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副教授/博士)文佳麗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 400067)
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在天津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旨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面對新時代,新文科建設給高等會計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模式的不斷出現,財務管理教育的現狀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基礎會計學應該利用新技術,發展和優化會計理論,應用于會計實踐,開展會計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基礎會計是會計課程中歷史最為悠久課程,也是財務管理專業教育的基礎核心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專業中廣泛開設,而會計專業教育在全國高等教育中占據重要位置,在校生規模穩居前列,其課程質量直接關系會計學、財務管理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而課程內容是決定課程質量的根本因素。會計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已經無法適應技術發展對教育領域的滲透和新時代學習者的需求變化,因此需要審視重構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重新構建知識體系,實現跨界融合,以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張多蕾等,2019)。事實上,近年來關于會計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研究不多,會計教育的課程問題,其中涉及了基礎會計課程的問題,但并未對基礎會計課程內容進行系統研究。
本文從新時代新文科的要求和基礎會計課程定位出發,梳理我國基礎會計課程及其內容發展過程,縱向比較基礎會計課程內容變化,橫向比較中國會計理論和實踐發展,系統研究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為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優化、建設滿足新時代新文科要求的基礎會計課程提供理論基礎和應對方法。
新文科建設提出要把握好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因此新文科建設應運而生。中國會計教育要做到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發展具有兼具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現代會計教育,新文科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當前新文科的內涵和建設理念具有不同的解讀。王銘玉和張濤(2019)認為新文科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通過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陳靜(2020)認為新文科體現了中國文科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解決在傳承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同時對接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學科交融要求,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社科研究新范式、文理工兼通的新型人才,并建構起跨學科的、多面向的人文社會科學新體系。陳凡和何俊(2020)認為新文科建設不僅僅是跨學科交叉或文理科交叉,更應該面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巨大變化和現代化進程,提煉出知識增量和知識話語。羅勇(2021)認為新文科建設中新技術新經濟要求會計人才培養更加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可見目前一致認可新文科應該培養跨學科人才,實現文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同時新文科應該總結中國經驗、形成中國話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
會計學的核心知識在于會計理論、會計程序和方法。會計學具有社會性和技術性。新中國會計制度建設和會計教育發展的經驗為擴大中國會計教育話語權奠定了堅實基礎,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經濟活動創新發展推動會計的發展,是會計發展的主要動力,會計發展依存于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是社會環境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技術提供了創新思路,在學科之間呈現著交叉融合的趨勢,科學技術為會計發展提供了工具和契機,近代信息技術的出現推動會計快速發展,當前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蓬勃發展,正在改變整個會計實務工作環境,推動會計理論發展。面對新時代新技術帶來的變化,企業業務模式和管理方式創新層出不窮,伴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國管理會計和政府會計理論和實踐快速發展。第四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提供了新的工具,財務機器人的出現使得大量的數據輸入能夠實現自動化,云計算和大數據使得財務共享等新型會計程序和方法成為現實。新時代新文科建設要求財務管理專業教育扎根中國大地,將中國會計改革經驗、理論發展和實踐創新納入會計課程,進入會計課堂。基礎會計是財務管理專業的基礎核心課,應該全面地介紹中國會計事件,吸收會計學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適應新文科建設的需要。
根據現行專業標準,基礎會計(會計學原理)是財務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其他專業核心課程的前序課程,因此基礎會計在會計學、財務管理和審計學專業被廣泛開設,影響深遠,課程內容應該全面介紹會計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引導和支撐后續課程開展。基礎會計課程也是當前核心課程中歷史最為悠久的課程,歷經時代變遷、名稱各有不同,但始終存在,且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相對穩定。
(一)基礎會計課程及其內容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全盤照搬原蘇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專業課程和教學計劃,主干課程即“會計原理”“工業會計(或專業會計)”“財務管理”和“經濟活動分析”,統稱為“老四門”,該課程體系三十多年基本沒有大的變動,持續改革開放之后。1963年,財政部教材編審委員年會組織專門小組集體討論、集體編寫出版了一本《會計原理》,代表著當時會計原理的最高水準。1987年在吸收新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根據財政部相關制度修訂了會計方法、科目和報表,在增加了會計電算化的內容基礎上進行修訂。這本《會計原理》奠定了我國基礎會計的主要內容,在此后的會計教育和會計制度改革中,基礎會計具體內容雖然有所調整,但是基本會計框架保持穩定。
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改革研究組在1988年、1991年、1993年和1996年召開了四次討論會研究會計教育改革問題。第一次會議認為當時會計原理教材,名稱不一,各有特色,但基本內容大致相同,會議認為賬戶、記賬方法和單證帳表是課程不可或缺的內容。課程應該包括會計概念、產生發展、對象職能、假設原則等基本理論,還應包括工業企業經營過程的核算。在第三次會議上代表普遍認為上海財經大學提出的七門核心專業課程體系比較合理,即“基礎會計”“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個別院校在此基礎上,增加電算化會計與會計制度設計。這一體系基本奠定了此后三十年的會計教育的核心課程體系,當前專業標準,僅是將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合并,增加了會計信息系統。
1996年,廈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分別組織出版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會計專業主干課教材。從這些經典教材中可以一窺當時基礎會計課程的主要內容,具體見表1。這些教材主要內容為會計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下簡稱“三基”),除核算、編表的財務會計基礎內容之外,還廣泛包括會計工作組織、會計控制檢查監督和會計電算化等基礎內容。
表1 基礎會計經典教材
(二)當前基礎會計課程的主要內容。2020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這些課程代表著我國當前本科課程的最高水平,俗稱為金課,具有典型代表性,分析國家一流基礎會計課程內容能夠反映我國基礎會計課程的總體情況,本文收集整理7門線上課程的信息,具體見表2。
表2 基礎會計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當前國家一流本科基礎會計類課程組織形式有所區別,內容與30年前相比變化不大,雖然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賬戶、會計核算程序等內容發生較大變化,內容框架基本相同。當前只有極個別課程匯總涉及內部控制、管理會計和會計信息化等內容,而在傳統經典教材中會計控制、會計電算化等內容覆蓋較廣。因此當前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單純以財務會計“三基”為主,幾乎蛻化為財務會計基礎,因此張新民和祝繼高(2015)直接將基礎會計稱為初級財務會計,并提出與財務會計類課程進行整合。本文認為基礎會計課程應該涵蓋不同會計分支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而非單純作為基礎財務會計,與財務會計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充實課程內容體系,做到名副其實的基礎會計。
當前基礎會計課程內容與新時代新文科建設要求存在差距,分析課程內容,比較我國會計理論發展和實踐探索,發現其主要問題在于課程內容體系陳舊更新不及時,無法滿足現實需要,跨學科交叉融合度低。具體如下:
(一)課程內容體系陳舊更新不及時。張新民和祝繼高(2015)提出我國會計課程設置沿襲了西方會計學界對會計課程的基本設置,基本框架和指導思想,長期未變,越來越難以滿足我國日益發展的企業實踐和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會計核心課程結構和內容均存在明顯缺陷。同時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存在知識陳舊等問題,與當前企業實務具有差距,存在部分常識性錯誤(葛長銀,2020)。當前基礎會計課程內容框架體系與十幾年前基本相同,內容與企業實踐和人才培養要求相去甚遠。雖然會計要素的具體確認、計量依據企業會計準則修訂而及時調整,但是課程內容并未及時吸收和納入管理會計、政府會計等會計制度改革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企業會計實務的影響。長期不變的框架體系、陳舊的會計知識和方法,無法承擔財務管理教育入門專業核心課的作用,諸多專家提出與財務會計課程合并。
(二)課程內容結構無法滿足現實需要。長期以來,基礎會計課程以財務會計“三基”為主,而且單純聚焦于企業會計,較少涉及管理會計和政府會計。當前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存在過時的知識、明顯的錯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會計實踐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亟需改進課程教學內容,根據會計實踐改革會計教材,優化課程內容(葛長銀,2020)。隨著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日益推進,政府會計類課程在高校中覆蓋在增加,但仍有部門高校尚未開設政府會計類課程。特別是MPACC跨專業學生較多,多數院校要求跨專業學生選修若干門本科課程,多數以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課程為主。如果基礎會計不涉及政府會計,會導致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無法接觸政府會計相關知識,造成知識體系缺失,難以勝任政府部門會計工作。而龐大的政府資產管理需要大量的會計專業人才,行政事業單位是會計人才就業重要的目標市場,基礎會計課程缺失會造成學生知識缺陷,增加就業難度。新文科建設要求提高大學生服務社會經濟的能力,隨著新經濟新技術的發展,企業經營運作模式日新月異,社會真正需要的會計人才不再是只懂財務的單一人才,是必須要既懂財務又懂業務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基礎會計人員亟待向管理型財務人員實現轉型,管理會計日益重要,但基礎會計課程中缺乏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介紹,難以有效銜接管理會計課程,也會導致學生對管理會計課程的不重視。因此當前基礎會計課程內容結構無法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會計實踐的需要,與新文科建設要求具有差距,必將影響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課程內容跨學科交叉融合度低。會計學作為應用學科,應用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為了適應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實際需要,培養目標應該定期進行評估和調整。這與新文科注重總結中國經驗、形成中國話語的要求是一致的。但現實上來看,我國基礎會計課程仍然處于專才教育模式,這種模式長期以來都穩定存在各個高校的培養計劃中。當下,大智移云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會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財務共享、智能會計等對會計基本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財務管理專業能夠具備一定的數據處理技術和能力,而當前基礎會計課程內容中普遍缺乏這些內容,僅就會計論會計,學科交叉融合程度低,導致學生知識面過窄、學科之間分離嚴重,不能從多重視角理解會計知識。新文科提出學科之間知識體系的跨界融合,從現實發展和專業建設角度,基礎會計課程都有必要吸收和接納新技術、新方法,提高會計專業基本技能。
基礎會計是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先導課程,其地位是學科導論,擔負著引導學生全面認識會計專業、感知會計魅力的重要作用。結合我國會計改革和實踐發展、總結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機遇,本文認為基礎會計課程應該調整課程內容結構,根據新時代新文科的建設要求,優化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具體如下。
(一)融合政府會計改革成果。改革開放之前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實質上均是預算會計,會計制度按行業設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會計制度逐漸分設,行政事業單位沿用預算會計,企業會計逐漸與西方會計接軌趨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體系,我國還存在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等,但主要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政府會計和企業會計。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以企業會計為主,基礎會計課程也以企業會計為主,部分教材和課程會簡單介紹我國會計制度體系,但極少介紹政府會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預算會計制度改革持續推進,進入21世紀我國全面啟動并穩步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工作,2016年以來發布了《政府會計準則》和《政府會計制度》,引入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實行“雙功能、雙基礎、雙分錄、雙報告”的會計模式彌補了單一預算會計系統的不足。這些改革為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融合提供了契機,也為基礎會計課程中融入預算會計等政府會計內容提供了理論基礎。為了滿足新時代新文科要求和社會發展需求,應該結合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在基礎會計中補充預算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與現有財務會計相融合,使課程內容全面反映我國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新進展,引導學生掌握政府會計理論和方法,為政府部門提供合格的財務管理人才。
(二)補充管理會計基本理論。基礎會計在介紹會計體系分類時,會根據服務對象不同將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但具體內容中,幾乎不涉及任何管理會計的內容。2014年10月,財政部頒布《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開啟了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的新時代,2016年以來財政部陸續頒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管理會計應用指引》,并建設了管理會計案例庫,形成了8大類34個管理會計工具。我國會計理論研究中管理會計理論研究遠遠滯后于管理會計實踐發展,管理會計在演進中形成的概念、原則、角色定位、工具方法及創新成果等,沒有被及時吸收、提煉、整合形成管理會計理論(賀穎奇,2020),當前會計人員結構正在發生重大改變,復合型會計人才日益重要。為了適應現實需要、培養復合型的管理會計人才,基礎會計課程需要加強對管理會計的介紹,以使學生全面認知會計專業和會計工作,為引導培養合格的財務管理人才奠定基礎。
(三)增加信息技術最新應用。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智移云”的影響逐漸從大型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向中小型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蔓延開來。新技術對傳統會計帶來極大沖擊,財務共享和財務機器人極大地減少了集團企業基層單位會計核算崗位,減少了會計原始憑證整理和數據錄入的工作,改變了傳統的會計組織、核算程序和工作流程。當前華為等企業已經能夠實現當天編制當天的會計報表。新技術帶來了經濟發展模式和企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改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和企業組織形式,加強了企業間的相互聯系,改變了企業會計信息反映的內容和對象。阿米巴的劃小經營單元、海爾的小微組織均對傳統會計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理念并非新的發現,只是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得以實現。基礎會計需要對當前會計技術的最新發展和應用進行介紹,以為開拓專業視野和培養跨學科人才提供基礎和保障。
立足于新文科建設,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本文嘗試從基礎會計課程內容進行改革,滿足國家對新文科建設為適應新時代發展而提出的要求,以期培育出更多符合要求的財務管理復合型人才。為此,嘗試性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首先,基礎會計知識貫穿了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基礎會計課程內容應該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做到守正創新,融入前沿知識和理論,借力現代信息技術;其次,需要聚焦新文科建設,通過課程內容的改革,幫助學生加強管理能力和決策能力,培養具有跨界融合知識體系的人才,以期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對于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最后,課程內容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基礎和核心,企業需要具有創新思維和戰略思維的復合型管理人才,會計教育必須立足現在,著眼未來,推動基礎會計課程內容朝著新文科的內在要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