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翱
武漢市育才行知小學依托武漢市江岸區豐富的研學資源,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整體設計學校研學課程體系,積極探索研學實踐教育的新路徑、新策略。
學校研學實踐群落化、趣味化、互動化、信息化的嘗試,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研學的內驅力,在互動互學中提高每位參與者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又能增強學生的幸福感,使學生的心理更陽光、更積極。學校在暑期研學實踐中,通過“搭建群落—確立項目—線上互動—實踐體驗—成果分享”的方式,實現了研學實踐質量的提升。
搭建群落。放假伊始,學校發動3~6年級各班推薦一名家長,作為研學群落的“原居民”。學校對“原居民”進行研學實踐專題培訓,讓他們具備一定的研學知識。隨后,打破班級界限,讓“原居民”在同年段或同年級中去發展伙伴,猶如蒲公英的種子一般發散開來。
研學實踐群落不斷延展、壯大,“原居民”發揮了重要的組織協調作用,同時為后續的實踐研究打下了基礎。這是一個有一定專業屬性的群落組織,“領頭羊”應該是在某一領域有建樹或有見解的人。所以,在各班推薦家長之初,便要提出明確的要求。
確立項目。各個研學群落圍繞江岸區研學課程的總目標以及研學課程內容的總體框架來確立項目。江岸區小學研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在行走中了解家鄉,孕育家國情懷;在研學中認識世界,培養實踐能力;在活動中歷練身心,塑造陽光人格;在奉獻中提升境界,踐行責任擔當。
江岸區研學課程內容的總體框架,即“五色研學”:紅色研學(革命傳統教育)、綠色研學(自然生態教育)、藍色研學(水資源保護教育)、金色研學(國防科工教育)、古色研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線上互動。由群落的“原居民”在線上組織研學項目的專項培訓和研討,參與者可以是學生和學生家長。學生在各個群落里,由組長(學生)帶領開展研學實踐的前期準備。如了解研學項目的相關知識、制作研學單、策劃具體行進路線等。學生對全新的研究方式非常喜歡,有效提升了學習效度。
家長在“原居民”的帶領下,更加全面、細致地為學生做好服務,為研學場所的選擇、研學安全的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線上互動最大程度地節約了家長的時間,使家長能夠及時有效地介入學生的研學實踐,形成良好的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實踐體驗。研學群落遵循“五特思路”,即依據自身的地域特色、文化特長、辦學歷史特色、育人模式特征、服務對象特質等,在組織實地研學的過程中,強化突出學校個性。在開展個性化研學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豐富體驗感,讓學生參與其中,手腦并用。
研學群落的人員優勢,使得創設情境和開展活動相對容易一些。學生依靠研學群落鍛煉了技能、獲得了自信;發現了差距,明確了進一步學習的目標;培養了學習方法和習慣,進而推動自身整體學習品質的提升。
成果分享。學校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為本位,從學生研學過程和成果出發,全面推動各個研學群落的實時共享。無論是準備階段(獲取間接經驗),還是實地研學階段(獲取直接經驗),乃至研學收獲階段(整理經驗),分享貫穿于研學實踐的全過程。
研學群落借助線上和線下兩種不同交流方式的切換,實現趣味化、互動化、信息化的分享,是對原有分享模式的突破與創新。生成式學習成果和實時性動態分享,為研學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
探索學校研學實踐“群落化”建設,聚焦知識、智慧、生命三者的共振共鳴,與江岸“美好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不謀而合,為江岸“美好教育”的騰飛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