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煒祥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湖心亭冬夜雪景的不凡特點。
2.引導學生解讀張岱孤獨高雅的形象。
3.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對故國深沉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難點】
解讀張岱孤獨高雅的形象,體悟作者對故國的思戀之情。
【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因題入文
師:張岱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在本文中他回憶了自己在明朝時期曾經到湖心亭看雪的一段經歷,文題是“湖心亭看雪”。大家快速瀏覽全文,說說哪段文字描寫了西湖雪景。
(生瀏覽課文。)
生:我覺得是文章第一段。
師:對。同學們齊讀一下第一段的寫景文字。
第二部分:讀中賞景
師:現在,請大家給“我從 這一句,讀出了西湖雪夜 的特點”填空,并試著用恰當的語氣進行朗讀。
生:我從“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一句,讀出了西湖的雪夜很安靜,沒有一點兒聲音,應該還很冷。
師:是的,還有哪一句也能讓我們感受到雪夜的冷?
生:“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裹著裘皮衣服,圍著火爐,可見很冷。
生:我從“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讀出了眼前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就像《沁園春·雪》里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描寫的一樣。
師:大家來比較一下屏幕上的兩句話,讀一讀,你能發現有什么區別。
(屏顯: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生:我感覺加了逗號后,天、云、山、水之間就有明顯的阻隔了。
師:是的,這位同學的感覺太敏銳了。不用逗號隔開,更能顯出一切都融合在一起,渾然一體的景象。所以,我們在朗讀這一句時,也要讀出渾然一體的感覺。大家試試看。
(生讀。)
師:讀得多好啊,仿佛把我帶入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周圍一片潔白。
師:好,我們繼續,誰還能讀出雪夜的什么特點?
生:我從“湖上影子……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幾句,讀出了天地非常廣闊,而人卻很渺小。
師:你從哪些詞中讀出了人的渺小?
生:“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讓我感覺影子很小。
師:好的,我們思考一下這些量詞的順序可以打亂了隨意調換嗎?
生:不能調換,這些量詞是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
師:不僅如此,由長堤到舟中人,它們之間還有個什么順序?
生:由遠到近。
師:這樣的安排帶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生:讓人感覺這些影子越來越小,有與天地融為一體的趨勢。
師:說得真好。課文按照由遠及近,從大到小的順序來寫,更能表現出天地的蒼茫廣闊及人融于其間的感受。那么,誰能引用“閱讀提示”里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湖心亭的雪景呢?
生:風光不凡。
(板書:景——風光不凡。)
第三部分:議中評人
師:一個對風光不凡的雪景充滿欣賞趣味的人,我們同樣可以借用“閱讀提示”中的一個詞來評價他。
生:他是一個有雅興的人。
師:可這樣一個有雅興的人,卻有些與眾不同。讀一讀第一段,你發現哪些詞句能讓我們對張岱多一些了解?
生:老師,我有一個疑問。文中說“獨往”,可明明“舟中人兩三粒”啊,這不是矛盾嗎?
師:作者的表述難道是筆誤嗎?誰來說說看。
(生小聲交流。)
生:身邊明明還有其他人,卻說“獨往”,他這是沒有把別人放在眼里。
師: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呢?
生:別人和他不是同一類人。
師:有道理。在張岱眼里,他人都是不懂得賞雪的,只有自己才有這樣的雅興。因而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孤獨高雅的人。
(板書:人——孤獨高雅。)
師:兩個金陵人先于作者到達湖心亭飲酒,賞雪,還熱情地邀請作者同飲。你們覺得金陵人能走進張岱的內心世界嗎?
生:我覺得能,因為他們都選擇夜里出來賞雪,可見他們有相同的雅興。
生:我也覺得可以。舟子最后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三人都一樣“癡”。
師:誰來把這個句子翻譯一下?
生:意思就是“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
生:我覺得他們不是同一類人,因為張岱是“獨往”,想一個人去看雪;而金陵人是兩個人,并且他們賞雪時還喝酒。
師:見解很獨到。這是金陵人和張岱看雪的不同之處。那他們是不是各看各的呢?
生:金陵人看見張岱時表情是“大驚喜”,說了一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且還拉著他一起喝酒。
師:想象一下,當時張岱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生:我感覺他會很驚訝吧,因為此時“湖中人鳥聲俱絕”。
師:勾連前文進行解讀,這個方法很好。老師猜想,張岱看到金陵人后,可能還會有點不開心,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生:從“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可以看出,“強”有盛情難卻、不太情愿之意;喝完三大杯酒就走,也沒有交談,可見張岱沒有與他們交往的意愿。
生:是的。我覺得金陵人的意外出現,破壞了張岱的看雪心境。金陵人的性情與張岱不太一樣,所以他們難以走進張岱的內心世界。
第四部分:品讀悟情
師:現在,請一位同學再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一句話。
(生讀。)
師:乍一聽,這些文字好像把我們帶到了明朝,可作者寫作此文時已是清朝了。誰能明白作者使用明朝紀年的用意呢?
(屏顯背景資料: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于官宦之家。崇禎八年參加鄉試,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災于剡中,堅決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生:作者身處清朝,卻用明朝紀年,我覺得可能是他心中對明朝還念念不忘,對故國充滿深切的思戀之情。
生:舟子最后說他“癡”,我覺得這個字既表現他癡迷山光水色,又表現他還沉浸在故國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有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
師:好極了!首尾兩句綜合起來看,我們可以品悟出張岱的情感世界,其間隱藏著思戀故國的深沉悲痛。我們只有細細品讀文本,才能體悟到人物寄寓其中的情感。
(板書:情——思戀故國。)
師:《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這本書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建議大家課后讀一讀這本好書。
【教學反思】
本節課由四個活動組成,不同的語文實踐活動都聚焦學生的思維訓練。例如,“讀中賞景”環節,為了讓學生的閱讀活動更具針對性,筆者設計了“我從 這一句,讀出了西湖雪夜 的特點”的句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維活動的支架。再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湖心亭雪夜天地的廣闊、人的渺小,筆者提示學生將文中“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量詞的順序打亂,再與原文進行比較閱讀。總之,教者要增強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意識,組織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在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荻垛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