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彬

“我是一名高三的學生,上次月考成績慘不忍睹。高考日益臨近,我最近焦慮到失眠,常常到凌晨兩三點都睡不著。白天上課忍不住打瞌睡,作業又不會做。晚上想到這些,就更睡不著了……”高三學生小佳頂著兩個老遠就能看到的黑眼圈,在學校心理咨詢室訴說著失眠的痛苦與無奈。高考、中考、期末、期中考試等大型考試臨近之際,尋求學校心理老師幫助解決失眠問題的學生會大幅增加。
學生因考前焦慮,受到睡眠問題困擾,要怎么解決呢?
其實“睡不好”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現象。中國睡眠研究會在《2021運動與睡眠白皮書》里提到“目前中國有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問題”;不完全調查報告顯示,有73%的受訪者遭受過睡眠方面的問題,而采取措施后睡眠困擾得以改善的人數不到10%。這些調查數據都說明睡眠問題具有普遍性、嚴重性以及解決難度大等特點。
在討論如何解決睡眠問題之前,我們先開宗明義,到底什么是睡眠問題?不同的學者持有不盡相同的觀點,我們可以從“睡不好”的核心特征及其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來理解“睡眠問題”這個概念:實際的睡眠模式與理想的睡眠狀態出現較大差異,且因此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具體而言,睡眠問題可能會有以下表現:睡眠時長短,入睡困難,夜間早醒或易醒,疼痛不適,感覺困倦或精力不足等。睡眠問題不僅會引發負面情緒,更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學習、記憶、思維等也會受到睡眠質量的影響。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熬夜定義為2A類致癌因素。
因考試壓力引發睡眠問題,會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白天學習的效率,從而壓力增大,睡眠問題愈加嚴重,形成惡性循環。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這些睡不好的學生走出循環呢?
針對考試來臨就會睡不好的同學,最根本的方法是解決引發睡眠問題的源頭。怎樣找到問題的源頭呢?對于一些人來說,這并不難,因為這個源頭可能早就出現了。但如果你對此不甚明晰,這里有一個簡單的思路:找到那個睡不好能給你帶來的好處。比如我們開篇提到的小佳的案例,經過心理咨詢,我發現:她雖然很想提升成績,但對自己的學習缺乏信心,從來沒有認真分析過自己的試卷和錯題,她不愿意面對考試。而失眠正好為她逃避學習找到了理由——考試考不好,都是失眠造成的,睡不好實在是沒有精力投入學習。
請各位同學捫心自問:失眠能給你帶來什么好處呢?引起父母的關注、掩飾自己的某些弱點、還是逃避某種情境呢?實際上,因考試而失眠的學生,都對自己的學業抱有目標和期望,自身具有學習動力,只是對學習也存在恐懼情緒。
找到引發睡眠問題的根源后,不妨放飛你的想象:針對問題源頭,你最害怕出現的是什么場景?比如小佳害怕付出了努力,成績卻毫無起色,最終取得一個并不滿意的高考成績。你害怕的又是什么呢?夢想的破滅,父母失望的目光,還是同學的嘲笑呢?
接下來,請你認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出現你最害怕的場景的可能性有多大?為了避免這種場景的出現,你此刻可以做一些什么呢?如果這種場景出現了,你可以做一些什么讓自己更舒服呢?你還可以想一想,身邊有沒有你特別欣賞的人,比如睡眠狀態極佳或者考試心態很好的同學,他們會怎么做呢?
這些設想的做法,希望你逐步細化,細化到你能立即去執行最好。對于小佳來說,她只要愿意去面對考完的試卷,把錯題再看一遍,把不會做的題目弄懂,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小佳就可以用行動告訴自己:每次考試都讓我解決了很多錯題,我掌握的知識在增加,那么下一次考試、高考也就沒有那么可怕了。她的每一分努力,都在為她面對考試增添一分信心。
無論是在深挖睡眠問題源頭,還是糾正錯誤觀念、改變學習行為的過程中,都會出現負面情緒。我也鼓勵同學們在感到難受時,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充分地宣泄這些負面情緒,可以是躲在房間里大哭一場,可以是與好朋友傾訴一番,也可以是其他讓你感覺到輕松愉悅的活動。
上述建議都是針對引發睡眠問題的根源,通過調整自己的認知,改變自身的行為,抒發內心的情緒,從而改善睡眠問題。除了內部原因,我們也可以通過改善外部環境,幫助養成更健康的睡眠習慣。
有助于入睡的環境,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安、涼、簡、暗,也被稱為“山洞原則”。
“安”指的是安全安靜的環境,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播放雨聲、流水、海浪等白噪音;“涼”指的是避免悶熱;“簡”指的是臥室要減少與睡眠無關的設施;“暗”指的是光線刺激不能太強。
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與總結有利于睡眠的行為習慣,并建立一致的睡前儀式,比如有人習慣睡前泡腳,那么當你泡腳的時候,就是在向大腦發出 “該睡覺了”的信號。飲食、運動等也與睡眠有關,比如避免睡前攝入含咖啡因的食物、平時定期進行鍛煉等,也都有利于睡眠。如果睡眠問題持續超過四周時間,且經過兩周的調整依然無法緩解,那你可能就要前往醫院的睡眠障礙門診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了。

考前睡不好的學生并不在少數,解決睡眠問題的方法卻有很多。愿渴望進入夢鄉的你,能夠告別“夜太美,盡管再危險,總有人黑著眼眶熬著夜”的狀態,收獲充足安穩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