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燊

“雙減”政策要求規范校外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要做到減負增效,不能光靠學校,教育管理者要積極聯系學校、家庭、社會,構筑多元一體的教育平臺,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尊重、愛惜學生的生命,促使他們健全人格,實現全面發展。
一、強內涵,“學習即建構”
1. 重構模式,建設高效課堂
在學校教育中,管理者要打破“唯分數論”的觀點,認識到“學習即建構”,要重新構筑學校教學模式,構筑高效課堂。在課堂上要做“加法”,在課后則要做“減法”。這樣才能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提升教學效果。
學校對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師都進行了專項培訓,讓他們掌握個性化教學的方法,首先要通過預設判斷學生的學情,分析他們可能產生的困惑點,然后在年級組長的帶領下編寫相關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在翻轉課堂的學習中,教師圍繞學生的學習困惑點重點指導,并引導他們在課后參與生動有趣的實踐。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分層設定教學目標,教學方式也變得更多樣,更注重實踐性,學生能在愉快的環境中自主學習,從而減少了機械化的無效作業,讓學生展現個性,提升自主建構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設定精準的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式,營造愉快的教學氛圍。
2. 多元評價,發展綜合素養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考卷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但是這樣的評價方式過于片面,教學效果不好。所以學校要組織教師討論設定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讓評價主體更豐富、評價內容更全面、評價方式更新穎,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率。
學校領導要積極構筑多元評價體系,讓學生、家長、社會人員也參與評價的過程,除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可以圍繞“團結互助、熱愛勞動、環保節約、健身達人”等專項設立競賽活動,這樣能培養學生更廣泛的興趣,也能讓更多學生得到激勵,提升自信心。
在評價方式上,既要設立量化標準,讓評價更科學,也要注意選擇一些新穎的方式,如可以采用網絡投票的方式,讓學生給同伴打分。如學生參加“勞動明星”評選必須符合“參與勞動時間達到標準”“曾經提交促進勞動提案”等條件,這樣的評價就更客觀。
學校可以組織從班級到年級到校級的層級式評價機制,并圍繞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一些競賽項目,讓學生積極參與,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3. 個性服務,滿足專業需求
“雙減”政策要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學校要在課后給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不同學生的專業需求。教師除了指導學生完成作業、高效吸收當天的知識以外,還要開展各種社團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
在課余活動中,學校實施“5+2”模式,“5”指的是平常的學習日,課后學生要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作業題,有需要的話,可以請求專業老師指點。此外,課代表還要負責組織同學參加感興趣的活動,如一起吟誦詩歌、演唱英語歌曲等,激發學生的興趣。“2”指的是雙休日的興趣活動,學生可以組織小團體活動,請專業老師輔導美術、音樂,還可以了解茶道、插花等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
學校要為學生提供線上線下多元互動的交流平臺,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愛上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興趣小團體,發展個性和特長。
二、重陪伴,“生活即學習”
1. 規范自己言行,輸出影響
家庭教育的積極配合是落實“雙減”政策的基礎。“雙減”在解放學生的同時也考驗了學校的擔當和父母的智慧。學校要基于“生活即學習”的思想,積極聯系家長,讓他們陪伴孩子,規范自己的言行,正向輸出,啟迪孩子的智慧。
學校采用“親子課堂”和“個別聯系”的方式,幫助家長解決各種問題。在“親子課堂”中,學校專門設置了系列課程,指導家長規范自己的言行,如“語言的藝術”這一課告訴家長要避免說臟話,即使是批評孩子,也要采取委婉的方式。“個別聯系”則指班主任要及時和家長溝通,向他們反映學生在學校里的真實情況,針對特定言行問題討論如何調整。
班主任要和家長積極溝通,了解家長的基本情況,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建議,幫助家長調整育兒觀念,提升親子陪伴的效率。
2. 培養良好習慣,管理時間
“雙減”政策的實行讓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加了,如何科學利用這些時間,是學校和家長都要探討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組織“打卡”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而家長則要起監督的作用,幫助孩子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學校應該設立從上到下的“時間管理任務”。可在網絡上公布了每天的學習、生活內容,然后由班主任聯系家長,引導他們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制定計劃。
計劃的內容可以多種多樣,除了學習時間以外,還要響應“雙減”政策,給孩子適當安排鍛煉身體、娛樂活動、興趣探究等方面的時間。除了制定每天的生活計劃以外,家長還要指導孩子制定長期計劃,如“在一學期里要完成《西游記》《水滸傳》等整本書閱讀的任務”等,這樣學生的生活就能變得更有計劃性。
家長要引導孩子制定短期計劃、長期計劃,并監督他們每天的學習和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3. 樹立良好家風,共同成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雙減”并非簡單的一減了之,而是要在“減”負擔的同時“增”能力、“增”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特點,確定整個家庭的奮斗目標,全家人一起努力,樹立良好的家風。
在家校聯動的“評選最美家庭”活動中,學校設置了“書香家庭”“健身家庭”“藝術家庭”等各個不同的選項,各個家庭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參與。在進入評選頁面后,可以看到各個家庭的具體要求,家長可以結合自己家庭與優秀家庭的差距,找到改正的方向。如“書香家庭”不僅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整本書閱讀,還要合作討論書本的內容、創編文學作品、編演課本劇等。各個家庭將參選視頻上傳到網絡上,最后評選出“榜樣家庭”,讓其他家庭學習借鑒。
學校在各個家庭的發展中要起促進作用,如可以組織“最美家庭”評比活動,或者設置網絡互動平臺,讓學生展示各個家庭的學習成果等。這些方式能促進學生和家長共同成長。
三、要拓展,“社會即生活”
1. 啟動單位共育,塑造堅強品格
要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并不僅僅只是減少課外培訓班,而要構筑一個“社會即生活”的良好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這樣才能讓他們切實提升能力。
學校可聯系消防部門,邀請消防員到學校舉行消防講座,也可組織學生到消防部門參觀學習。在活動中,學生參觀了消防員工作和休息的場所,看到了他們緊急集合的姿態,還嘗試挑戰自我,學習穿戴消防裝備,掌握簡單高效的火災處理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融入社會,同時也培養了堅強的品格,認識到要成為消防員,就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學校還組織了一系列相關的單位共育活動,如讓學生了解防疫人員的工作狀態,參與社區居民調停工作,了解外賣員、清潔工一天的生活等。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深入了解社會,有助于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
學校要聯系相關單位,啟動單位共育,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幫助孩子培養堅強的品格,讓他們融入充滿正能量的社會生活中。
2. 聯動紅色資源,滲透愛國主義
結合本地特色,構筑校本課程,這是學校和社會溝通的一種好方法。學校要挖掘當地的紅色資源,引導師生參觀、訪問,參與調查實踐等活動。這既能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又能促使學生拓寬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學校結合本地的紅色資源開展系列活動,帶領學生到相關的博物館、烈士陵園等地方參觀訪問。此外,學校還應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自主探究,將語文、美術、歷史、政治等各學科進行融合,引導學生搜索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有關的歷史資料、文學作品,自主賞析閱讀,最后嘗試運用小說、散文、繪畫、音樂等表現形式,展現自己的學習心得。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又能促使其將學習掌握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加紅色資源的實踐活動一方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也能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認識到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習態度好了,學習效率也自然提高,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
3. 走進公益場域,強化責任擔當
參與公益活動,這也是學校、家庭、社會多方聯動的好方法,要促使學生提高責任心,成為有擔當的人,就要引導他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要組織多元互動的公益活動。以“敬老活動”為例子,首先聯系社區居委會或者養老院,了解有哪些老人需要幫助,然后設立常態化的互助機制,學生輪流定期來到這些救助對象的身邊,給他們幫助。班主任還要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老人以外,還要關心、愛護哪些社會人群,如殘障人士、貧困家庭等,學生要尋找自己身邊需要幫助的對象,傳遞愛心。
在參與公益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自己要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學校引導學生從建設學校、關愛家人開始做起,再到幫助身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從而提升責任擔當能力。
在“雙減”政策下,學校、家庭、社會要形成合力,構筑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讓學生向著更加平衡、和諧、有序的狀態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
本欄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