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問題情境,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對數學問題進行有效的規劃,強化問題與數學課本的有機結合,把有關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住這些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的作用,提高教學質量。農村小學數學小班化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質量。在實踐教學中,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支持,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本文針對小班化教學的概念和特點,詳細地分析了問題情境創設在農村小學數學小班化課堂教學應用的現狀和問題,舉例說明了其應用的策略,以供大家參考。
一、小班化教學的概念
所謂班級小班化,是指每班只培訓10~20人,對比傳統大班來說人數略有減少,但教師人數不變。作為教育改革的新模式之一,小班化教育避免了傳統課堂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這不僅意味著學生在學習中會得到更多的指導和幫助,還突出了我國教育能力的全面提高。近年來,隨著教育領域的人才越來越多,我國的教師隊伍比過去更加壯大,課堂教學氛圍也比過去更加活躍。在不斷完善的教學基礎上,不斷擴大的辦學規模,不斷提升的師資隊伍,為實施小班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二、小班化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勢
(一)密切師生關系,更有利于開展教學
小學數學是一個初級階段,它需要很多基礎知識。然而,在過去的傳統課堂中,教師不能考慮每個學生的情況,也不能有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小班化背景下教師可以觀察每個學生的反應并及時做出調整,從而解決課堂上的許多問題,更容易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效率。
(二)促進教學的拓展和深化
為了讓大部分的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傳統的課程往往會顧及大部分學生的情緒,不會給他們增加難度,因此,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從最基本的知識開始,再往上延伸一些,把重點放在那些有學習能力的學生身上。而在小班化背景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提升教學質量。
(三)提高學生的認識和合作機會
小班化課堂教學能使學生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也能更好地為教師提供小組學習的教學環境。學生之間的合作機會增加了,學生對合作與競爭的理解也會隨之提高,在小組合作的框架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加強。這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團隊合作的習慣,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
三、農村小學數學小班化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內容,簡化學習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應用廣泛,但教師在應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些教師創設的問題場景,既不符合現實,也完全違背了學生的生活和認知規律,這不僅不利于教育的發展,還可能導致學生不理解其意義。同時,并不是所有的數學教學都可以應用稍微復雜的情境教學法,對一些簡單的教學元素,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創建情境。
四、農村小學數學小班化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在新一輪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為主要內容。要使學生主動參加課堂教學,培養他們的自主性,不僅要看教材的內容,還要看教師的表現,更要看問題的性質,這樣才能有效地確保教學的質量。需要指出的是,教師的問題設計必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這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學生的長期學習和后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在現代小學數學中,在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問題解答的前提下,教師既要兼顧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需要,又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應用理論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的良好氛圍。在問題情境教學形式中,學生可以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在情境中感受自己對數學的興趣,從整體上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教授“多邊形面積”內容時,教師可以將這些知識在戶外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戶外觀察健身場地,同時確定場地面積,教師教會學生如何測量多邊形的長度及角度,并嘗試自主推導多邊形的面積表達式。在現實問題場景中,教師可以在學生遇到難題時給他們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并對他們進行指導,以促進他們的自主性,增強他們的探究性,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五、農村小學數學小班化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原則
(一)在現實生活中確立真實的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要求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在照顧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生活中的許多場景和事物都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能夠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創造條件,有效地解決問題。例如,“確定位置”課程側重于上、下、前、后、左、右位置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創造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測試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如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分配統計數據,教師在每個環節發放四個口令,學生按照口令進行下一步動作,統計員則記錄他們的正確和錯誤次數并按學生的錯誤次數排序。這樣,教師就可以在下達指令時進行提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各種位置關系,從而迅速地掌握這些知識。教師在介紹知識時,可以借助一些輔助工具,使問題更加緊迫,這樣既能有效地控制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住這些知識。
(二)尊重學生的發展特點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是主要的教學活動主體,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加強對數學的探索和擴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使他們能熟練地掌握知識,并能正確地應用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千克、克、噸”的時候,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什么重量單位可以用來測量體重?有哪些是測量重量的工具?”例如,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討論,讓他們進行更多的交流,這樣才能有效地拓展教學內容。
(三)結合教學內容,創造分層情境
知識并不能單獨存在,它是點對點的一種有效的聯系。在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需要原有知識的堆疊、支持。教師要對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邏輯上的聯系,并擴展新的知識。例如,在“千克、克、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已經學過的距離單位,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已經學會了厘米、米等,所以在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想一想:“我們已經學習了長度測量方法和單位,那么重量單位有哪些呢?比如,體重應該用什么測量?單位是什么?”
六、農村小學數學小班化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案例分析
(一)創設生活問題情境
眾所周知,生活是知識的源泉。通過讓學生了解生活問題,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所以,營造一個生活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在教學乘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乘法的原理和方法,讓他們能夠理解乘法的基本原理和計算方法。例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情境的問題:“想象這樣的情境,教室就是商場,你們是銷售員,老師是客戶。店里的運動款上衣售價75元,運動褲售價45元。如果我要30套這種運動裝,一共需要多少錢?”通過情境創設,學生更容易引起興趣,得出計算式:(75+45)×30=3600元。透過這些情境,學生可以學會如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的問題,并且能專心地傾聽,從中獲得快樂,激起好奇心。這樣,教師就能在課堂上創造一個充滿生活意義的問題情境,并能使他們產生求知欲。
(二)創設故事問題情境
故事問題情境,即巧妙地將數學問題融入故事,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故事學習數學,從而提高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加強對數學素材的學習,挖掘生活故事,并建立一定的場景,通過故事教學,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探究。在教室里,教師可以用一個故事來演示有余數除法的數學問題,例如,教師在引入天才眼鏡狗的故事時可以這么設立問題:“天才眼鏡狗發現了一根奇怪的旗桿,它的長度就是打開寶藏之門的鑰匙。旗桿不足1米,如果旗桿每次縮短3厘米,最后只剩下1厘米;如果每次縮短4厘米,最后只剩下2厘米;每次縮短5厘米直到最后剩下3厘米,那么請問旗桿到底有多長?”鼓勵學生深入思考,探索旗桿長度。在故事中插入數學問題,能增加數學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學習目的。
(三)創設合作式問題情境
教師可以把小班的學生分成2個小組,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設定的目標,這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壓力,促進小組成員之間更緊密的合作,同時在小組之間建立競爭機制,給學生一種集體自豪感,激勵他們為這個小組而奮斗。例如,在“分數乘法”的教學中,鑒于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加法原理,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工作,探尋分數乘法的原理,讓他們用所學加法的知識解決沒學過的問題,并嘗試找到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的解決方案。小組合作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自己不足的部分,補充合作中的每一個想法,最終形成整體思維,也可以指導學生今后開展合作學習。
(四)懸鏈式的問題情境創設
在現代農村小班化數學教學中,學生往往依賴教師來獲得知識,而不能獨立思考,從而造成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不足。教師可以用“懸鏈式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教師講了“循環小數”后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套懸鏈式的問題,以此改善他們的思想,改善他們的懶散思維,使他們的在數學課堂上表現得更好。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以下兩組問題進行計算:組1:1.6÷0.25,15÷0.15;組2:10÷3,14.2÷22。在進行數學運算時,學生會發現,在第一類題目中,題目能夠很快地得到答案,而在第二類題目中,則除不完。然后,學生將結合所學到的循環小數知識,得到答案是一個循環小數的結論。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潛力。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室里創造出一個連鎖式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五)創設游戲問題情境
當前,很多學生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態度是不積極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學生愛玩的天性,通過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而輕松掌握數學的關鍵因素。例如,在“圓的面積”這門計算課上,教師可以給學生解釋圓圈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再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競賽。讓學生用周長相等的一套紅繩去畫圓、正方形或長方形,在相同的長度范圍內,判斷紅繩圍成的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誰的回答速度最快誰獲勝。根據周長計算公式可知各圖形的半徑或邊長,然后根據正方形、長方形和圓形的面積公式 S=a?, S=ab,S=πr2計算,可以明顯得出:對于相同的周長,得出最大面積的是圓。通過這次游戲教學活動,教師會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活動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課堂教學的成效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六)創設引導式問題情境
通過在農村小學數學小班化課堂教學中創設引導式問題情境方式,學生能對教師所提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能更好地進行自主的學習與思考。另外,引導問題的情境必須具有趣味性,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教學與反思,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確立與知識點相關的問題,并制定情境,引導他們思考。例如,在“分數乘法”課上,教師可以問一些問題:“我們班有24位同學參加了舞蹈團,一個數學小組的參與人數是這個舞蹈團人數的2.3倍。請問一個數學小組有多少人?舞蹈團人數的2/3參加了美術團的活動,這個美術團有多少人?舞蹈團人數的3/4參加體育團體,有多少人參加體育團體?”然后通過引導式問題情境,教學生正確理解分數乘法的運算規律,找出問題的關鍵點,鼓勵學生討論并找到正確答案,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對數學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使他們更加重視學習,提高了農村小學數學的學習效率。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數學小班化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旨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解題環境,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促進課堂教學。創設問題情境,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經驗與學習,把自己的實際行為和創造條件結合起來,利用生活、故事、游戲、探究等各種元素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自主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在課堂上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