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自從教育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來,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都開始從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兩方面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規范和引導。但是幼小銜接究竟銜接什么?該做哪些準備?基點、重點、難點是什么?怎樣更好地幫助幼兒順利銜接呢?在此,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瞿溪第一幼兒園園長林園園,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實驗幼兒園副園長(業務園長)鄭倩倩,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齊通幼兒園園長楊柳,四川省樂山市新橋幼兒園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園長王建英,讓我們跟隨她們走進不同地區的不同園所和學校,聽一聽這些園所是如何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
為幫助幼兒順利平緩地度過幼小銜接階段的成長關鍵期,緩解家長關于孩子適應性問題的茫然焦慮,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瞿溪第一幼兒園凝聚小學、幼兒園、家長三方聯動,共赴一場“幼小銜接”之約。
基于問題,云上調研
為切實解決家長們的困惑與焦慮,提高交流活動的指向性和實效性,活動前期,我們設計了幼小銜接調查問卷,針對家長們對“幼小銜接”的了解程度、關注點開展了云上調研。通過對104份問卷信息的匯總,我們梳理出了家長關注的問題,了解了他們的實際需求,也為我們的交流活動提供更明晰的方向。
聚焦主題,共話銜接
針對這些焦慮,同時為進一步落實《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幼兒園邀請了大班家長、小學教師、幼兒園教師,共同開展了“幼小銜接”主題沙龍活動。一是,游戲與體驗。幼兒園和家長通過孩子們日常玩的游戲,快速拉近家、幼、小之間的距離。通過思考游戲的價值,聚焦孩子學習習慣中專注力的培養,為后續的共話主題埋下了伏筆。二是,梳理與學習。結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現場帶領家長朋友解讀并提出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的關鍵詞,鼓勵家長積極尋找并和自己的孩子做分析。
三方共談,助力成長
一是家——注重有效陪伴。家長代表從陪伴角度進行經驗分享,幫助更多家長學會如何幫助幼兒養成好習慣,實現自主學習并終身愛上學習。二是園——重視日常滲透。幼兒園教師以幼兒園的特色課程——建構游戲為例,讓家長們了解到幼兒在建構游戲中,不僅在技能和動手能力上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學會協商、謙讓、交換;學會分享、合作;學會感受成功與挫折;學會想象和創新。三是校——貼合實際需求。小學教師的分享更具有實操性,從“做好準備進入小學,養成良好的習慣,需要注意的事項”三個方面為大家解答了幼小銜接準備工作。
在三方的交流溝通中,家長們逐漸意識到,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們良好習慣的養成和成長需要時間。家長們以身作則可以為孩子們個性培養、習慣形成、積極學習樹立榜樣。
家長手冊,銜接有序
最后,我們結合家長需求,依托相關政策,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最終目的,以圖文并茂、一問一答的形式編寫了《家長入學準備指導手冊》,同時注重通俗易懂、可實操性,旨在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幫助家長在“幼小銜接”的道路上知道做什么、該怎么做,從而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為幫助幼兒順利步入小學做好充分準備。
沙龍輕松的氛圍打破了以往“幼小銜接”單向分享的拘束,為大家創造了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多方交流的平臺。教育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旅程,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生活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相信在幼兒園、小學、家庭三方的攜手努力下,孩子們一定能夠順利、有序地度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
(文/ 林園園)
多措并舉,科學銜接快樂成長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實驗幼兒園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出發,將入學準備教育貫穿于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過程,滲透于幼兒在園一日生活和游戲之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各方面準備。
一是身心準備。幫助幼兒做好身心準備,組織幼兒走進小學,通過參觀小學、熟悉小學的學習環境,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鋪墊。二是生活準備。從小班開始逐步培養幼兒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并逐步調整一日作息,引導幼兒逐步樹立時間觀念,學會按時作息,養成守時、不拖沓的好習慣。三是社會準備。開展豐富多彩的自主游戲,讓幼兒在美妙的游戲過程中,學會交往、學會溝通、學會合作。四是學習準備。引導幼兒有計劃地做事,鼓勵幼兒嘗試安排周末的活動或日程安排,培養幼兒有計劃自我管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語言游戲活動,使幼兒獲得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通過繪本閱讀、故事表演、華文早讀鼓勵幼兒善于傾聽、自主閱讀、大膽表達,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勇敢地展示自己。保護幼兒的前書寫興趣,做好必要的書寫準備。鼓勵幼兒參與手工活動,每天用繪畫等方式記錄游戲的過程、故事情節、游戲故事,鍛煉幼兒手部的精細動作。
聯合研修,加強教師銜接合力
幼小協同、雙向銜接,既是目標,也是路徑。我園與第二實驗小學、南街小學共同開展“雙向奔赴,科學銜接”為主題的聯合教研活動。通過聯合教研,明確幼小銜接的真正意義,找準切入點,基于幼兒不同的身心發展特征,解決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讓銜接梯度更合理。并邀請一年級教師走進幼兒園觀摩幼兒活動現場,為幼兒們答疑解惑。深入了解幼兒園大班教師與小學一年級教師在指導幼兒做好入學準備與入學適應中的問題與困惑,分層跟進指導。園校雙方互通共融,答疑解惑,相互碰撞,相互交流,達成共識。
家園聯動,共促幼兒健康發展
幼小銜接不僅是幼兒園、小學雙方的教育,家長教育的同步也非常重要。我園在幼兒入小班前就召開家長會,把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家長;通過家長開放日、主題總結會、家長助教等活動,讓家長知道應該從心理、知識、行為習慣上為幼兒做好入學的準備,鼓勵家長相信幼兒一定能順利渡過銜接期,從“好擔心”變成“不擔心”,真正做到雙向銜接、科學協同。
花開有時,銜接有度,遵循規律,回歸本真。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一種自然延伸和過渡。科學銜接不是追求快速度,而是給予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真正做到“一日生活皆課程”,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挖掘和捕捉幼小銜接的教育契機,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邁好入學第一步,讓幼兒帶著快樂和自信奔向屬于他們自己的未來!
(文/ 鄭倩倩)
樹立銜接理念,做好入學準備
認真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從全面準備、把握重點、尊重規律三個方面,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理念,堅持以兒童為本,堅決杜絕“小學化”教育現象,在一日生活中滲透幼小銜接,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交往、自我控制、規則意識、專注堅持等進入小學所需的關鍵素質,科學做好入學準備。
多方合作,暢通銜接渠道
通過校園雙向互動、家園親情鏈接,對學前兒童全面了解,為小學適應教育奠定基礎。一是校園雙向互動。包括三方面:幼兒園和小學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共話幼小銜接;帶領幼兒進校參與小學活動、參觀小學的校園環境,感受小學一日生活;小學教師走進幼兒園,向幼兒介紹小學的校園環境、課堂學習、班隊活動等。二是家園親情鏈接。在做幼小銜接工作時,首先要轉變家長的觀念,為幫助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合理期望值,助力孩子科學入學準備。我園從幼小銜接家長會、家訪活動、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家長進課堂等方面著手,實施家園共育。
構建銜接課程,落實指導要點
根據教育部《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個方面,嘗試構建入學準備課程體系。一是身心準備:引導幼兒萌發對小學的向往與期盼,形成積極的入學期待;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助于幼兒以積極的狀態適應小學的環境和人際關系;開展兒童操、大運動、俱樂部等活動,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增強幼兒身體素質。二是生活準備: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男女分廁、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獨自整理個人物品;定期開展安全主題教育,引導幼兒學會基本的交通規則,掌握安全知識,遇到危險會自救;開展勞動實踐,培養幼兒勞動和任務意識。三是社會準備:培養幼兒交往合作能力;引導幼兒養成規則意識;培養幼兒熱愛集體情感,激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意識。四是學習準備: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護好奇好問的天性;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針對性地培養幼兒專注力、堅持性、計劃性學習習慣;通過閱讀、前書寫、生活中的數學等方式,培養幼兒基本的學習能力。
牢記初心使命,構建長效機制
每年開展教學質量分析會,反省學前教育優劣態勢,我們期待能建立兒童綜合發展水平長效監測,從幼兒園、小學、中學,能對孩子發展綜合評析動態監測,實行情報交換,共商對策,以優化改進我們的教育策略。
(文/ 楊柳)
意圖:用更未來的眼光,促進兒童真正成長
在幾年的鄉土班本課程研究中,四川省樂山市新橋幼兒園形成了一套彰顯園所特色鄉土文化的“植根課程”,培育“蓄勢向陽、自在生長、文化自信、心性積極”的有“根”的現代中國娃,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他們未來進入小學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
脈絡:沿著文化的足跡,埋下希望的種子
教師以支持幼兒在真實情景中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深度學習的視角觀察幼兒,由點到面的思維方式建構班本課程框架,沿著文化的脈絡,將兒童的學習按照生活的軌跡有序地鋪陳開來,將蘇稽的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懷及生活理念傳輸給幼兒,抓穩幼兒3~6歲的飲食習慣及理念形成的關鍵期,令蘇稽娃對“食”的熱忱在心中“生根發芽”。
一是啟——捕捉興趣,呵護好奇心。飲食文化班本課程的探究點來源于幼兒興趣,教師在尋找班本課程生發點的過程中,引導幼兒以問題為起點,以探究問題為主軸,不斷在嘗試、探索中驗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二是行——利用環境,增強社會適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們充分利用社會和自然的教育環境,結合主題、園本活動參與社會實踐,依據兒童的學習特點和方式,帶孩子走出幼兒園,深入了解并探究當地美食,挖掘本土飲食文化蘊含的人文情懷。三是拓——關注經驗,儲備學習素養。我們關注孩子們興趣、需要、經驗,延展課程。活動中孩子們流露出對集體的熱愛、對小學的向往,教師會和孩子們一起展開學習,讓孩子們從未知到已知,從擔心到充滿向往,從被動到主動探索,無論知識,還是習慣、態度、信念,都做好了積極的準備。四是饋——評價發展,審視入學準備。在飲食文化班本課程中,我們采取過程性與結果性多元形式進行評價。在對幼兒學習與發展評價中,充分考慮幼兒生活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注重幼兒發展狀況的縱向對比,關注幼兒活動興趣、生活習慣和表現、個體成長規律等。
價值:站在廣闊的視野,為人生做好準備
“蒙以養正,儲為國器”,在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的基礎之上,沿著“尋味—知味—品味—揚味”的實施路徑,多角度滲透飲食文化,讓幼兒在“生根、有根、護根、培根”下健康、茁壯的成長,不僅為了順利入學,更重要的是為兒童的一生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是知行合一,心中生根。我們把兒童的需要、生活、參與、興趣作為課程生成的立足點,通過主動學習、探索等形式增強了幼兒對本土飲食文化的體驗,幫助幼兒將有關飲食的零碎經驗進行整理,建立起心理上內在的秩序感。二是同行共育,助力護根。良好幼小銜接的教育生態系統一定要有家長的參與。在班本課程中,家長是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合作者,為班本課程建設提供重要資源。家園教育協調一致,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生態的良性循環,共同呵護幼兒的健康成長。三是踐行逐夢,鑄魂培根。幼小銜接是兒童一生美麗的旅程,通過對蘇稽鎮飲食班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我們形成了“兒童”意識,實現了較完整的“教育”理念,彰顯了辦園特色,提升了園所的文化內涵,接待了省市區二十多所幼兒園,近500余人來園觀摩學習,讓更多的教育人士感受到飲食文化理念下鄉土課程對于兒童培根鑄魂的教育價值和重要意義。
(文/ 王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