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玲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日益深化,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讓學生以對語言文字知識的掌握為基礎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興趣,培養其思維與審美能力。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環節不僅要提高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視,還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化愛好。在此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小學語文創新性情境教學模式研究勢在必行。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的現存問題
1. 情境創設形式化
當前,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在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時,僅僅是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忽略教學目標,常態的教學模式也中規中矩。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現:一是生硬地建立起情境與課堂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但是具體的情境創設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講解以及展示等并沒有太大的作用[1],這不僅造成了教學時間的浪費,還很容易將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二是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的相關技巧比較欠缺,致使學生對于具體情境的認知僅僅是浮在表面。
2. 情境設計脫離實際生活
情境設計的基礎是對學生的充分理解,目的在于激發學生思考及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實踐研究發現,教師設計語文教學情境時,在學情分析方面缺乏對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調查研究,沒有考慮具體的問題情境能否被學生理解。只有做到了對具體情境及問題的理解,學生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及相關的生活經驗才可以被激活,這是他們真正投入語文課堂情境探究之中的前提條件。
3. 教學的環節有“境”無“情”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情境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具體環境的創設為手段,本質在于對學生情感的激發與引導[2]。但是,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師在創新性情境教育中存在較多“情虛境淺”的問題,無法讓學生對于教師的真實情感有直觀且準確的感悟。
二、小學語文創新性情境教學的模式
小學語文創新性情境教學模式在傳統語文教學的基礎上,以“情境為中心”開展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F代教學論強調,教師以教為主、學生以學為本,學習活動是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進行的,并倡導教學模式不應只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為此,小學語文創新性情境教學模式強調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的學習環境,強調重視“教”的同時注重“學”,強調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增加“學”的內容,強調注重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發展自我價值。
小學語文創新性情境教學模式包含情景、感受、技術、情感、文化氛圍五個要素。情景,即通過各種手段、形式和方法創設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的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情景;感受,即學生直接在真實情境中感知、體驗和理解,從中獲得審美體驗;技術,包括信息技術手段對情境表現的改變及運用,如網絡條件下的“網絡學習”形式;情感,包括真實情境或幻想等因素在情境中實施教學活動,也包括客觀現實情景或想象等因素在情境中實施教學活動;文化氛圍,即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產生濃厚氛圍。具體見下頁圖。
1. 情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設教學情景成為在教學模式構建中的核心話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借助教學情景,理解、感悟教學知識點,學習教材教學知識的內涵,實現從學習基礎知識過渡到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具體應按照“問題導向、任務導向”原則,以問題、任務引領情境教學活動進程。
2. 感受
學生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感受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再現教學活動,教學中通過教學情境、情景的體驗,通過小組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展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情感熏陶,從而讓學生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和好奇心。教師從學生的表達中,更加珍視師生間獨特的感受,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激活學生的合作探究思維,引導學生在情景任務中主動構建知識、培養能力。
3. 技術
教學技術是設計、實施和評價特定目標下,完成整個教學過程的方法。教師通過教學技術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單、網絡資源、學習工具、生活體驗等,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提供學習支架,從而實現深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4. 情感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熱愛是最強烈、最深刻的情感。師生教學中產生的喜怒哀樂、欣喜、驚奇等等情緒變化,都是對素質教育的補充與發展,讓師生的情感更豐富、師生關系更融洽。教師通過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師生生命的成長。
5. 文化氛圍
文化氛圍即課堂文化氛圍,是指在課堂教學整體環境中,教師通過行為方式、習慣的精神格調,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隱性滋養。文化氛圍是教育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隱性體現,通過師生間的平等對話、互幫互助,支撐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以及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三、小學語文創新性情境教學模式的運用
小學語文創新性情境教學模式中,情景、感受、技術、文化氛圍、情感五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呈現出創設直觀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情感情境等模式運用途徑。
1. 創設直觀情境,培養學生認知能力
一般而言,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主要有目標性、主體性、真實性、激勵性、多樣性等方面。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采用聯系生活實際、借助活動、開放性問題、新舊知識連接點等策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直觀情境的創設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生動的畫面,通過這種情境創設方式,更加形象地將情境展示給每一個學生,它與學生的認知特點相符,在具體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貼合語文教材的實物或者圖片,完成對直觀情境的創設,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2. 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問題情境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將一些具體的教學內容作為依據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激發其求知興趣,并進行相應的思考,以此實現教學目的。問題是求知欲的重要來源,能夠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正常開展,同時促使學生思維能力。
一是引導學生從自身已經掌握的知識中尋找問題并且通過探究獲取答案。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呈增加趨勢,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這時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關注,把握學生們已經掌握的知識與不理解的新知識之間的關系,創設相關問題讓學生解答,并針對學生的疑惑為其提供引導或講解,通過教學環節的及時復習與鞏固,讓學生有效歸納與總結知識。
二是引導學生在教材中尋找問題與答案。教師充分利用教材,巧妙地設置懸念,通過創設各種類型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們的思維發散,引導學生們做好對于文章思路的梳理[1]。
3. 創設情感情境,發展學生審美能力
在教學中,創設情感情境的方法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支持的課件、網頁、視頻、文本中的插圖、授課前的游戲環節、教學中的創設生活情境、實踐情境、問題情境等,以此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生真實的學習和主體性的建構。
小學語文創新性情境教育中,情感是其核心,小學語文課堂需要對學生情感進行陶冶,教師應具備引導及挖掘小學生情感的能力[3]。通過對情感情境的創新性創設,有效捕捉語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題,通過小學語文任務群和單元主題訓練,讓學生在文字中發展自己的審美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創新性情境教學模式研究,其意義不僅是教學方式的變革,更是教學理念的更新,是一種全新教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理念,讓教學更有特色與風采。
參考文獻:
[1]閆韶東. 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性情境的設計[J]. 神州,2013(11):176-176.
[2][3]張萌. 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應用現狀與優化策略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本欄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