同時語文又是構成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不可組成的一部分,具有它的人文性,二者之間是互相統一的[2]。語文課程在大學人才培養的一個整體教學系統中因其特有的教學性質從而發揮著特有的作用功能。
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課程標準書中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交際",一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不同課程教學性質上的不同傾向性的中高課文教學課程應該具有科學工具和社會人文的雙重性質[4]。接下來我要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教學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關鍵在二者的高度統一上,在數學課程改革實施的整個過程中,難也難在真正能夠做到二者的高度統一上。認為學習語文只是我們讀讀、寫寫等具有技術性、技巧性的一件小事,對我們現代人的語文培養無足輕重[4]。殊不知人類語言、思想、情感同時都在發生,語言這個社會交際運用工具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還是人類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重要組成和全部.對而言語文這門學科的語言完整性千萬不能隨意閹割[5]。"二是改變曾經對中學語文課程的各種性質、特點的老舊認識思想。一定首先要全面明確認識,并且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全面、充分地加以體現。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什么樣的是高中語文的教學工具性?語文的基礎工具性,指的也就是學校語文教學是一門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的學科。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主要方面:一說它是文言語文語它是最重要的一種交際表達工具,是現代人類社會表達思想政治感情、交流民族感情、傳遞傳統文化的重要工具。二十一是中國語文學科是我們學好其它所有基礎學科的重要工具基本學科。著名的中國哲學家以及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就這樣指出:"語文是工具,在其他自然科學方面,上天文下地理,物化生等、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學經文和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6]。葉老的工具論把中學語文課程本身定性成作為一種基礎教育工具,認為中學語文課程是人生學習其它一切基礎學科的基本工具,這個新的論斷其實是非常正確的。
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掌握課文的基本重點字詞、文章的基本寫作技巧、文本的獨特性和思想情感內容固然應該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和任務[8]。然而,第一、二、三、四學段的內容和目標都是體現了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和品質的巨大差異性。其表現的特點在:對于課文的思想情感內容的把握和理解不僅僅在于其概括方法是否全面、正確,而是應該更加注重如何讓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真切地體驗和活生生地領會課文作者的獨特思想和情感。如何體驗和讓學生所領會的閱讀過程比單純地讓學生記住幾句話或者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學結論更重要[9]。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當要更加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更加重視和提高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的閱讀主體地位[10]。必須更加強調培養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閱讀獨立性,文本的獨特性和意義必然是能夠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更加重視讓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11]。第二、要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特閱讀感受和自身的體驗。
在中小學生口語交際的教學中,要合理地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口語交際話題,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合理地組織口語交際教學,不必過多地傳授中小學生口語交際的基礎知識[13]。所以,在中小學生口語交際的教學中,應格外注意以下教學策略:第一,精心地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如:陳設口語交際相關的情景和實物、繪制一系列有關口語交際情景的圖畫、展播情景錄象電視節目,播放情景錄音節目來營造和渲染口語交際氣氛等[14]。第二,多層次地給中小學生提供口語交際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機會。中小學生口語的交際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在中小學生口語交際的學習和實踐中培養和形成的。《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以一些貼近生活的話題或交際情境作為載體來組織和展開中小學生口語交際的活動,重視對日常生活中有關口語的交際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而不是單純地傳授有關口語交際的知識。
語文教育學科不僅應該是集其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于一體,更重要的也應該是一門綜合性的思想文化教育學科。它的思想文化內涵隨著人類社會時代的變遷和發展而豐富和拓寬,它不僅在意義上是現代人的社會交際、思維、生活的重要工具,還是現代人用來認知現實世界、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文化和知識的重要工具,同時又對大學生有著一種強列的思想和人文社會價值因素,對于大學生優秀人格的培養和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主義責任感的培養及其形成和發展有著其它語文學科沒有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闡述和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答,或是對作者高潔的品性、高尚精神人格魅力的真實寫照,或是對我們祖國大好的河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歌頌和贊美,都意味著它是一種作者難以想象和表達的感情和思想。
參考文獻
[1]陳忠.構建文化教育橋梁凸顯語文課堂價值摭探[J].成才之路,2020(18):48-49.
[2]王新林.兒童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0(1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