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南
11月25日是國際反家庭暴力日,全國婦聯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近年來,關于家暴的報道層出不窮,家暴給當事人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也刺痛了社會公眾的神經。家本來應該是溫馨的港灣,給人以身心的慰藉,但是家暴卻讓家成為了危險的地方、讓人拼命逃離。
家暴指在以血緣關系或法律關系為基礎構成的家庭中,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傷害、脅迫、控制、折磨、摧殘和壓迫等侵犯行為,受害者多為家庭中的婦女、兒童、老人等體力、財力、權利或者心理地位低的弱勢群體,當然,家庭地位較低的男性也有可能成為家暴的受害者。家暴主要有四種形式,包括身體暴力、性暴力、經濟控制和精神暴力。
身體暴力是最先受到關注的家暴形式,指對受害人身體的攻擊行為,會對受害人造成嚴重的軀體傷害,包括毆打、使用工具(如皮帶、木棍)傷害等人身攻擊行為和捆綁、監禁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為。
性暴力指違背受害者意愿,讓受害者感到屈辱甚至恐懼等強迫發生的性行為或性接觸,以及殘害受害者性器官的行為。
經濟控制指通過對家庭共同財產進行嚴格支配來控制受害者,損害受害者的自尊心、價值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受害者的人身自由。
精神暴力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種形態,但往往容易被忽視?!皭赫Z傷人六月寒”,一種精神暴力的形式是語言暴力,即通過言語挖苦、侮辱、貶低受害者以控制受害者或精神折磨受害者;另一種精神暴力的形式是冷暴力,即通過不理睬、輕視甚至無視等方式給受害者帶來精神折磨。
產生家庭暴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影響因素可以分為社會、家庭和個人等三個層面。
傳統男權、夫權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女性的身心和自由,賦予了男性在家庭中的優勢地位,為家庭暴力埋下了一顆“種子”,一些人會存在“女人應該服從男人的管教”的錯誤觀念,并沒有意識到這已經屬于家暴的范疇。
此外,社會對家暴的認知還不夠準確,很多人認為家暴屬于家務事的范疇,夫妻之間吵架、打架很正常,父母打罵孩子也是在管教孩子,外人不宜插手。這會助長施暴者的暴行。
在家庭中,如果有一方收入低甚至沒有收入,就會處于弱勢地位,在經濟和生活上嚴重依賴經濟地位較高的一方,容易成為地位較高一方的宣泄對象,被家庭暴力。
此外,家庭環境對一個人行為模式的養成具有重大影響,家庭暴力可能存在代際傳遞,目睹、經歷過家暴的兒童在成年后更容易成為施暴者。
家暴存在很多的心理淵源,施暴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精神缺陷或心理問題。比如,具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男性更容易產生家暴傾向,家暴的復發率也更高;易激惹、極度自卑、控制欲強、嫉妒心強的個體也更容易成為施暴者。
家暴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從家庭方面來說,家暴會直接影響受害者的身體健康,使受害者受傷、殘疾甚至威脅其生命,家暴還會讓受害者處于極度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的心理狀態中,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并且,家暴會導致家庭的不穩定、營造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影響下一代的成長,一方面,目睹、經歷過家暴的兒童缺乏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緊張、焦慮,甚至表現出逃避的行為;另一方面,目睹、經歷過家暴的兒童更容易養成不良的行為模式,習得暴力行為,成為新一輪的“施暴者”。從社會層面來說,家暴會讓很多人對結婚望而卻步,造成恐婚心理,降低結婚率,不利于社會的生產發展;在家暴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容易習得暴力的行為模式,通過攻擊行為宣泄自己的不滿,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潛在“炸彈”。
家暴行為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如何停止施暴者的施暴行為,讓家重新成為溫暖的港灣呢?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要加強宣傳教育,通過相關講座、宣傳報道、新媒體推送等方式提高全社會的反家庭暴力意識。具體來說,要提高公眾對家暴的認識度,讓更多人認識到家暴不單單是家務事,而是威脅個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社會穩定的社會事務,向家暴的受害者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并且,完善相關的法律,加強對施暴者的懲治力度,從法律上制約施暴者的暴力行為。
從受害者的角度來說,受害者自身要加強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家庭暴力的反復可能跟受害者的一味退讓有關,受害者要摒棄“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明確家暴屬于違法行為,在遭遇家暴時,要主動向警察、社會組織求助,不要退步忍讓、一味屈從。
從施暴者的角度來說,家庭暴力的源頭在于施暴者,讓施暴者主動放下拳頭、停止精神侵害是防治家暴的關鍵。應該對施暴者進行相關的教育,讓施暴者了解家暴的各種形式及危害,明白言語暴力、冷暴力等也屬于家暴的范疇,家暴會給家庭成員帶來嚴重的創傷。此外,可以對施暴者進行心理疏導或干預,緩解施暴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提升施暴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平時,施暴者應該主動學習調節情緒的方法、尋找合適的宣泄方式;同時,施暴者應該密切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態,必要時要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接受心理與行為矯治,在外界力量的幫助下停止施暴行為。
家應該是人們躲避外界風雨的心靈港灣,家庭暴力卻讓家也成了危險的地方之一。制止家暴離不開社會多方面的努力和受害者的勇氣,同時,家暴的防治也需要施暴者提升自身心理素養、主動放下施暴的“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