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樸素而摯美的教育”是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一中心幼兒園的辦園理念。在此理念的引領下,充分對本園幼兒進行研究和分析,融合課程建設的先進理念,探索出了適宜園所幼兒發展的、多領域聯動的“摯美生態課程群”。課程群以“美”為核心,拓展出“行、神、雅、韻、創、健、炫”七個不同領域的模塊內容。在“培養愛國愛家、悅心悅動、樂學樂問、創新創美的學前兒童”這一總目標的引領下,開展不同主題和特色的活動,達到兒童、課程、教師、家長和園所之間的相互融合和促進。在課程群不斷推進和優化的過程當中,培養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摯美生態課程群,感受不一樣的美。
近些年,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步伐越來越穩健。教育者在重新審視和讀懂兒童,在實踐研究中探索適合兒童發展的課程體系。從單一點狀的課程水平轉向特色辦學的線性課程構建,又過渡到目前更加注重領域間融合聯動的巢狀課程結構。在改革與發展中,遵循國家教育方針,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的幼兒園,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一中心幼兒園在園本課程建構中做了以下的嘗試。
深度診斷鳥瞰現有課程結構
園所自2004年建園至今已有18年,園所也隨著瀛海地區從鄉鎮到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著。同時,瀛海地區在多年的文化積淀、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漸形成了書畫之鄉、麋鹿之鄉,擁有南海子公園、足球公園等,這也為瀛海地區的教育提供了優質的鎮域資源。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滿足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園所開展了豐富多樣的課程,比如:習慣養成、節日慶祝、入學準備、德育滲透、藝體課程以及分領域課程內容。縱觀當前園所課程結構,我們利用課程矩陣分析探討了課程之間的關聯、目標導向以及學習成果的最大值,發現整個課程體系呈現碎片化、大雜燴的現狀。以園所的現有師資隊伍水平,他們無法從眾多的活動中抽身扎實做好每一項課程內容的深入思考與實施,更多的是忙于應付每一個被布置的活動內容。因此,繪制課程地圖,概覽課程全局,研判師幼發展需求,系統地搭建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使課程之間相互關聯又互為生存,從而為兒童搭建起一個蜘蛛網狀結構的課程集合,是兒童體智德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保障。
深度探索實現文化課程融合
幼兒園課程不是藍本教學內容的拼盤,兒童的學習與發展也不是由一節教學活動效果的好壞來決定,如果我們無法脫離傳統教學的方式,那就無法真正做到看見兒童、追隨兒童、支持兒童。課程建設的第一要素是堅持正確的課程觀、教育觀和兒童觀。因此,教師對教育的共同愿景、統一的價值認同,才能行而有效地實現課程為兒童發展服務。于是,在幼兒園一體兩翼三層六單元的“摯美·致美·至美”園所文化引領下,我們對課程的文化進行了深度探索。在融合中明確課程建設的長遠目標與幼兒園當前發展的需求,明確課程中實現文化理念傳承的手段,也更加明確文化背景下的課程構建主角。在對話兒童時尊重和發展其真摯而美麗的心靈,在走近兒童時享受和追求幸福童年的育人過程,在成就兒童時詮釋和實現師幼共成長的教育成果。在課程的組織與實施上,我們更加注重用“自然”環境,助推兒童天性發展;以“天性”需要,優化一日活動課程;用“生活”資源,支持兒童體驗學習。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調整、積淀,形成真正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園本課程。總之,我們希望課程給兒童一個快樂童年、魅力童年、精致童年。
深度聚焦優化課程生態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之后一系列文件的出臺,讓我們更加認識當代兒童的發展離不開當代社會的進步,依托政策精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課程群的建設有其內在邏輯。我們聚焦師幼身心發展規律、兒童學習需求邏輯、知識進化邏輯三個要素來構建一種生態式的課程群,將課程、兒童、教師都作為生態的個體,建構個體的元生態、類生態、內生態的結構化關系,達到三重生態圓融互攝,優化課程樣態從而達到優化師幼生命樣態的效果。三重生態詮釋了元生態即人與自然萬物,類生態即人與人、人與族群、人與文化,內生態即人與其身心靈的關系。而我園所研究的摯美生態課程體系,是聚焦三重生態關系的優化共生。基于對政策以及生態的理解,我園的課程有了初步的構架,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課程目標 培養愛國愛家、悅心悅動、樂學樂問、創新創美的學前兒童,讓他們能夠獲得可持續學習與發展的本領。我們認為愛國愛家是兒童未來成長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精神信念基礎;悅心悅動是讓兒童擁有一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強健、協調的體魄;樂學樂問則是兒童能夠獲得更高質量學習與發展的有力保障。他們在創新創美的過程中,擁有獨立的思想、開放的思維、個性的彰顯。
課程內容 在課程群的各個模塊當中,我們將聚焦師幼身心發展規律、兒童學習需求邏輯、知識進化邏輯的三個要素回歸原點。兒童的學習是基于他們的現狀和未來需求的,3~6歲兒童有其學習方式的特殊性,因此是“強迫”兒童進入前人的知識體系,還是將前人的知識體系與兒童的生活相結合,是我們要明確的課程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蜘蛛網狀、絲絲相連的模塊套餐是我們想要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態,課程模塊之間是需要建構起相互關聯、互為依賴的關系,這是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未來導向,以達到促進兒童在生活中自然學習多元經驗,從而服務于生活的目的。因此,我們更加重視兒童的經歷助力兒童經驗的豐富。
摯美生態課程各個課程模塊之間聯系密切,目標之間相互聯通,實現課程的整合架構,課程的功能得到優化,使他們相互照應、互為滲透,體現了一個模塊與另一個模塊的聯系,形成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的課程系統。
課程路徑 摯美生態課程的每個課程模塊都是兒童的一份成長套餐,每位兒童心中都有一個童話世界,因此,課程套餐都以動畫人物命名,從而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套餐的路徑方案都以“日”字命名,從天亮到天黑的每一分鐘都是兒童的精彩人生。每一個“日子”都是兒童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形式,并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方案的實施體現以兒童為本,尊重兒童的興趣需要和創新想法,體現兒童是活動日的主人翁。具體有以下幾種“活動日”課程路徑:生活日、主題日、節慶日、才藝日、明星日、文化日、展演日。
深度執行保障課程生態發展
園本課程研究與實施以來,兒童在各項套餐活動中根據興趣開展著有意思的活動,在基礎課程與自選套餐里得到更多的嘗試與經歷。比如體育是一項“樹人工程”。開展體育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兒童身體素質,促進兒童身體健康發展,還能促進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對兒童心智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兒童在不斷地與材料、環境、同伴或成人的互動中,獲得心理上的愉悅,在不斷的挑戰與堅持中,獲得自信與勇氣。
在課程建構的過程中,我們既充分發揮課程領導力的作用,自上而下、頂層設計、機制保障,使課程研究層層深入、連環推進;又重視末端執行的調研指導、共同研磨,梳理成果,使課程體系初具雛形。
高質量的學前教育離不開幼兒園課程,課程建設離不開兒童的發展。讓課程擁有家鄉的溫度、把家鄉種進孩子的童年,讓童年充滿精彩的經歷,把經歷視作成長的閱歷,這一切都是為了培養中國的未來兒童,我們會繼續努力。
(文/鄭少華)
摯美生態課程群是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一中心幼兒園在新時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背景下,聚焦教育“本土化”、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綜合開展的各類生態式課程集合。在課程中,結合兒童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兒童的視角、興趣、語言、能做的事情等作為主要元素,助力兒童在經歷當中獲得豐富的閱歷和經驗。這個過程中,我們重視的是教師能夠看見兒童興趣和經驗水平、追隨兒童興趣和發展需求、支持兒童在探究過程中的需要,并與課程間的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使五大領域的內容充分滲透在課程中。
深入領會,明確課程理念愿景
摯美課程是由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自下而上的末端執行整理積淀而成,作為業務管理者必須對課程的體系化結構做深入的分析與理解,思考課程的主線與分支,從而讓教師有條理地實施課程。我們要將課程的理念目標轉化為可執行的方法與路徑。因此我們開展了行政教研,在行政教研的過程中按照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研究摯美生態課程群,深化理解課程精神。
“高位”讀課程 我們鼓勵教師各自尋找文獻資料,結合自己的理解,從關鍵詞出發,深刻學習理解課程中蘊含的思想精髓和理論要義,通過討論,對“摯美”“生態”“課程群”進行精準解讀,做到真學、真懂。
“實處”解兒童 在理解與領悟課程理念后,我們從理論、科學的層面來更好地理解兒童。通過對腦科學的了解,教師們明白了只有被海馬體判定為有價值的必要信息,才會被運送到大腦皮質內,長期保存。所以教師們理解要不斷強調,反復對海馬體進行刺激,兒童才能形成長期的記憶,形成思維的定式。在大腦中還有一種幫助記憶的腦電波“θ波”,當我們對事物產生好奇心時,腦中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θ波”。也就是說,如果是感興趣的內容,即使重復刺激的次數很少也能夠記住,那么“從兒童的興趣出發”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在劉驚鐸教授的生態體驗理論中,也引用了一項國際經典腦科學實驗:仔貓腦科學實驗,證明在某種單一的生態環境中生存日久,大腦便喪失了對新的復雜環境的感知識別能力,行為則表現為不知所措。由此可見,不同的場景相互轉換,能夠培養兒童對生態環境的適應能力,刺激兒童形成對不同事件的處理能力。因此我們設計了多場景的課程實施模式,將課程分解為“七大課程模塊”。
組織實施,助力兒童全面發展
在課程的實施中,教師不是被動的參與者,而是共同設計者、合作者及資源提供者,不但要進行信息輸入,也要進行信息輸出。我們通過“沉浸式”教研、“共享式”業務學習、“跟進式”案例研磨等多種形式,讓教師理解課程精神,將精神轉化為課程實施的思路、方法、路徑,做到真研、真用。
一是模塊實施。通過研討,我們將課程以中華傳統動畫人物命名,以兒童的視角進行課程實施,將課程的七大模塊內容融入兒童的一日生活。同時充分尊重兒童的興趣需要,支持兒童主動性學習,形成了基礎模塊、自選模塊。除每天上午的常態化活動外,幼兒可以結合自選游戲時段(套餐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到不同的模塊區域活動。二是關鍵因子。在整體的摯美生態課程理念下,我們對課程生態進行了思考,在生態體驗理論的三重生態觀中,通過頭腦風暴,對課程中影響兒童發展的生態因子進行分析,明確影響兒童發展的關鍵點,促進知識與生活實踐的深度融合,使兒童能更好地感受生活、感受社會、感受自然,在生態的良好循環體驗中,獲得全面發展。三是綜合主題。綜合主題活動是以培養幼兒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創造的意識、能力為主要目的,同時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情緒情感、合作意識、分享意識以及表現意識,從兒童的“真興趣、真問題、真需要”出發,做到“真體驗、真探究、真學會”。在藝體課程的實施中,我們總結歸納出“螺旋式主題探究的四環法”,通過“回顧共享”“感知發問”“探究領會”“整理分享”四個環節,開展細致深入的大、小教研活動,解決教師的教育需求,提高教師對主題活動的把握,助力主題活動的深度開展。
總之,“摯美生態課程”系統幫助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和實踐方式,鼓勵教師以課程的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資源開發者、評價者的角色積極地參與到課程建設中,實現教師的自主化、個性化專業發展。在課程中,教師能夠更好地觀察解讀兒童行為,敏感捕捉兒童需求,為兒童打造科學、全面、和諧的發展環境,健全兒童人格,使兒童感受成長的快樂,從而全面實現“讓關愛在心間、讓發展看得見”的辦園理念。
(文/王欣培)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一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