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改 彭航 劉志勇
為了豐富課后服務課程內容,紅安縣永河小學挖掘本土勞動教育資源,以學校勞動教育基地為主陣地,開發了系列特色勞動教育實踐課。但在課程實施中,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將校本課程與家庭教育有效連接起來,如何對學生的勞動實踐活動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等等。隨著中小學“社會課堂”網絡平臺上線,借助信息化手段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上線平臺:瞄準難點,各個擊破。中小學“社會課堂”是一個線上網絡平臺,將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資源集中整合,對中小學研學實踐和勞動教育進行系統化、數據化管理,為研學實踐和勞動教育評價提供精準、客觀的依據。
初次接觸線上評價方式,教師難免有些抵觸心理,擔心會增加班主任、家長的負擔。學校為此專門召開工作動員會進行宣講。勞動評價由原來的學生填寫勞動手冊變成線上提交活動報告,能切實減輕教師整理資料、統計數據的工作量。永河小學作為鄉鎮學校,留守兒童占比較大,如何解決留守家庭通過平臺上傳活動報告的問題是推廣應用的難點。為此,教師一方面為年紀大的爺爺奶奶專門制作操作流程圖,單獨進行培訓指導,一方面主動與學生在外地的父母聯系,通過微信拍照及時分享孩子的活動過程和活動成果,家長通過遠程協助做好課程報告的提交。在家校協作的努力下,全校師生一周之內就完成了“上線”。
用好平臺:找到靶點,定向攻克。“社會課堂”網絡平臺最大的意義是實現了研學實踐、勞動教育評價的過程化、多元化和紀實性。但是,如何激勵學生積極提交活動報告,為評價提供更多更真實的數據呢?關鍵還是要實現家校協同。
“五一”勞動節,學校布置了“我勞動,我快樂”的家庭勞動作業,要求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學做家務,并記錄心得體會,配上參與勞動的照片上傳到“社會課堂”網絡平臺。如果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學生應付式打卡,并不能起到養成良好勞動習慣的目的。為了調動家長配合工作的積極性,督促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報告會自動分享到班級圈里,學生和家長之間相互點贊評論。教師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對學生的活動報告進行評價,生成課程證書后自動計入學生的數字檔案。
“社會課堂”網絡平臺操作便利,將課程評價過程化、評價對象多元化、班級管理數字化,這種課程評價改革不僅僅有利于學生管理、班級管理,更有利于學校管理。
用活平臺:整合資源,有所突破。依托“社會課堂”網絡平臺,學校不僅可以將其與勞動實踐教育課整合,還可以與美育、體育、德育等學科進行融合,將其作為一個全方位評價學生的平臺。
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學習無處不在。學校利用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假期,給學生布置各種實踐作業,如美術手工、家務勞動、體育鍛煉、感恩教育、社會性服務勞動等。學生可以將校內外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做,時刻用“社會課堂”網絡平臺記錄下來,這些都可以作為綜合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評價的主體不再僅僅是教師,學生也可以在作業報告單中呈現自己的評價,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行為。在教育過程中,學校和家庭、家長和學生、家長和家長形成了良性互動,不僅密切了家校聯系,也使親子關系更加密切。
學校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抓住評價的“牛鼻子”,實現綜合實踐活動中評價的過程化、數字化和多元化,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勞動實踐活動。通過“社會課堂”網絡平臺,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勞動教育資源,將老師、家長和學生緊緊連接在一起,組建協同育人的“同盟軍”,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為學生全面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