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家敏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學了數學但不會用數學,其原因可能是教師過分關注“知識技能”的目標教學、以題海戰術強化數學訓練,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已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運用智慧課堂,為學生學習數學搭好“腳手架”,讓學生能從數學學習中獲得成長的喜悅,從而產生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力。
化抽象為直觀,化解數學課堂上的難點。兒童是通過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考的。由于受到生活經驗的限制,小學生很難用文字表達一些抽象的概念,如關于射線、直線、圓錐等的公式、概念。此時信息技術就能架起學生的思維之橋,讓枯燥的公式和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比如,當學習位置與方向、圖形的變換、三角形的面積、長方體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等內容時,學生可以通過顯示屏進行理論的初步學習,同時直接觀察相關模型。有了操作等直觀體驗和感知后,運用智慧課堂上獨有的課件進行演示,利用其可無限分割的優勢展現知識的發生、轉變過程,形象直觀地突破幾何學習的重難點。整個課堂趣味橫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
模擬和呈現生活場景,讓課堂內外無縫銜接。數學高效課堂不僅要容量大,還要生活化、趣味化。信息技術手段能實現集圖、文、聲、動、色及網絡交互于一體,以其豐富的表現力,將枯燥的知識情境化、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年級《分類》這一課中,學生先集體討論,總結出自己理解的“分類”。然后,教師播放一段超市物品擺放的視頻,如食品、飲料、文具等,告訴學生由于超市物品很多,為了方便查找,就會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并且這樣的“分類”更細致。在智慧課堂中,教師從生活中提取素材,縮短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分類”在生活中的運用。置身其中,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清楚明白。
優化師生學習方式,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現代信息技術幫助教師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業務學習模式,教師可以更方便地進行網絡研修活動,通過共享網絡資源,參加視頻交互學習,“面對面”與專家、學者、同行探討與交流。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課堂上都離不開教師的組織與引導。教師要在利用好課堂主陣地,培養學生寬泛的知識基礎、扎實的學科技能的同時,加強數學和趣味活動的緊密結合,讓數學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數字與公式,而是鮮活的歷史、豐富的情感、智慧的結晶。
如今,學校網站、西陵網校、電子閱覽室等提供了優質、豐富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在課外獲取大量的知識與信息,學習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除必要的期末質量測試外,應重點關注學生日常學習的參與度,充分發揮課堂練習和作業完成的診斷功能,檢測內容突出問題的情境性、探索性、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總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僅能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而且能有效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信心,最終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