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征
初中階段是學生認知水平和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批判性思維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基于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歷史教師自身的批判反思能力決定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水平。同時,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堂教學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這都對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構建與初中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型教師知識、技能與態度體系,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環節。
具有批判性思維意識
教師的批判性思維意識首先體現在教師自身要有反思和質疑的能力。不同的個體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歷史問題的看法會不同;同一個人處于不同的認知階段,史料了解的程度不同,對同一個歷史事件的理解也會不相同。批判性思維指導下的歷史教學目標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家國觀、文化觀。這就需要教師首先有批判的意識,習慣質疑,善于反思,從而引導學生從大量的歷史素材、史料中發現真相、找尋規律,在正確的歷史觀的指導下認識歷史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同時,教師還要在反思中,通過質疑,不斷地審視和糾正教學活動,使其更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易被理解和掌握。
教師的批判性思維意識還體現在教師要有良好的修為。美國學者理查德·保羅認為:“批判性思維就是建立在良好判斷的基礎上,使用恰當的評估標準對事物的真實價值進行判斷和思考。”批判性思維不是“批評”,不是“挑刺”,更不是“全盤否定”,是謹慎地反思和創造,是為了讓自己選擇相信還是不相信,在選擇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并以此影響、說服其他人。批判性思維指導下的歷史教學應該是以培養完善人格為目標,教師在關注學生個性和人格發展的同時,要不斷審視自身的思想和行為,公正客觀地對待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性,理解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的多樣性,尊重包容學生的多元性;要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與合作關系,教師應俯下身去,更多地參與學生的活動,關注和理解學生的感受;強化教師的身份認同,提高對歷史的判斷力,根據情境的變化,不斷地自我反思。
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
一方面,要有較為扎實的專業功底。批判性思維培養視角下的歷史教學,要求教師熟悉歷史知識,特別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整體架構,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以往看似沒有聯系的事件、觀點連接起來;要求教師有豐富的閱讀,在眾多的文字中辨別、收集有價值的史料,加深對史料的品讀與理解,養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思維方式;還要求教師學習新理念、新觀點,了解歷史學科的研究步伐,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質疑,同時也適時地應對質疑,確保思維的方向和價值。
另一方面,還要有較為廣泛的知識與技能。歷史研究不是簡單地了解歷史知識和歷史現象。一段歷史的背后往往蘊含深刻的社會文化、經濟、軍事、科技等背景。初中歷史學科突出思想性、基礎性、通識性的課程理念,讓歷史學科跨學科滲透意識加強,歷史學科與現實生活、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進一步緊密。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批判性思維培養視角下的歷史教師除了精通歷史專業知識外,還需要了解歷史學科以外的其他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需要利用多樣化地教學設備和資源,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融合,讓學生更易走近歷史,多角度地認識歷史。
具備較強的情境創設能力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離不開特定的教學情境,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創設,是學生始終以積極態度參與的無形動力。批判性思維培養視角下的歷史教學,應當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歷史的已發生和不能直觀的特點與初中生認知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使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歷史教學中尤為重要,教師通過創設與學生歷史認知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和學習經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水平;通過創設多維度、多角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和感受歷史,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尋興趣;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效力。同時,教師在情境創設和實施過程中,還要隨時應對課堂的變化和學生的需求。教學情境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要求教師不斷的反思和修正教學行為,突破思維定式,增強開放性思維。
本欄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