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珊
寫作教學,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愉”。如何突破“無愉”之困境,是困擾我最深的教學問題。對于這一困擾,在近年的流行時尚中,我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突破口——手帳。
手帳起源于日本,是經常帶在身邊,記錄心想、要做、怕忘的各種事情的小型記事本。但手帳并非簡單的記事本,它是集日程安排、生活感悟、讀書心得于一身的超級手冊。手帳兼有記事的功能,這意味著手帳是自帶寫作屬性的。我們正好利用這一點來進行寫作教學,并在“愉悅”中滲透寫作技巧,達到“愉”“漁”兼得的效果。
一、授之以意義之“愉”
對于手帳寫作,給予學生愉悅感的基礎就是給手帳賦予生命的意義,從而消除寫作的包袱感。因此,我給學生介紹手帳寫作的第一功能是記錄生活的小美好,引導他們記錄有意義的小點滴。這種手帳,我把它命名為“鏡頭式手帳”。每一次手帳記錄,我會淡化作業要求,不設字數限制。
對于學生而言,手帳是好玩的,是能彰顯個性的。我正是抓住學生這一心理,先讓他們放下寫作的包袱與防備。在他們心中,手帳是記錄“意義”的工具,漸漸地便希望自己的手帳更完美。教學的第二階段,便可如他們所愿地滲透一些關于寫好鏡頭感的小技巧,如人物的細節描寫、環境的烘托等。教學的第三階段,學生運用教師滲透的小技巧將生活中的小美好記錄在手帳上,完成寫作素材的積累。
在《成長的禮物》寫作中,有學生寫到克服了抽血時緊張害怕的那份勇氣就是成長最好的禮物;有學生學會了珍惜中秋之夜的家人小聚,這份珍惜就是成長的禮物……而這些寫作素材,正是日常在手帳中記錄的一些小片段。
由此可見,放下一些寫作套路的教授,放慢速度,授之以意義之“愉”,用“意義”引領學生們走近寫作的美好,接受寫作的滋養,“愉”與“漁”終可兼得。
二、授之以審美之“愉”
《語文教育學引論》指出,青少年正處在培養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的關鍵時期,作文應當是美的發現和表現,是美的情感的發掘和表達。傳統作文教學的美育專注點基本在于美好情感的發掘。但美育的滲透是寬廣的、多層次的,因此便有了“大語文”的概念,也有了語文教材中書法作品、名畫插圖等美育形式。
手帳寫作,更可以體現“大語文”的特點。手帳除了記文字,還需要排版布局。例如:在進行“家鄉菜手帳”制作時,有繪畫天賦的學生手繪家鄉美食,也有學生會打印自己精心拍攝的美食照片,還有學生巧妙地利用美食剪報。這些手帳創造的過程正是學生發現美、展示美的過程。而這種美育正是語文教學中需要點滴滲透的。
三、授之以生活之“愉”
為了達到授之以“愉”的目標,“無作業感”“無作文包袱感”是我貫穿手帳寫作教學的原則。在手帳寫作教學中,我先進行導學,以“玩手帳”為口號,系統地介紹手帳的來歷、作用、排版等,從各方面對學生進行“誘導”。在這過程中,我強調“玩”,暗中滲透寫作方法。
與傳統日記相比,手帳的功能更豐富。其中生活打卡功能非常受學生歡迎。閱讀打卡、背書打卡、復習打卡,還有運動打卡等,這些打卡可以運用文字、圖表等多種方式展現。如此一來,枯燥的背書與復習也會變得有趣。每次打卡活動后,再引導學生用文字寫下自己的感受。有了前面的打卡體驗,學生們更容易有話可寫,有感可發。寫作小訓練的目的就在于在“玩手帳”的活動中“無作業感”地完成,并達到雙贏。
這一策略有利于推進名著整本書閱讀?!伴喿x打卡”手帳可以使名著閱讀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例如,在《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時,我讓學生每周進行閱讀打卡,并制作閱讀旅程地圖。有了游戲的外包裝,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更容易被點燃?;顒咏Y束后,學生以“給祥子的一封信”為題寫讀后感。因為有了深入閱讀的基礎,學生的讀后感大多突破了年代的屏障,顯得情真意切。字里行間有對祥子的憐憫同情,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情。而這些寫作成果正是伴隨著“打卡式手帳”而誕生的。
四、授之以積累之“愉”
無積累,不語文。積累的重要性在寫作中是不言而喻的。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會讓學生進行摘抄,但學生往往缺乏興趣。而手帳寫作積累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提供“無作業感”“無作文包袱感”,引導學生愉悅地進行積累。因此,摘抄這種本身比較機械的作業,我也給它披上“玩手帳”的外衣,并命名為“尋寶式手帳”,這樣的做法,往往事半功倍。
注:本文系佛山市順德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小課題“手帳在初中語文寫作素材積累中的應用探究”(課題批準號:SD2021078)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