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武漢市江漢區盛世紅苗幼兒園秉承“啟航”文化精髓,創建了獨具園本特色的“盛世號”區域大循環游戲,以園本特色游戲為切入口探索游戲課程化。六年的躬身實踐,逐步探索出基礎課程和特色課程雙軌并行的“盛世號”“游趣”課程。站在兒童的視角、傾聽兒童的聲音、觀察兒童的游戲,在游戲中尋找和生成學習的生長點,通過師幼互動構建新的游戲,組成游戲鏈,滿足兒童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實現了“增進兒童經驗的游戲才真正具有課程意義”的目標。
剖析園本課程創生的積淀優勢,鎖定文化“焦點”
園所站位兒童視角,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以具有園本個性特色的“啟航”文化作為課程創生的“焦點”,讓課程主題、內容都體現出動態性和開放性,讓“順應天性,游嬉啟航”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真正融入幼兒園教育的理念中。在文化理念指引下,課程呈現出三維發展目標。
課程目標:呵護天性、蒙養習性、尊重個性。園所以“呵護天性、蒙養習性、尊重個性”的課程目標為載體,努力達成“培養身體好、心智好、習慣好的幼兒,為其一生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的目標,具化分解到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緊密圍繞江漢區推行的“五大領域幼兒發展核心要素”,作為各領域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具體內容,建構并形成園本課程目標框架網絡。
幼兒發展目標:快樂愛探索,健康揚自信。“快樂”指能愉悅、自主地參與各類活動;“愛探索”指對周圍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在玩中學習的能力;“健康”指身、心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揚自信”指能大膽用多種方式和材料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喜歡與同伴一起游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具備初步的表現能力。
教師發展目標:兒童心、孩子氣、蓬勃勁的有趣老師。“兒童心”指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教師要有愛心、懂兒童,聆聽兒童的言語,為兒童營造充滿安全感、可以自由選擇和自主表達的精神氛圍;“孩子氣”指向兒童學習,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身邊的教育契機,捕捉游戲的生長點。“蓬勃勁”指提升自我的觀察能力,主動學習;“有趣”指教師要擁有童心,享受童趣,能享受“趣”玩、會大膽“趣”玩、有能力“趣”玩。
推進園本課程實施的三個階段,梳理發展“特點”
第一階段:“兩條腿走路”階段(2017—2018年)。園所參與了武漢市學前教育第三批發展共同體《特色課程游戲化》項目研究,之后對幼兒園現有資源進行了盤點與整合,推進園本特色活動形成。園所以武漢市主題探究課程作為基礎課程主體,“盛世號”特色課程與主體基礎課程并行實施。園所優化幼兒一日作息,留足時間給班級區域游戲和“盛世號”混齡自主游戲,并將幼兒園開展的各類活動巧妙地融入基礎課程和特色課程之中。
第二階段:“兩張皮”融合階段(2019—2020年)。園所基礎課程與特色游戲作為兩個“核心單元”獨自存在于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之中。日常實施中,基礎課程要有質量地實施,需要幼兒進行前期經驗的積累,特色游戲中幼兒生成的內容又需要時間和空間支持其興趣的延續和拓展。“雙核”各自的發展需要讓教師在課程的實施中面臨不少的困難和困惑,這也推動著課程的進一步變革。
園所積極嘗試探索構建園本“游趣”課程,打破原有的傳統做法,將特色游戲融入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是從季節和周圍的人、事、物選定了八個主題,從節日特點、美食美景、民俗文化、歷史變遷、現代發展等層面總體規劃梳理課程資源,根據小、中、大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融合主題課程資源的內容,產生各年齡段子主題,并規劃出子主題的月重點資源及周活動內容,基礎課程通過一日活動四大板塊實施達成。特色課程根據季節、節日、紀念日等,從幼兒興趣出發,產生課程主題內容,擬定了“初印象、景觀游、風情游、文化游、古韻游”等板塊,特色游戲課程通過每周一次的“盛世號”游戲和各年齡段社團活動達成,社團活動內容在“盛世號”游戲中生成,采用小組活動形式。這個階段也是園本“游趣”課程整體建構的生發階段。
第三階段:游戲課程化“塑型”階段(2021年開始)。為了更好地聚焦兒童游戲并進行有意義的教育規劃,園所開始游戲課程化的實踐探索,嘗試將游戲、課程合二為一,從全域構建園本“游趣”課程。結合園所辦園理念的文化內涵和“盛世號”特色游戲的獨特性,將原特色游戲主題與基礎課程相融合,踏上全域構建園本“游趣”課程的道路。整體架構為上學期(9—12月份)為“盛世號本土游”,下學期(3—7月份)為“盛世號外埠游”。
探尋園本課程運轉的四個支持,搭建落地“支點”
為保障兒童游戲的進行和園本游戲課程化的持續探究,園所提供了“四大支持”。
理念支持:將游戲的特性還給游戲。游戲課程化探索初期,經歷了“兩條腿”“兩張皮”階段,“盛世號”游戲逐漸變成了園本課程的延伸地、經驗習得的鞏固場,導致幼兒在游戲中并不盡興,喪失了游戲的基本屬性。本學期,園所重新從幼兒的游戲出發,審視游戲開展的本質,明確了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等于學習、游戲是兒童的權利三個基本點,將游戲的特性還給游戲。而教師則尋找出游戲的生長點,通過師幼互動引導和建構新的游戲,實現“from a play to a new play”(游戲—生長點—新游戲的良性循環)。理念的轉變讓教師開始重新重視幼兒的游戲體驗,一個個小游戲又回到了游戲艙里,幼兒討論著游戲的玩法、商量著游戲的規則,“盛世號”游戲成了幼兒真正“玩游戲”的時光。
環境支持:環境的創設相得益彰。課程環境作為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師課程理念的體現、教育方法的微觀實踐。根據園本課程資源內容,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規劃幼兒園的整體環境,積極開發有利于幼兒實踐的多維學習空間,讓幼兒在“有準備的環境”中游戲。
一維:班級環境浸潤園本課程?!坝稳ぁ闭n程的實施主題成為環境與課程互動的實施線索,幼兒在主題環境的浸潤中展現學習軌跡,在區域材料的探索中累積“游趣”游戲的前期經驗。
二維:特色環境融合游趣課程理念。這里的特色環境指向“盛世號”游戲中利用廊道和內庭空間設立的18個艙室環境,一一對應課程主題類別,通過空間場地與材料的投放鼓勵幼兒調查、收集、討論相關信息,啟發其有意義地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將幼兒的思考結合前期的預設形成圖文并茂的案例,課程組對其進行審議商討,最終形成與課程理念融合、與班級環境呼應、與游戲課程匹配的浸入式游戲環境。
三維:戶外環境做足“多功能文章”。戶外場地是實施“游趣”課程的重要支撐,野趣園、器械園、植物園、沙水園成為歷練幼兒精神的陽光域場,戶外拓展混齡游戲能促進幼兒強身健體。各種資源的充分利用和融合創設讓環境的價值最大化和最優化,真正做到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教師,有效促進了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機制支持:場地的設置慮無不周。全域建構游戲化課程,要做到基礎課程與特色游戲課程的融合統一。班級課程圍繞主題展開,通過四大主題,在一日活動四大板塊中實施,而“盛世號”游戲則是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分別規劃了每個年齡段八個不同艙室,由對應的教師進行專項負責,并在游戲開展之前形成環境創設安排及前期游戲形式和內容的預設,保障分層次、分年齡段、分主題與班級課程主題進行對接,做到游戲與課程的相融、合一;課程實施組織形式的多元化,也促進了集體、小組、個別活動形式的有機結合。
人力支持:人員的調配井然有序。在人力支持方面,園所充分保障游戲的持續開展;在樓道、門廳和洗手間安排專職值守人員,做好游戲的安全保障。每次“盛世號”游輪“啟航”之時,園所全體教職員工也都和幼兒一起登上這艘游戲之船,保障游戲過程的環環相扣。
開啟園本課程發展的五步審議,激活“生長點”
在游戲課程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中,課程審議是幼兒園課程問題得以解決、課程決策得以形成的過程,是課程不斷生長的重要保障。幼兒園課程規劃組聯合教研組通過“五步”審議,引導教師將自己的原有認知與課程理念進行內部對話、思維碰撞,全面提升教師發現課程的意識和能力。
一審課程資源:理清脈絡線。園所成立了由教研組長和課程組長組成的“課程規劃小組”,課程組成員依據園本“游趣”課程框架和主題,形成園本“游趣”課程的課程資源包,供教師在實施課程時選用。由于每位教師的能力不同,對于具體課程內容的把握也會不同,每學期末教研組都會開展教研活動,分主題逐個審議資源的適宜性和適用性,進行修改、完善和增補。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過程中不斷完善園本“游趣”課程的建構,理清園本課程建設的整體脈絡。
二審配套教材:豐富資源庫。教師依據課程資源包,在武漢市主題探究課程和湖北省幼兒學習與發展課程內容中選擇“游趣”課程需要的內容進行移植和改編,并參考其他省、市出版的教材內容選擇補充,如《幼兒園完整兒童活動課程》《幼兒園生命成長啟蒙教育課程》等。同時通過“小專題式專題教研+難題共商式大研討”等多元教研模式進行園所特色的定位、主題核心價值的探討、兒童發展需要的歸納以及配套教材的整合,園本課程主題資源在不斷改造、增減、重組中進行完善,從而形成相對合理、適宜的實施方案。
三審兒童經驗:把握核心點。了解兒童是課程的起點,觀察則是了解兒童的起點。為了幫助教師了解兒童,園所組織教師對《3—6歲學習與發展指南》進行再學習,審議兒童不同年齡段應具備的核心經驗。全面規劃園所課程內容框架和年齡段課程安排后,依據教師日常使用的“幼E”觀察平臺和幼兒學習品質發展水平評估表,在課程組長和年級組長的帶領下對園所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和觀察,獲取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評估,力求尋找到指南核心點與園所幼兒實際經驗之間的適切點。
四審實施過程:審閱共享制。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通過“周審活動內容”“月審主題目標”“學期審課程資源”的三審形式,加強教師自身的內驅力,動態持續審議教師實施過程中的亮點和難點,引導教師通過“增、刪、改、優”四個步驟實時共享自己對于課程的理解和調整。在審閱共享制度的指引下,教師逐步做到與幼兒“三態同頻”,即幼兒正在做的(在干什么),幼兒內心想做的(想干什么)和教師期望的(可以達成什么)保持同頻。在園本課程的“預設”與“生成”中更清晰地體現幼兒的發展軌跡。
五審成果經驗:更新資源包。每學期定期舉行成果分享活動,以游戲案例、觀察記錄、課程故事為切入點,將教師個性化的實施路徑提煉共享,主張教師用思考引領行動,用行動加強反思,以實踐助推課程研究。將所有的成果資料整理成冊,供教師隨時回顧反思。運用階段聚焦模式,在“知”與“行”中思辨,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增強游戲課程化建設的探索力度。
與此同時,在“六項原則”(全園參與原則、學習內化原則、支持保障原則、客觀評價原則、自我提升原則、激勵機制原則)“六式教研”(抱團式、沙龍式、階梯式、集結式、游戲式、頭腦風暴式)“六方觀察”(整體觀察、時序觀察、主次觀察、分層觀察、個案觀察、追蹤觀察)等模式的指引下,園所借助項目化微課程研究、教師分層共研等創新方式,將課題《幼兒園自主游戲中幼兒深度學習支持策略的研究》與園本課程進行有機結合,不斷挖掘游戲課程化的深度、廣度和融合度,有效地促進教師與幼兒的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