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杭國玲

“雙減”指向學生符合教育規律的健康快樂成長,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落實“雙減”,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為孩子身心發展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讓教育回歸本真,讓孩子的世界豐盈起來。襄陽東津新區第二實驗小學是一所還建房配建學校,留守兒童多,知識基礎差、學習習慣差的學生較多,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面對這一現狀,如何辦好學校并切實落實“雙減”要求,成為學校面臨的挑戰。一年多來,學校從“布置作業”轉向“設計作業”,從學校單一布置到與家長聯手,多措并舉,落實了“雙減”政策,切實減輕了學生負擔,提高了辦學質量。
在閱讀中積淀。書是一縷光,能照亮我們并讓我們看到光明和希望。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校引導教師樹立并踐行大閱讀觀念。在語文學科方面,一、二年級側重閱讀繪本,內容包括人身安全、讀書、好習慣、感恩等方面;三至六年級側重推薦與課文相關聯的讀物。家庭利用閱讀打卡、親子閱讀、家庭播報員等方式進行,學校以好書推薦、好書漂流、“我是小書迷”、經典誦讀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在英語學科方面,從三年級開始進行英語百本繪本分級閱讀,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競賽,對班級中第一個讀完百本繪本的學生授予“領讀者”稱號并邀請校長頒發獎狀、英語老師頒發獎品。設立閱讀星級達標晉級活動,促進學生積極閱讀,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注重讀后拓展,鼓勵學生與同學、家長一起,用黏土、橡皮泥等材料制作書中主人公形象在櫥窗展出,將閱讀輸入、理解感悟、輸出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課內培養習慣、教給閱讀方法,課外鞏固落實,學校和家庭聯手推進。如今,愛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手不釋卷成為他們的“標配”。頂著“領讀者”光環的孩子如雨后春筍,他們爭先恐后向著更高閱讀層級邁進。
在分層作業中提升。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將作業變成一座架在學生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橋梁。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課外作業要求,布置作業強調“彈性”,降低作業給不同能力的學生帶來的壓力,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作業積極性,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提升,都能從作業中獲得滿足感。給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認真刻苦、知識面較廣的A類學生布置“滿漢全席套餐”,側重拓展探究;給學習主動性不高、對知識缺乏深入思考的B類學生布置“葷素搭配套餐”,突出帶有一定思考質量的“爬坡”作業;給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閱讀和理解能力較弱的C類學生布置“清粥小菜套餐”,注重夯實基礎。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完成自主任務,B類學生和C類學生在完成自己的目標任務后,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和意愿選擇性完成其他類型的作業。三類作業都有對應的獎勵措施,如完成后可當一次值日生、為大家朗誦一次美文、滿足一個小愿望等。后兩類學生自主選擇完成上一層級作業并且質量上乘,可享受對應的獎勵。如此分層,不僅作業充滿趣味而且調動了學生爭先創優的積極性,縮小了兩極分化。
在勞動中體驗。學校秉持“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種子教育”理念。“向下扎根”是為了“立德”,“五育”并舉,德育為首,對學生健康成長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向上生長”,是為了“樹人”,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成功。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都有著無限可能的未來,因此,學校著力打造勞動教育特色,全面實施學校為主體、家庭與社會為兩翼的“一主兩翼”勞動教育工程。學校開發出系列勞動課程,內容覆蓋家務勞動、學校勞動、社區勞動、農業生產勞動等方面。9月:種植種子,松土、澆水、施肥,寫觀察日記,拍生長視頻,感受種子的生長,評比種植成果。10月:搜集各種落葉,觀察它們的脈絡、形狀,探究樹葉的生長過程。在家人的協助下,制作葉貼畫并在班級、學校展示。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意識,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11月:進行各種居家勞動,煮飯、炒菜、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提高學生居家生活能力,提升學生家庭責任意識。12月:校園勞動成果展示,學會清理課桌、收拾抽屜和書包,系鞋帶、擦窗戶等,引導學生學會基本生活技能,能夠自我管理。以“校園勞動”“家務勞動”為主軸,在勞動中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勞動,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豐富學生的勞動生活,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一個個“勞動小達人”的涌現,家長喜上眉梢,紛紛夸贊學校辦學接地氣。
在運動中健體。體育是最好的教育,學生在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中,學會處理沖突、糾紛與矛盾,完成從動物性向社會性的轉變。弓步跳、開合跳、并腳跳、單腳跳、高抬腿跳、折疊腿跳、勾腳點地跳等學生每天例行跳繩練習項目,是學校體育家庭作業的標配;“××花樣跳繩”是學生爭相角逐的最高跳繩獎項。琢磨怎么跳出花樣、力挫“群雄”,贏取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跳繩項目桂冠,是學生樂此不疲的事。學校還以“十大體育運動好習慣”為抓手,廣泛開展乒乓球、籃球、羽毛球、排球等運動項目,除在學校訓練外,在家每練習半小時,體育運動積分卡上的積分就會相應增加。學期結束時評比,鼓勵學生堅持鍛煉、爭當體育“明星”,為生命健康賦能。
在項目式學習中探究。項目式學習帶給學生真正實用的知識和能力,而不是應對考試的技巧。它從兒童立場出發,從“低階思維能力”跨越到“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從“是什么”到“為什么”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一粒小小的種子為什么會破土而出,它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紙飛機怎樣飛得更遠,發芽的土豆為什么不能吃,用完的作業紙是否還有別的用途,我的課桌怎么清理才能更干凈,等等,這些都是學生的研究課題。小組成員是他們的研究伙伴,家長是支持者,老師是“答疑崗”和“補給站”,通過閱讀書籍、查找資料、實驗操作,解決一個個生活中常見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在探索中學會了合作,增強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自我突破中成長,逐漸成為一個個“十萬個為什么”。科技節上,“小竅門我來講”欄目處總是摩肩接踵,“小博士”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不時博得陣陣掌聲。學生對一系列日常現象原理的解釋,令家長嘆服不已。
在素養月活動中全面提高。為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探究知識的樂趣,培養他們具有“好奇心、研究眼、思考腦、創造手”的能力,學校開展了“語文、數學、藝術素養月”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不同年級不同任務,彰顯特長愛好,展示學生能力,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素養。語文素養月,一、二年級讀繪本、講繪本,三、四年級誦詩文、詩配畫,五、六年級讀經典、做推薦卡、畫經典形象等;數學素養月,學生進行五子棋、跳棋競賽,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學具制作PK等;藝術素養月,學生跟著線條去旅行,看圖添畫,手影游戲等,在趣味盎然的游戲活動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增強對生活的熱愛。
在溝通中享受天倫之樂。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再多的物質都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讓孩子有力量、有勇氣、有自信。為了促使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增強表達能力、增進親子關系,學校針對不少家長忙于生計、較少關注孩子學習的現狀,打造“3+X”工程。“3”是指學生在晚餐時,給家人講講一天學到的新知識、最開心的事、給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X”是隨心所欲地分享。飯桌時光把全家人凝聚起來,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們流連忘返。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學校在作業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業形式更豐富了,學生興趣更加濃厚了;教師之間加強了合作,體驗到了研究的幸福感、成就感;家長普遍反映親子關系更密切了。
“把有長遠意義的事做扎實。”作業管理,作為關系學生學習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關鍵引擎,需要系統建構,需要做好研究,東津新區第二實驗小學一直在努力。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