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勇

核心素養下的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學科融合是近年來大力提倡的新型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與美術學科的高度融合,能夠增強美術課堂的教與學的互動反饋及教學效果的評價。本文以“班級優化大師”為例,探究“互聯網+”學科融合方式在低年級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嘗試運用,以此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培養學生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
一、對比研究
1. 常規課堂教學的管理方式
常規課堂的教學管理方式一般分為三部分:(1)課前管理。檢查學生是否帶齊美術工具及是否回到座位安靜坐好,這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習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2)課堂管理。內容有:積極舉手、聽課坐姿、遵守紀律、團隊合作、講授新課知識、解決教學重難點、學生練習等。(3)課后評價管理。及時登記并反饋學生的練習效果,將作業分等次記錄并給下一堂課講評提供數據依據。
常規課堂管理的優點是,學生通過板書展示,了解自己在課前、課中的表現和評價。不足之處是,板書展示的內容單一,不能體現學生具體的優缺點項目;學生專注力不夠,容易處于思想游離狀態,起不到提醒約束的作用;課堂管理評價的結果需要進行表格統計,才能做總結性的評價。
2.“班級優化大師”教學管理方式
“班級優化大師”在課堂評價中運用“互聯網+”的方式與美術學科的融合,實現了學生課堂表現的多元化管理,有利于在每個環節中盡量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具體的評價。比如,為一年級3個班授課,教師用一個賬號同時創建3個班,在教室一體機根據上課班級自由切換,也能通過手機隨時進行跟蹤管理。
(1)課前準備管理運用。教師可以預先設定課前管理的項目,在“班級優化大師”中進行編輯,教師自主設定了“美術工具”“入班即靜”這兩個項目,在評價的時候,如果學生能在鈴聲響起前進入教室,并把學習工具擺放整齊,教師則在這兩欄加分。
(2)課堂教學管理運用。低年級美術課堂管理中,教師在系統中設計“舉手答問”“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團隊合作”等項目。在課堂中通過“班級優化大師”都能及時評價管理,促進學生良好美術學習習慣的養成。
(3)課后評價管理運用。課后評價管理包括作業評價和成績登記。教師在“班級優化大師”課后管理中設置評價標準,如“完成作業”“優秀作業”等,通過優秀作業項目分級點評,讓學生了解優秀作業的標準評價。
二、融合效果
在低年級美術課堂教學中運用“班級優化大師”后,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什么變化,課前、課中、課后管理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可以從管理界面大致了解。在“光榮榜”項目中,可以整體了解班級的學生情況,通過查看“詳情”,了解每一個學生具體在課前、課中、課后哪些項目的進步和變化(如右上圖),也可以單獨查詢項目,通過圖表統計的方式了解在這個項目中學生的完成情況,這樣有利于教師在分析總結的時候呈現數據依據。
1. 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收納整理的能力更強了
“班級優化大師”中有“置頂光榮榜”這個項目,它可以實時發送點評,分數排名即時刷新,因此學生自己比老師更在意分數的變化,課堂學習合作的效率更快更高效,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2.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
“班級優化大師”中有頭像升級制度,學生由課堂管理的被動者變成主動者,從而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班級優化大師”中的 “獎勵勛章”欄目,有豐富多彩的獎勵勛章,使課堂管理將外在的表揚內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如:課前準備做得好,得到的獎章就是一個“花形勛章”,作業畫面有創意的將取得“創意獎章”等,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方向,提高了繪畫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綜上所述,“班級優化大師”與美術學科的高度融合,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繪畫習慣,同時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達到美術學科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