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彥



近年來,為解決城市化進程加速背景下優質教育資源不足、鎮街之間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需求,東莞全面推進中小學校集團化辦學改革,全面謀劃、整體推進、優化整合,通過集團化辦學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快速擴充,為推動區域集團化辦學、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探索出一條“東莞路徑”。
構建集團化辦學發展格局
為加強對全市集團化辦學的統籌,2018年5月,東莞印發《東莞市推進中小學校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建立與集團化辦學相適應的人事、編制、財政等方面的運行機制,為東莞全面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構建了區域集團化辦學格局。
實施試點先行
2018年,東莞率先在城區、松山湖、濱海灣等片區成立9個教育集團,以原有行政隸屬不變、產權歸屬不變、投入政策不變、入學招生不變的原則,開展集團化辦學探索。2019年起,全市分步實施,陸續組建30個以上教育集團,探索推動實現集團內各學校教育理念統一、學校管理統一、課程建設統一、教師研訓統一、文化建設統一的有效形式。
目前,東莞已建立起以共同愿景為核心、以制度體系為框架、以規則程序為紐帶的集團運行機制,賦予集團學校更多自主發展權,形成緊密型、托管型、聯盟型、復合型為主的集團化辦學模式。
具體而言,緊密型教育集團一個法人主體,一套領導班子,集團內人、財、物由龍頭學校統籌調配、統一管理;托管型教育集團各學校法人不變,龍頭學校向成員學校委派管理團隊和骨干教師團隊,輸出品牌、管理、資源等;聯盟型教育集團各學校均為獨立法人,人、財、物、事分置,校際關系平等,以合作交流為主;復合型教育集團同時存在緊密型、托管型或聯盟型等多種合作關系。
加大資金投入
為加大對集團化辦學的財政支持,東莞市政府設立1.2億元中小學校集團化辦學專項資金,并撬動屬地政府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如茶山投入6億元,麻涌投入1.66億元,寮步投入1.4億元,南城投入7000萬元,石排投入4000萬元,全面升級改造成員學校,優化教育集團辦學條件,支持集團化辦學。
同時,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作用,每年從管理運行、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等維度,對教育集團進行專項評估,評估結果納入學校績效考核,作為發放績效獎的重要依據,從而全面規范教育集團運行,促進集團化辦學總結反思和內涵發展。
創新人事管理
為激活集團化辦學活力,打破集團各學校間人員流動的壁壘,東莞在領導職數、人員編制和專業技術崗位分配中,給予集團龍頭學校適當傾斜;加強集團教師交流,規定同學段的教育集團,每學年教師交流人數占集團教師總數不低于5%,在職務評聘、干部提拔、評優評先時,優先推薦有集團交流經歷的教師。
在此基礎上,建立集團理事會制度,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總校長負責制,實施教育集團內領導職數、人員編制和專業技術崗位的統籌使用,例如,集團內學校副校長、中層干部由總校長提名,經集團理事會討論后按照相關程序任免。自開展集團化辦學以來,東莞共培養了72名校級干部,其中,正校長12人,執行校長和副校長60人,319名教師走上了學校中層干部管理崗位,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探索集團化辦學實踐路徑
東莞充分發揮教育集團龍頭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推進教育集團理念、管理、課程、師訓等方面提升,打破校際之間的“資源墻”,打通校長心中的“理念墻”,讓教育集團各學校都能找到自身的發展之路,實現了教育集團的和諧共生、文化共融。
引領學校優質發展
東莞采取“名校+新校”“名校+薄弱學校”的形式,以龍頭學校引領、推動新校、薄弱學校優質發展、品牌發展。龍頭學校通過理念引領,推動集團建立共同愿景,引導成員學校發掘自身教育優勢,確立特色辦學理念;通過輸出先進管理經驗,幫助成員學校不斷完善管理架構和運行制度,推動成員學校良性發展。
新建的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在正式籌建時就加入松山湖無痕教育集團,學校定位、辦學理念、空間建設、課程構建到教師招聘,均由龍頭學校松山湖北區學校派出的專業團隊統籌管理。辦學僅僅兩年,學校的教育質量就得到群眾的高度認可,學位可謂“一位難求”。
東莞中學從修訂南城學校制度入手,全面梳理南城學校各項制度,編印《教職工手冊》《學校管理權限清單》,幫助南城學校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科學治校模式,逐步改善學校工作氛圍。根據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南城學校教導處修訂《學校先進科組評比方案》《東莞中學南城學校畢業班學科目標商訂方案》《東莞中學教育集團特別獎獎勵方案》等,鼓勵教師實干、巧干,提升教學水平;德育處制定《東莞中學南城學校班(年)級德育工作獎勵方案》,充分發揮年級組長、班主任在年級和班級管理工作中的主動性、創造性,鼓勵班主任專業成長與發展,提高年級、班級管理整體水平。
提升學校課程品質
課程品質直接反映了學校的核心發展力,學校特色課程的建構與實施是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東莞各教育集團運用龍頭學校優質課程資源,構建符合成員學校發展特點的課程體系,有效提升了集團課程建設與實施能力。
開展集團化辦學以前,石排中學雖然能夠基本完成學校特色課程開設,但課程開設效果一般,課程層次不高,課程體系出現斷層,課程受眾面狹小,難以很好地支撐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優化石排中學特色課程體系,提升課程品質,龍頭學校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引進校外優質教育資源,開發校外教育實踐資源,并將與課程相匹配的學科教師、課程資源等共享至石排中學,實現從“應試”向素質培養、從知識學習向社會實踐與知識學習相結合的轉變。
參照龍頭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石排中學加強各學科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利用周四下午第八節課和陽光體育時間,在初一、二年級推行校本課程,鼓勵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大膽開發,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和核心素養發展。自2019年8月起,學校100多名教師積極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工作,共計開發450門校本課程。本學期,學校共開設85門校本課程,包括“中坑醒獅”“星級志愿者服務”“奶茶工藝坊”“藝術烘焙”“串珠工藝”“開心農場”“人工智能”“古箏古韻”“中國舞藝”“觀影說史”“百團大戰”“數食者”“水火箭”“無人機”“天文探秘”等。
促進教師資源流動
集團化辦學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要打破名師“一校獨有”的格局,打破優質教育資源壁壘,充分發揮集團師資優勢,推動名師資源流動,實現優秀教師資源的共享,促進教師共同成長。
“集團龍頭學校莞城中心小學有省、市、區各級名師16人,包含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綜合實踐、科學、班主任等學科,教師團隊強大。與之相對,成員學校莞城和陽小學的教師隊伍較為薄弱:教師隊伍年齡偏大,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強大的骨干教師隊伍;教師專業發展主動性不強,教學教研觀念、方式有待更新。”莞城中心小學校長尹鳳葵介紹,“此前兩所學校多以科組、年級為單位開展教研活動,學科間、年級間、學校間各自為‘研,缺乏多學科的綜合教研視角;校本教研活動缺乏明確的問題解決為導向,深度不夠、效果不優。”
對此,莞城中心小學教育集團開展“百師百徒”教師隊伍建設項目,把集團內名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骨干教師等優秀教師組成“百師”團隊,開展師徒結對培養活動;開展學科教師影子跟崗培養,組織各年段各學科骨干教師進行帶教,促進其在教研組織、教學常規、課堂管理、教學基本功、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學習。
同時,實施以學科、學段、學情為基礎的聯動教研,包括教材解讀同訓、教學進度統一、備課研討協同、練習設計同步、考試評價同行等方式,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大科組+小共同體”教研模式,將集團內學校各學科組成大科組,在學科教研上實現合璧,同步推進;在年級教研活動中實行“共同體”模式,例如,針對一年級語文學科,莞城中心小學年級科組長帶領成員校語文教師形成教研共同體,同步推進年級及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東莞集團化辦學,推動了學校間教師交流和研訓,通過雙向流動、互派跟崗、統籌教研等,有效促進了集團學校優質師資快速成長。據不完全統計,開展集團化辦學以來,教師獲得鎮級以上榮譽達2998人次,其中獲市級以上榮譽的有883人次;參加鎮級以上比賽獲獎的有15920人次,其中市級以上的有6747人次。
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向縱深
東莞集團化辦學盤活了教育資源,激活了教師隊伍,提振了辦學底氣,全面提升了教育質量,集團化辦學滿意度測評連續三年保持在98%以上。
為進一步促進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助力打造“品質教育”,不斷推動全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2022年4月,東莞印發《東莞市第二輪中小學校幼兒園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參與集團化辦學的園區、鎮街達到100%;到2025年,全市教育集團達到60個以上,集團成員學校達到180個以上,打造一批在省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優質基礎教育集團,逐步將東莞建成全省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示范區。
東莞市教育局局長葉淦奎在第二輪集團化辦學啟動儀式上指出:“‘十四五時期,東莞將緊緊圍繞‘擴規模和‘提質量兩大目標,繼續深化集團化辦學改革,奮力打造一批在省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優質基礎教育集團。下來,我們將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強化教育集團思政課建設,推動黨建與集團化辦學工作深度融合。在實現集團化辦學鎮街全覆蓋和學段全覆蓋的基礎上,鼓勵全市更多品牌學校組建教育集團擴大規模。完善名優教師交流機制,推進信息技術賦能,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辦出集團辦學特色。對標省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培育標準,努力把集團化辦學打造成東莞的教育品牌。積極推進粵東西北基礎教育幫扶工作,推動跨省、跨市集團化辦學辦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