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峰 劉騰


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發展人的場所,教育是否有成效,培養是否有力度,發展是否可持續,學校管理的科學高效是關鍵。要實現學校管理的科學高效,就要遵循管理的客觀規律,依法治校、依法執教,同時注重在客觀規律的指導下隨機應變地管理,即講究管理的藝術性。吳家山第三小學做了一些嘗試:堅守一個理念、抓牢兩個維度、關注三個群體、明晰四個要素、落實五個走動和實現六個轉變。
堅守管理的一大理念——動機至善。
管理要堅守初心,只有在善良的動機引領下,思想境界才能得以提升,行為才能以大局為先。因此學校管理者要有大局意識,出發點是整體的而非個人的,目標是團隊發展而非個人利益;學校管理者要有格局思維,始終心懷善意,服務為先,保持高遠境界,眼觀未來;學校管理者要有文化意識,要將管理文化變為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以及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抓牢管理的兩個維度——管人和理事。
管理就是“管人”和“理事”。“管人”要做到三個訣竅——了解人心、尊重人性、妙用人情。“了解人心”即了解人心所需、人心所向,深入一線,走進群眾;“尊重人性”即尊重人性的弱點、人性的渴望,發現每一位教師的閃光點,重視、信任、欣賞每一位教師;“妙用人情”即洞明“人情世故”的學問,練就“人情練達”的本領,崇尚禮儀,堅守情懷,尊重個體。“理事”要抓好三個“人心”——人心齊、人心穩、人心聚。人心齊,思想同心,目標同向,才能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人心穩,行動一致,步履同頻,才能遇水搭橋,逢山開路;人心聚,事業同干,齊頭并進,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對于學校的管理,人心齊了,人心穩了,人心聚了,教師的工作熱情自然而然就高漲了,工作上的難題順其自然就能解決。
關注管理的三個群體——尊重老教師,換位思考;信任中年教師,平等交流;培養青年教師,真誠相待。
尊重老教師,換位思考。要認真傾聽,設法幫助,讓老教師做好看家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為學校的發展保駕護航。信任中年教師,平等交流。要足夠尊重,激發價值,讓中年教師做好當家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為學校的發展引領示范。真誠相待,培養青年教師。要科學規劃,悉心引導,讓青年教師做好發家人,“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為學校的發展身先士卒。讓老年教師感受管理的溫度,教有所依;讓中年教師感受管理的效度,教有所榮;讓青年教師感受管理的力度,教有所盼。
明晰管理的四個要素——氛圍、機制、專業、實干。
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與教育氛圍,是在師生員工的共同奮斗中、學校辦學的傳承與創新中淬煉而成的。學校管理者要樹立全校師生共同的辦學理想和追求,迸發精神力量,形成力量源泉。
機制是學校發展的保障。規章制度是學校各項工作全面落實的基本保障。依法依規是前提、基礎,學校要依法治校,教師要依法執教。加強管理制度建設,能有效推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專業是學校教育的方向。要培養教育理念先進、知識結構完善、教學技藝純熟、文化素質深厚的科研型教師成長,把握教學命脈,激發課堂靈性,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縱深發展。
實干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一切難題只有在實干中才能破解,一切辦法只有在實干中才能見效,一切機遇只有在實干中才能被抓住。新時代學校管理必須弘揚實干精神,以腳踏實地、真抓實干作為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
落實管理的五個走動——問題在走動中發現,困難在走動中解決,盲區在走動中消滅,情感在走動中交流,能力在走動中提升。
學校的管理陣地在一線,在一切有師生活動的場所,在一切開展教書育人的空間,在一切可能有安全隱患的地方。要實現高效管理,就要開門辦公,走動管理。管理團隊要深入教學一線,深入日常管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走動中了解教學和管理中的真實情況,發現問題,可以為過程性評價和發現教學管理的不足提供事實依據;在走動中了解師生課堂和校園生活,傾聽群眾意見,解決困難,可以為改進教學管理提供有效策略;在走動中洞察校園,熟悉課堂,親近學生,可以讓管理更全面、更接地氣;在走動中傾聽老師的聲音,服務老師的需求,交流情感,可以讓管理更人性化,更有溫度;在走動中深入教研現場,與教師一起切磋技藝、互相促進、提升能力,可以為管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前進動力。以勤勉的工作作風和務實的工作方法落實管理的五個走動,實現“發展學校、服務教師、成就學生”的美好愿景。
實現管理的六個轉變——變遺留問題為突破關口,變宏觀管理為微觀管理,變制度管理為文化引領,變班級個育為全員育人,變活動育人為生活育人,變被動成長為自主發展。
變遺留問題為突破關口。轉化思維,將學校歷史遺留問題作為學校轉變的突破口,將找準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工作推進的抓手。揪住“見慣不驚”的問題,重視“怨聲載道”的問題,深挖“影響深遠”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各個擊破。
變宏觀管理為微觀管理。注重管理細節,一心為民辦實事。深入基層,事無巨細,區區小事,件件上心。關注民生民計,從教師一日三餐到工作生活,做到合理安排;保障后勤管理,從崗位調整到職稱評定,做到順應民心;抓實日常管理,從師德師風到教學常規,做到扎實高效。
變制度管理為文化引領。制度是學校發展的保障,但僅有制度管理是不夠的,文化才是引領一所學校長遠發展的核心力量。形成“和諧向上,樂學好研”的校園文化,以文化激發師生情感凝聚力,以文化引領師生發展向心力,以文化帶動師生行動執行力。
變班級個育為全員育人。立德樹人不再只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育人場景不僅局限于班級活動。提倡全員育人,共同發力。學校每一名教師、員工都參與關注學生的成長、管理學生的一日常規、提醒監督學生的不良表現,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變活動育人為生活育人。提倡關注生活,全程育人,促進習慣養成。生活即教育,學校的每一個活動場景,學生的每一個日常軌跡,都成為學生成長的課堂。學生在校園日常生活中養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變被動成長為自主發展。改變教師教育觀和教學觀,將教學視作師生共度的生命旅程,自主參與,創造課堂的生命力;激發教師內驅力,將教育視作攜手一生的奮斗事業,自主發展,實現教育生命的價值。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成長,而是作為具有生命的個體主動參與,師生相互攝養與創造,實現精神生命的生成。
吳家山第三小學順應時代發展,做有溫度的教育。讓我們的管理更有溫度,成為有溫度的管理者;讓我們的教育更有溫度,成為有溫度的教育人;讓我們的學校更有溫度,成為有溫度的校園、學園、樂園。
責任編輯/楊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