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需要企業發揮好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成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大平臺,高素質人才成長的大舞臺;需要企業家具有容才之量、愛才之心、聚才之能、用才之道和立才之舉,當好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答卷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資源就是第一資源,是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源泉,一流的企業必須擁有一流的人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需要企業發揮好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成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大平臺,高素質人才成長的大舞臺;需要企業家具有容才之量、愛才之心、聚才之能、用才之道和立才之舉,當好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答卷人”。
要有“胸懷天下”的容才之量
人才是創新的關鍵要素,創新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能不能不斷培養出優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政黨、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在全球人才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尤其需要有世界眼光、全球視野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和氣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才選拔上要有全球視野:“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只要是優秀人才,都可以為我所用”。
秦始皇在諸侯混戰、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能夠一統天下,是與他的容才之量分不開的。水利人才鄭國以一個間諜的身份潛入秦國,目的是修建一條長渠借此消耗秦國的國力,后來嬴政發現并知道他的真實目的后,并沒有將其處死,而是讓他發揮專業特長繼續將渠修建好,使關中的農田得到了良好的灌溉,大大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如今,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世界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雖然國際形勢逆全球化的思潮不斷涌動,但是我們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始終堅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放眼世界,站高謀遠,樹立“大開放”理念,形成“大人才”格局。既要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又要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
華為在推進“人才強企”戰略的過程中,堅持“人才在哪里,華為就在哪里”的聚才理念,制定和實施了把戰略能力中心建到戰略資源聚集地區的重大措施。公司在莫斯科、巴黎、倫敦、紐約、杜塞爾多夫、米蘭、班加羅爾、西雅圖、東京等城市建立了幾十個能力中心,利用當地的科學家開展ICT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基礎理論研究,利用當地的專家監控華為全球業務的財務風險、經營風險和宏觀風險。
要有“求賢若渴”的愛才之心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必須樹立愛才如命、惜才如金的強烈人才意識,要把對“求才”的渴望之情,轉變為“愛才”誠意之舉。
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要積極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在創新出臺優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給予人文關懷等方面多下功夫,在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壓制人才成長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人文環境等方面多用力氣,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堅持“擇之以才、待之以禮”,做到“不辭冰雪為卿熱”,無微不至愛人才,把人才“視若珍寶”“奉為上賓”,既要有錦上添花的成人之美,又要有雪中送炭的及時之需。要涵養“重才愛才”的深厚情懷,以匠心服務人才,用細節感動人才,真正讓人才從“過路客”變成“長住客”。
歷史上有很多誠意愛才的典范,如文王渭水訪太公、齊桓棄怨用管仲、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請諸葛等,至今讓人們記憶猶新。黨史上更有很多愛才敬才的美談,如周恩來同志把科學家當作“國家寶貝”、鄧小平同志甘當科技人員的“后勤部長”、朱德同志月下追回電臺技術員、王震同志“三顧茅廬”動員熱電專家入伍等不勝枚舉。習近平總書記在任正定縣委副書記期間,與著名作家賈大山交朋友,常常促膝長談,特別是互相俯身讓對方踩肩翻墻更是成為政壇佳話。
要有“伯樂相馬”的聚才之能
引才是聚才的前提,識才是引才的基礎。韓愈云:“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企業家首先要有一雙識才的慧眼,要有“世人皆嫌良馬瘦、唯君不嫌臥龍貧”的獨特視野,要有“不看一時,且看一世”的戰略眼光,做到不唯資歷看能力、不唯文憑看水平、不唯職稱看稱職、不唯既往看發展。其次是要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時不我待引進人才,“莫待無花空折枝”。“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人才引進上要實現由“守株待兔”向“三顧茅廬”轉變,從“制度藩籬”向“不拘一格”轉變,由“不求所有”到“但求所用”轉變,不斷健全引才體制機制、創新引才方式,暢通引才渠道。要堅持科學引才、精準引才,圍繞“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打造一支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多元化人才鐵軍。歷史上,秦昭王五跪得范雎的典故,不僅顯示出他在引才納賢方面非凡的氣度,更助其成就了霸業,成為引才納賢的楷模,而千百年來被人們所稱譽。
泰康保險集團在其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的統籌規劃下,始終秉持“以人才發展為核心”的理念,致力于吸引、培養、保留、激勵一支市場化、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國際化的干部人才隊伍。公司把校園招聘作為人才引進的基本盤,針對校園招聘專門打造了“千人計劃”項目,每年從全球一流院校、一流專業引進1000名優秀大學畢業生,為泰康發展不斷夯實人才基礎、優化人才結構、注入新鮮血液。人才戰略助推了企業高質量快速發展,創立25年來,泰康營業收入增長1654倍,管理資產增長2941倍,累計理賠超860億元,累計納稅超740億元。2018年泰康首次躋身《財富》世界500強,2021年以354.756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列榜單第343位。
要有“不拘一格”的用才之道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抒發了清代詩人龔自珍對優秀人才的熱切期待之情。堅持“以用為本”,不拘一格舉薦人才,各盡其能使用人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是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要義和關鍵環節。
一是在爭取增量的同時,要注重盤活存量。用好用活企業現有人才,挖掘其潛力,發揮好作用。既不能貪大求洋、好高騖遠,更不能“招來女婿、氣走兒子”。
二是在引進人才的同時,要注重培養人才。涵養人才的紅色信仰,培育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搭建創業實踐平臺,鼓勵先行先試、支持創新創造、寬容短板失誤、允許試錯糾錯,讓人才在不斷的實踐中自我增值、實現夢想,在時代趕考路上奮發有為、矢志前行。
三是在用好全才的同時,要注重用活“怪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用人所長,天下無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無可用之人”,領導者的高明之處就是善于短中見長。“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物,渡河不如舟”,企業管理者要在工作中充分了解和把握員工的個性和特點、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板,把其放在合適的、能夠發揮特長的位置上,不求全責備,不吹毛求疵,讓其“英雄有用武之地”。清朝將軍楊時齋,他能做到軍中無廢材,讓失聰者當侍者,讓聾啞人送密信,讓腿瘸者守炮臺,讓盲人伏地聽。
四是在使用人才的同時,要注重留住人才。對人才工作而言,招得來是水平,留得住才是高水平。因此,企業要注重念好“人才經”,堅持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情感留人、環境留人,多聽人才聲音、多聞人才心事,廣納群賢、廣開言路,讓外來人才賓至如歸、本地人才安居樂業,讓每一個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都能“以企為家”。
要有“服務全局”的立才之舉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企業家要有為產業培養人才、為事業集聚人才、為國家輸送人才的使命擔當和奉獻精神,積極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國家人才戰略獻計出力、添磚加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奮斗目標,企業要緊盯目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樹立人才就是效益,出人才就是出業績、出更大的業績的理念。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在“舍得”二字上多下功夫,不在科研機構設置上“搞變通”,不在研發投入水平上“打折扣”,不在研究經費使用上“講節約”,不在科研成果的激勵落實上“打白條”。二是要完善評價體系,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在創新上以行業和社會評價為主導,在能力上以結果產出工作實績為重點,在貢獻上以價值成果和社會效益為依據的評價機制,健全職業發展激勵與榮譽激勵、物質激勵、文化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三是要敢于擔當奉獻。著眼于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堅持小局服從全局、局部服從整體,在國家需要用舉國體制進行科技攻關時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擔當;在行業需要整合優勢資源爭取重大突破時,敢于沖鋒在前、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