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戶外環境是幼兒園戶外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提升幼兒戶外活動質量的基本保障。以往的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大多由教師主導,但實際上,幼兒不僅僅是環境的使用者,同時也是建設者。幼兒建構自己學習環境的過程是一個積極學習的過程,有助于實現環境由“幼兒園的”或“教師的”向“幼兒的”的轉換。幼兒園應讓幼兒成為戶外環境創設的主人,其中的關鍵就是支持引導幼兒“真”的參與戶外環境的創設。幼兒“真”參與戶外環境創設,其核心內涵是“真實”和“自主”。“真實”一方面指向環境工程,幼兒參與創設的戶外環境工程必須是幼兒園里真實存在的,是幼兒和幼兒園真實需要的,最終成果也能真正被應用;另一方面指向幼兒,要支持引導幼兒了解真實生活中“建筑工程項目”的推進環節,才能讓幼兒在參與創設的過程中從生活出發、從經驗出發,碰撞出不一樣的思維火花。“自主”一方面是要在戶外環境創設的項目式課程實施過程中給予幼兒充分的發言權和選擇權,讓幼兒決定整個工程及課程的走向;另一方面是要支持引導幼兒自主解決戶外環境創設和課程實施中的各種“麻煩”和“問題”。
一、要源于幼兒的真實需求
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必須源于幼兒的真實需求,將時間和空間還給幼兒。幼兒只有真正參與戶外環境創設,創設能滿足他們真實需求的戶外游戲場、學習場乃至生活場,戶外環境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幼兒對戶外環境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幼兒園完全可以將某個戶外環境空間創設任務作為課程主題,支持引導幼兒參與其中。如幼兒園基于幼兒需求開展“慶六一,趣味游園樂”主題課程活動,需要在戶外布置一個“趣味游園樂”的活動空間,于是將這一環境空間的創設作為一個課程主題,交由某個班級來完成。在開展主題課程的過程中,幼兒深度參與環境空間創設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我是六一小主人”的快樂。
幼兒在與戶外環境積極互動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已有環境存在的問題,基于發現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開展主題課程的探索。如每個新的播種季節到來時,幼兒園戶外的種植地,都會面臨著“翻新”。幼兒園可以將種植地改造的需求作為一個課程主題,引導支持幼兒自主地解決問題。
二、要堅持“區域負責”的原則
支持幼兒“真”參與戶外環境的創設,幼兒園可將已有戶外環境空間按照空間方位或活動功能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對應分配給每個班級,并堅持“區域負責”的原則。每個班級都需要對自己所負責的區域進行應用管理,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1.探索開發相關區域的多樣化游戲活動方式;2.對所負責的區域采用海報、宣傳冊、公開宣講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推廣;3.定期回訪到區域中活動過的相關人員;4.基于回訪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對區域中環境空間本身情況的觀察,發布優化區域環境的“項目任務”,任何班級都可以承接。各個班級所負責的環境區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幼兒園可根據情況適當輪換。
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既可以將某個區域的應用管理作為一個完整的項目以課程的方式來推進;也可以將應用管理中的每一項任務要求單獨作為一個小主題來展開;又或是將應用管理中所涉及的四個方面設置成四個獨立的任務,交由四個不同的任務小組分別來落實。
三、要給予幼兒充分的發言權和選擇權
給予幼兒充分的發言權,意味著幼兒園一方面要創設給予幼兒表達意見、分享經驗的機會,另一方面要鼓勵幼兒從自己出發表達不同的訴求及想法。有了充分的發言權,幼兒才有所選擇。幼兒園支持引導幼兒做出選擇的關鍵要點是:1.選擇的過程是一個判斷的過程,教師要支持幼兒做出自己的判斷;2.當幼兒作出的選擇出現分歧時,采用“民主決議”的方式來解決,必要時可以讓不同的意見方進行辯論。
在幼兒參與戶外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幼兒園要以幼兒的選擇作為項目活動的生成點,將幼兒的選擇作為項目實施的方向。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就是一個以“環境工程項目”為中心的探究過程,幼兒的發言權和選擇權在“工程探究”的不同階段都應該有所體現。
在“環境工程項目”任務開始階段,是否要承接或開展項目,應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意愿并支持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要讓幼兒意識到他們既有接受的權利,也有拒絕的權利。
在調查了解相關信息階段,應讓幼兒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地了解、收集信息,而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種方式,并支持引導幼兒向同伴分享自己獲取的信息,所有幼兒共同從繁雜的信息中選擇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環境工程”任務設計階段,鼓勵幼兒進行創造性的設計,表達和呈現自己的想法。
在“環境工程”任務實施階段,支持每名幼兒從自身角度出發尋找適合自己的場地,引導幼兒想方設法地選擇材料,當幼兒在“施工”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問題時鼓勵他們提出問題解決的辦法。
在“環境工程”完成之后的梳理回顧階段,鼓勵每名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用多種方式分享自己獲取的經驗。
四、項目要參照真實工程流程推進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要盡可能地與幼兒的真實生活相關聯,幼兒參與戶外環境創設項目就相當于“承建”了一個真實工程項目。幼兒“真”參與戶外環境創設,就要盡可能按照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工程流程來推進幼兒園里的戶外環境創設“工程”。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在明確“工程”任務階段,當環境創設任務屬于幼兒園公共環境的范疇時,采用民主決議的方式來發布任務。教師組織幼兒了解每個區域的任務,一起分析每個任務的利弊,綜合考量自身能力是否能勝任,然后自行選擇要完成哪個任務,最后向園所申請,相當于“招標”。
在設計“工程”任務階段,設計方案由幼兒或小組或集體進行創作,經由民主決議選取的設計方案會在園所的“公示欄”面向全園進行展示,必要時可以增加班級“小講解員”講解方案的環節。
在“工程”任務實施階段,幼兒通常會有較為明確的角色分工,如采購員、搬運工等,每個小組自行選擇小組長,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合作完成自己的任務。
在環境試用階段,可以按照生活中工程“試運行”的方式來展開,邀請部分幼兒進行體驗,發現問題后進行改進,最后正式開放。
每一個環節都不只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深入的探索和持續的操作。幼兒能從中了解到真實工程中相關的程序環節和涉及的相關事項,如申請書、設計方案等,并不斷地借鑒與應用。
五、創設成果要能被幼兒所用
環境是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服務的,環境成果只有能夠真正地被幼兒所用,才能被視為“真環境”。
幼兒園戶外每一個環境空間的創設都會產生一個與之對應的成果,幼兒園要對成果予以推廣,引導幼兒在游戲和活動中應用相關成果,讓成果作用于更多的人,最大效益地發揮戶外環境的價值。同時,幼兒園在推廣應用成果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收集意見,以便于對所創設的戶外環境不斷進行優化與調整。
幼兒參與戶外環境建設的方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支持幼兒真正深度參與戶外環境創設的關鍵在于將環境創設本身作為一個課程主題加以實踐。將每一個環境空間的創設作為一個項目主題,采用項目式課程組織實施的方式,支持引導幼兒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自由、自主、愉悅并富有創造性地學習。幼兒參與戶外環境創設的課程化實踐,既是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也是深度參與自主學習的過程。支持引導幼兒參與戶外環境創設及其課程實踐,教師必須明確兩點:一是每一個環境空間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力的變化而變化,要隨著課程的變化而變化,以提升環境的教育價值;二是環境建設永遠沒有完美的狀態,不以環境的“完美”作為環境建設的目標,尤其是當幼兒參與環境創設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