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璇子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給你十元錢你可以做什么?是買一袋餅干、一頓早餐還是一支筆呢?
這是在開展“十元錢 千分愛”教育活動中,張校長提出的一個問題,她說,老師們要在教育實踐中,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但成本不能超過10元錢,她希望年輕教師洞察細微的教育契機,整合有限的教育資源,做有智慧的教育。
怎么做呢?張校長給我們一個啟發:邵老師在云南怒江邊的臘早小學任教,她去學生小春家家訪,發現小春家墻上光禿禿的,沒有一張照片。于是,邵老師邀請祖孫倆到屋外,給他們拍合影,老人家很高興,特地打開箱子,換上一件帶花的衣裳。看到三元錢沖洗出來的合影照片,奶奶淚流滿面,她說,老師您太有心了,這是我這輩子第一張和孫兒的合影照片。
是啊,在教育過程中,比用錢更重要的是用心。
受到邵老師的啟發,我們迅速行動起來。今年6月,我走進了班上不善交流的學生小天家。小天、弟弟和媽媽一起生活,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父子平時的交流主要靠視頻聊天。聊天中我們發現,爸爸和媽媽每次和小天溝通,三句不離學習。久而久之,小天就很抗拒和爸爸聊天。爸爸愛兒子,但方法不恰當,父子關系極為緊張。找到癥結,我給小天和爸爸制定了一份“三”計劃:每三天至少通一次視頻電話,至少講述三件日常,爸爸至少三句不能提學習,每次視頻至少持續三分鐘,一周在我這里打三次卡。第一次打卡,一對“陌生”的父子,大眼瞪小眼。第二次打卡,一對互相皺眉的父子,爸爸又忍不住提起了學習,小天舒展的眉頭又立刻緊鎖,一言不發,“哎喲哎喲,對不起,不提了不提了,兒子,你最近又長高了嗎……”爸爸立刻轉移了話題。第三次打卡,一對害羞的父子,“爸爸,我今天參加了學校的表演。”“爸爸,我和小偉打了籃球賽,我贏了!”“我兒子真棒,過段時間我回家也陪你打一場。”小天和爸爸的嘴角在微微上揚……一次次打卡,一次次心的靠近。我的“三”計劃只用了兩元錢的通話成本,讓小天和爸爸的親子關系大大改善,搭建起了心靈的橋梁。
是啊,在教育的過程中,比用錢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搭建愛的橋梁。
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愛教育,愛學生,可是怎樣才能愛得有智慧?我們都知道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但苦于無“糖”可給,無“法”給“糖”。在“十元錢 千分愛”實踐中,我們慢慢學會在平常的小事中抓住教育契機,提升教育智慧。
一年級的浩十分內秀,發言時聲音小得很。音樂袁老師把網購的小話筒放到他嘴邊,聲音擴大的同時,浩的眼神也亮了。慢慢地,學完新歌,袁老師會請浩上臺練唱,浩拿著小話筒從羞澀到自然再到邊扭邊大聲唱……袁老師說:你本來就很自信,我只是幫你“擴”出來。
是啊,在教育的過程中,比用錢更重要的是點亮孩子的自信之光。
看,雷老師利用一封媽媽寫的信,幫孩子發現媽媽濃濃的愛;郭老師利用在校園里隨手為孩子拍下的瞬間,幫孩子把童年珍藏起來;田老師巧用魔法箱,改掉了孩子們隨手丟紙屑的壞習慣……
在開展“十元錢 千分愛”活動中,老師們的內心變得更細膩,目光變得更敏銳,行動變得更高效。每一個案例、每一次分享,都引發我們深思,觸動我們的內心。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要讓每一個細微之舉,成為改變孩子、改變教育、改變世界的力量。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