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沈磊,江蘇省南京市致遠初級中學教師。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南京市德育創(chuàng)新獎獲得者。曾獲第五屆長三角地區(qū)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所帶班級被評為“南京市優(yōu)秀班集體”“江蘇省優(yōu)秀少先隊中隊”。
2020年2月10日凌晨1點,我仍坐在電腦前給學生寫信,原本天亮以后就是新學期報到的日子,可因為新冠疫情暴發(fā),開學延遲,日期不定。
我在信中寫道:“沈老師有點擔心同學們。在你們十三四歲的年紀,是否可以理解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這特殊的時期,是否可以理性思考個人行動與國家決策的關系……”
2021年暑期,南京突遇疫情反彈,我在確定延遲開學后的第一時間寫下《致家長:線上重逢,美好終至》的文章。我告訴家長,他們所擔心的也正是老師們在準備的;開學前我先后推出兩篇師生互動文章——《來之不易的開學返校,化作多少值得珍惜的美好》《云探校:揭秘返校前校園里的24小時》,我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串聯(lián)起學生與學校的情感鏈接。
我相信: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該有更大的使命。
大家常問我:“為什么你能保持這么高的工作熱情和教育敏感?”
我想,這就是我選擇成為的樣子:一個自驅(qū)型的班主任,一個在感性的教育實踐中保持著理性思考的教師。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擁有強烈的內(nèi)部動機
我在初中和高中時期,遇到了對我影響很深的班主任。
一位對學生極其嚴格,班級實行軍事化管理。在那個叛逆的年紀,我曾一度不喜歡他,可就在畢業(yè)前的那一個月,他對學生各種問題的精準預判、及時提醒,讓我感受到一名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他教會了我嚴慈相濟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另一位與學生亦師亦友,凡事喜歡讓學生多討論、多體驗,在充分傾聽的基礎上給出指導性建議。他從不用教師的權(quán)威去制約學生,更多的是鼓勵我們嘗試,并學會承擔結(jié)果。他教會了我面對青春期的少年,關心先于教育。
這一份份純粹的師生情感讓我在成長的道路上內(nèi)心豐盈,我立志將自己感受到的師愛傳遞給我的學生。
入職半年,我中途接班,開啟了班主任生涯。我堅持100%家訪,當我走進學生的家庭,很多問題就找到了原因;我陪伴中考前夜高燒就醫(yī)的學生,連夜寫下《每一次突如其來的挑戰(zhàn)都會讓我們更強大》的文章;我自費定制班級筆和聊天本,和學生寫起了悄悄話;我精選照片制作成新年日歷送給學生,既是美好的祝福,更是成長的足跡;我和學生一起參加詩朗誦、大合唱,合演話劇,共同參與讓我們彼此靠近;我在夜里接回離家出走的男孩,告訴他安全第一,老師的家就是他的家。
我的學生中有不少人選擇了師范專業(yè),有的已經(jīng)走上了工作崗位。
雨馨在賀卡中寫道:“因為您,我入了班主任的‘坑’。”
小凱發(fā)短信告訴我:“我學著您的樣子當班主任,才發(fā)現(xiàn)原來當年的我們是那么淘氣!”
剛上大一的豆豆問我:“這么多年了,您對學生的情感和關注降低了嗎?”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成了我的老師,我的學生成了當年的我,而我們又在新時代的教育中不斷學習,這也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我以真實的角色參與到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教育就會自然發(fā)生。立德樹人,給學生影響最大的不是分數(shù),而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的價值認同與主動改變。
自驅(qū)型班主任一定有著強烈的內(nèi)部成長動機。
讓教育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提升專業(yè)發(fā)展的持續(xù)力
“閱讀—模仿—實踐”這個成長模式反映出班主任的兩個特點:責任感和學習力。有責任感的老師才會不斷學習,想讓自己盡快勝任班主任工作;有學習力的班主任才會不斷通過閱讀和實踐,快速提升經(jīng)驗值。
出發(fā)點都是好的,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我認為是忽視了專業(yè)成長的第一要素:班主任本人。
教育的場域決定了教育的效果。教師不同、學生不同、家長不同、團隊不同、地域不同……這些教育中的變量合在一起就導致了教育情境的不同。說到底,教育是因材施教,也是因境施教。
我越來越相信,每一位班主任都是寶藏老師,學習別人的前提是先充分挖掘自己。
因此,我制作了一張班主任個人情況分析表,并充分自我解讀。
怎樣使用這張表?我來舉例說明。
假如一位老師在“性格特點”一欄中填寫的是“活潑開朗”,那就思考“活潑開朗”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發(fā)揮怎樣的優(yōu)勢。這類班主任往往“坐不住”,會有很多新點子、小創(chuàng)意,設計的活動深受學生喜歡,他們很容易通過設計豐富、有趣的活動對學生施加影響。
如果一位老師填寫的是“安靜內(nèi)斂”,那就思考這個特質(zhì)會給班主任工作帶來怎樣的風格。這類班主任通常情緒更加穩(wěn)定,觀察力更好,更愿意深入了解學生,詳細分析問題的成因。他們很善于通過打造班級文化、行為示范,在傾聽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再比如,我自己就在學生時代受到了幾任班主任的積極影響,他們對我的關心和引導讓我體會到師生之間最純粹的感情。所以,我在入職前就期待自己可以像我的老師對待我那樣對待學生,和學生亦師亦友,相互影響。事實證明,工作十幾年,我和學生一直在共同成長。
表格的前四行可以用感性的方式,依靠直覺填寫,寫出真實的想法;后三行則選擇其中一點進行具體分析。
我也把這張表推薦給了我的同事們。通過自我分析,我們更加理性地發(fā)掘自身優(yōu)勢,覺察不足。
我把找到的優(yōu)勢列成表格,做進一步分析。
以我為例:
我僅僅圍繞“喜歡閱讀”這一個優(yōu)勢就生成了這么多班級主題教育活動,這讓我更加自信、自主地規(guī)劃班集體建設。
掌握了這樣的思維方法,似乎不管遇到什么問題,我總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處理,其結(jié)果令人拍案叫絕。
分層任務單、自習倡議書、自我暗示條……我設計了“自習課管理六步驟”與同行分享。自習課不只是紀律管理,背后還隱含著對學生內(nèi)驅(qū)力的培養(yǎng)。
自主分析表、面談預約單、六色目標卡、復習連環(huán)計……我給學生支招,幫助他們拓寬復習與檢測的視角,更多地關注知識的聯(lián)系與建構(gòu)。
爸爸易缺位,媽媽易焦慮,怎么辦?孩子總是推卸責任,怎么辦?如何制定有效的寒假計劃?如何管理手機和游戲?怎樣參加家長會更有效……我的“靈魂三問”“家庭公約”“青春哈哈鏡”等定制建議讓家長收獲滿滿。
我開通個人微信公眾號“沈磊的班主任手記”,針對教育現(xiàn)實問題,通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步分析法,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實踐建議,受到一致好評。
從QQ日志到個人公眾號記錄,我寫下50余萬字,單篇閱讀量破萬。我的文字成了我讀懂學生、受到信任的秘訣。我也在記錄中不斷反思教育行為,打磨教育智慧,提煉教育思想。
自驅(qū)型班主任一定具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規(guī)劃的專業(yè)發(fā)展能力。
在專業(yè)交往中遇見美好——建構(gòu)成長共同體
2014年,我有幸參加了南京市班主任高級研修班。在高研班里,我認識了南師大班主任研究中心的教授們,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行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研討、交流、智慧碰撞,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這次培訓是我班主任工作專業(yè)交往的起點,它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知道班主任不僅是一份職業(yè),更是一個專業(yè),需要我們用專業(yè)的認知和思維去工作,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
高規(guī)格的研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與伙伴切磋技藝、專業(yè)對話,成了我持續(xù)成長的關鍵所在。
逐漸地,我養(yǎng)成了三種自主學習法:
1.“思考—閱讀”法
簡單來說,就是帶著自己的思考去閱讀。
市面上有很多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書籍和期刊。有的側(cè)重班級敘事,有的側(cè)重方法指導;有的夾敘夾議,有的理論翔實。
在閱讀前,我會想清楚自己想解決什么問題,不然就會陷入走馬觀花的形式主義,讀到故事就感動,讀到理論就撓頭。
帶著自己的問題和思考去閱讀,我設計了一張閱讀指南表。
以我為例:
運用好閱讀指南,我總是帶著分析和思考去閱讀,與作者的想法、做法產(chǎn)生關聯(lián),發(fā)揮元認知在閱讀中的作用。
根據(jù)閱讀目的,我開展分類閱讀:
想要快速上手,關注實操層面,我就閱讀熱銷書,發(fā)揮“拿來主義”。
想要追本溯源,理清事情背后的原理,我就選擇教育經(jīng)典,常啃“大部頭”。
想要專題突破,多角度、多方法地解決問題或者關注最新鮮的話題,我就訂閱雜志或關注優(yōu)質(zhì)公眾號。
“思考—閱讀”法是最容易接觸、隨時隨地學習的好方法。
2.“選擇—講座”法
隨著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明確和推動,班主任工作迎來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講座資源豐富。有公益性分享,也有知識付費型學習;有高校專家的前沿理論,也有一線名優(yōu)班主任的經(jīng)驗提煉;有在線直播,也有現(xiàn)場交流。
資源過多,反而容易挑花了眼,最終變成每個主題都涉及,但沒有一個主題學得透。我提供兩種選擇講座的思路:
(1)定人跟學
即選定某一個或某一類風格的班主任,跟著他(們)學。
不管是高校理論研究者還是一線班主任,每個人都特點鮮明,有各自的風格和傾向,有自己更為擅長的領域和秘訣。
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們只有選擇自己認同的、有共鳴的、精神契合的班主任,才能在講座中更好地理解他們案例背后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思路、四兩撥千斤的妙處等,這樣才便于借鑒與運用,建構(gòu)起自己的認知維度,形成班主任工作的網(wǎng)狀系統(tǒng)。
(2)定題研學
即選定主題(話題),開展研究性學習。
聽講座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工作實踐中的問題或提升自己解決某一類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進行專題突破。
選定自己的主題,從不同的維度尋找講座內(nèi)容。比如,想要提升主題班會的設計能力,可以聽取專家關于主題班會設計與實施的理論解讀、策略指導,聽取一線班主任的班會課例分享,聽取班會優(yōu)質(zhì)課選手關于備課、磨課的過程思考。
螺旋式地突破主題難點,其他主題的講座可以暫時不聽,規(guī)劃到后期的學習中去,形成班主任工作的點狀模型。
“選擇—講座”法是讓我學得更聚焦、更連貫的好方法。
3.“互動—提問”法
我給自己定過一個要求:在現(xiàn)場學習中要積極參與互動,提出自己的困惑,獲得有針對性的答疑。
不管是向身邊的班主任請教,還是聽講座、閱讀文章,我都會在學習中關聯(lián)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上,有共鳴強烈的地方,也會有不理解、不清楚、不明白之處。這就需要互動起來,可以直接提問,可以參與互動,也可以通過公眾號留言等方式聯(lián)系作者,以便進一步得到解惑。
互動提問的過程就是思維加工的過程,認真學了、思考了才會有自己的問題。這也會讓分享者感受到我對他們的尊重。
“互動—提問”法是提高現(xiàn)場學習力最便捷、最高效的好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這樣的互動學習中,我感受到了班主任群行發(fā)展的力量。
自驅(qū)型班主任一定會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樂于與高手對話,主動建構(gòu)成長共同體。
班主任的幸福感不是一種功利化的滿足,而是一種內(nèi)心的體驗。我將自己的成長感悟?qū)懗晌恼隆段液纹湫疫\,能與學生共成長》,收錄于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齊學紅教授《幸福老班》一書中。齊教授在文章后的點評部分寫道:“因為珍惜師生之間最純粹的感情而選擇了班主任崗位,他對教育本質(zhì)的理解以及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體驗又使得他感性而不失理性與執(zhí)著。”
我愿做一名自驅(qū)型班主任,在教育育人、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專業(yè)化成長,和學生一起遇見更好的彼此,成就更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