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彬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年化的加劇,近年來我國冠心病患病人數逐漸增多,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PCI)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效果好等優勢。但由于手術穿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易導致迷走神經反射、外周血管等相關并發癥,因此得到臨床重視。本文將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常見并發癥,并對相應護理干預進行綜述。
關鍵詞: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迷走神經反射;皮下血腫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0--02
冠心病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相關數據顯示,在全部心血管病患者中,約一半死于冠心病,可見冠心病對人們身心健康的威脅巨大,導致生活質量下降[1]。目前臨床在冠心病的治療上有多種手段,其中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PCI)因其所具有的創傷小、痛苦少、操作便捷、效果顯著等特點,得到醫務人員和患者的認知、支持[2]。但由于該治療手段仍屬于創傷性方法,因此存在一定的并發癥風險,對治療效果和預后質量造成一定影響[3]。因此了解冠心病介入治療后的常見并發癥,及時采取護理干預,對減少并發癥的出現、保障生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常見并發癥及護理干預進展進行綜述。
1.常見并發癥原因和護理措施
雖然隨著介入治療術的技術不斷進步,以及醫護人員經驗的逐漸累積,術后并發癥情況已得到明顯好轉[4]。但了解各種并發癥,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仍然極其重要。以護理人員的角度來說,需要明確各種并發癥的原因,掌握相關護理干預措施,以預防并發癥的出現,減輕患者身心痛苦[5]。外周血管并發癥是介入治療術后常見的一系列并發癥,包括皮下血腫、出血以及假性動脈瘤等[6]。除此之外,尿潴留、迷走神經反射也是發生較多的并發癥。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和多種因素有關,例如手術穿刺途徑、患者年齡、造影設備、病情程度等[7]。
1.1外周血管并發癥
1.1.1發生原因
在外周血并發癥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皮下血腫和出血,其中大多數發生于穿刺部位,少部分患者出現在胃腸道或者腹膜后間隙[8]。出血量和血腫之間無明顯關系,若患者身材消瘦血液容易滲透至皮下組織,而肥胖患者血液容易從穿刺口滲出,并且出血通常發生在術后3至4小時內[9]。假性動脈瘤也是外周血管并發癥之一,以局部搏動性腫塊為主要表現,同時伴隨震顫和血管雜音,當近端動脈受到壓迫時腫塊體積會縮小[10]。叢紅蕓等[11]學者研究指出,穿刺部位發生皮下血腫和出血的幾率在6%左右,通過臨床檢查假性動脈瘤的發生率在3%左右,而超聲檢檢查發生率在6%左右。外周血管并發癥出現的原因一方面和手術因素有關,另一方面和護理操作因素相關。手術因素中包括穿刺部位不當、短時間進行多次介入治療、手術持續時間出過長、使用較大型號的血管鞘、未徹底壓迫止血、抗凝藥物效果過強以及繃帶過緊等。而護理操作因素包括患者年齡過大、女性、凝血功能異常、合并血管性并發癥、高血壓、腹股溝過深包扎困難以及過早的肢體活動等。
1.1.2護理干預措施
對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應加強術后監護。手術后密切注意患者創口敷料狀態,檢查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有利于及時發現創口出血。護理人員應掌握Christenson標準改良法對患者出血量和血腫情況進行準確評估,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12]。劉勤等[13]學者研究中分析了20例重度股動脈出血患者情況,從結果得知,即便出血量在400ml以上,其生命體征仍無明顯變化,因此監測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意不能單純依靠儀器進行觀察,要加強對切口狀態的觀察,如有必要可通過測量腿圍的方法判斷皮下血腫和出血情況。若患者發生假性動脈瘤后,應馬上進行1至2小時的局部按壓,然后采取加壓包扎。保持24小時制動,給予患者生活指導,叮囑避免疲勞或者排便影響制動效果。若判斷患者出血和皮下血腫呈進行性發展,應提前拔管,對血腫進行擠壓,加快血腫的消散,然后再進行加壓包扎。對于已經拔除導管的患者,用撤掉彈性繃帶,使用雙手加壓止血,根據情況給予合理的藥物干預。為彌補人工壓迫止血的不足,近年來臨床逐漸使用經皮血管封堵或者縫合裝置對穿刺部位進行止血,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聶陳等[14]學者在冠心病介入治療術患者中使用血管封堵器,結果顯示患者術后4小時即可在床上進行活動,明顯減少出血風險,減少了患者制動臥床的時間。
1.2迷走神經反射
1.2.1發生原因
迷走神經反射也是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比較多發的一種并發癥,邱毅[15]學者報道,迷走神經反射通常發生在手術后撤出動脈鞘管的過程中,其中又以股動脈路徑最多。迷走神經反射的表現以出汗、血壓下降、心率減慢以及面色蒼白為主,甚至出現低血壓休克[16]。迷走神經反射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和患者緊張情緒、血容量較低、撤管疼痛、術前禁食以及年齡過大等因素有關[17]。術后撤出導管時因為刺激血管壁,加上撤管后需要對穿刺部位進行加壓包扎,在多種刺激的影響下影響下丘腦和皮層中樞,迅速提高膽堿能自主神經張力,引起內臟和肌肉中較多血管出現強烈的反射性擴張,從而導致血壓快速下降和心率減慢[18]。而由于聯臺手術時間較長,患者禁食時間隨之增加,導致術中緊張、大量出汗、疼痛,最終導致迷走神經反射。
1.2.2護理干預措施
因為迷走神經反射的出現和患者心理活動存在密切聯系,所以積極進行圍術期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指導極其重要[19]。手術結束后,鼓勵患者主動進食,有利于安心和鎮靜,降低迷走神經反射風險。若患者術前存在明顯焦慮、緊張情緒,可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鎮靜藥物。加強對患者的監護措施,及時發現迷走神經反射癥狀。主動和患者交流,耐心傾聽主訴,檢查患者是否存在誘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因素,手術過程中常規準備好阿托品,并注入注射器中以備不時之需。撤出血管鞘前應提前告知患者撤管的方法和可能出現的不適感,消除擔憂、緊張和顧慮情緒。若有必要可以局部麻醉后進行撤管,建立靜脈通道,準備阿托品、多巴胺等藥物,和醫生形成良好配合順利撤管。對于男性病人,應注意在加壓包扎過程中有無對睪丸形成壓迫,避免因為疼痛引起迷走神經反射。孫秀芳等[20]學者研究發現,撤管前提前補充血容量,徹底排空膀胱。同時撤管后30分鐘內及時詢問患者感受,能夠預防撤管綜合征的出現。畢麗君等學者報道,介入治療術后進食流質飲食或者飲水,每次控制在200ml以內,能夠預防因為低血糖反應或者胃腸快速擴張而造成的迷走神經反射。95D55E9D-FB8F-441A-B2BF-406DF6B91431
1.3尿潴留
1.3.1發生原因
相關數據顯示,冠心病患者中大約30%以上的男性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療術后,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難或者尿潴留。尿潴留的發生和患者尚未習慣臥床排尿有關,通常情況下介入治療術后患者需要臥床休息24小時,并且對手術肢體部位制動12小時,部分患者因為不習慣臥床排尿的方式而造成尿潴留。除此之外,患者術后疼痛、緊張情緒以及長時間憋尿導致膀胱括約肌收縮,也會引發尿潴留的發生。
1.3.2護理干預措施
根據介入治療術患者發生尿潴留的主要原因,在手術前應該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訓練,講解臥床排尿對治療效果的有利影響和重要性,以便盡快適應排尿習慣,也是預防尿潴留的關鍵。王西秀等學者在介入治療術前兩天對患者術側肢體制動和臥床排尿的訓練,結果顯示有效減少了術后尿潴留的發生。同時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排除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影響,采取誘導排尿的方式,例如聽水流聲、按摩下腹部、溫水沖洗會陰以及對膀胱區域進行熱敷等,均有利于排尿。張寶紅等學者研究中對介入治療術患者進行認知心理干預,通過心理疏導、排尿中斷訓練等措施,有效預防了術后尿潴留,促進術后首次排尿。
綜上所述,介入治療術能夠有效緩解冠狀動脈狹窄、調節心肌血供,已成為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隨著介入治療術的廣泛應用,其并發癥問題也得到重點關注。對于護理人員而言,應明確可能出現的并發揮職能,及時辨別并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從而提高手術效果,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李小娟, 韓小宏. 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效果[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20):47.
[2]周海艷.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療后常見并發癥的分析及護理體會[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006):185-186.
[3]劉姍姍, 滕新蓮. 延續性護理在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預防作用研究[J]. 飲食保健, 2019, 6(020):103-104.
[4]厲欣欣. 預防性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9, 30(01):155-157.
[5]王樂峰, 李春燕. 延續性護理在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預防作用[J]. 山西醫藥雜志, 2018, 47(22):108-109.
[6]王香領, 王會, 侯英,等. 預見性護理對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015):2888-2888.
[7]汪里萍, 范芹. 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理狀態、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9, 38(21):3585-3588.
[8]劉樹榮, 左春霞, 陳麗娜. 循證護理在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療圍術后的應用及評價[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003(004):P.33-33.
[9]張曉彤, 劉力平, 范儒,等. 利用中醫護理服務降低冠心病介入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3(48):145-145.
[10]潘媛媛,彭羽,付明歡, 等.多元化護理干預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的影響[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7,12(3):342-346.
[11]叢紅蕓, 戚新玲, 孫杏云. 循證護理對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以及負性效應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7, 36(017):2323-2326,2381.
[12]周春燕. 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8, 006(019):126-126.
[13]劉勤, 秦娟, 李麗. 舒適護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并發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9, 016(005):22-24.
[14]聶陳, 鄧智全. 延續性護理干預應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老年冠心病患者對護理質量改善及并發癥的預防分析[J]. 山西醫藥雜志, 2019, 048(012):1507-1510.
[15]邱毅. 延續性護理對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自護能力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 心理醫生, 2018, 024(029):204-205.
[16]侯劍. 冠心病相關急性心肌梗塞急診介入治療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分析[J].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17, 32(6):948-950.
[17]陳慧娟. 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9, 004(002):36,41.
[18]李春麗, 張騫. 冠心病介入術患者中采用中醫護理對預防術后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 2017, 27(008):326.
[19]王珊. 臨床路徑護理對冠心病支架介入術后患者心理狀態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 中國民康醫學, 2019, 31(02):146-148.
[20]孫秀芳, 蘇泉妹. 探究老年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療后常見并發癥與護理效果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7, 020(020):136-137.95D55E9D-FB8F-441A-B2BF-406DF6B9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