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
厭學指對學習存在消極態度和行為。兒童厭學主要表現為對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缺乏必要認識,學習過程中常常伴隨痛苦、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體驗,找借口遠離和回避學習。厭學通常是逃學的重要原因,而逃學則是厭學的極端表現。厭學的具體表現存在多種形式,如:兒童變得不愛上學或逃學,不愿見老師;每到上學前,就喊“肚子疼”“頭疼”;不愿寫作業,看書就犯困;學習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對父母詢問學習事情反感,常保持沉默或抗拒,或者表現煩躁,或者轉移話題;上課打不起精神,課下卻十分活躍。
有研究表明,小學兒童厭學率達到10%~15%,甚至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兒童也表現出厭學現象。
有的兒童遺傳素質一般,學習困難;有的兒童缺乏心理彈性,不能經受挫折;有的兒童內向,缺乏社交技能,不會主動尋求他人幫助;有的兒童對自己學業期望過高,導致壓力過大;有的兒童生活不規律,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不適應學校環境和教學組織方式的變化。
許多家長期望值過高,不顧實際情況,用“神童”標準去要求兒童,強迫兒童學外語、背詩詞、彈鋼琴等等,一旦兒童達不到期望的標準,要么嚴厲斥責,要么失望放棄。這樣很容易讓兒童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對學習產生抗拒。
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關愛,被放任自流,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學習成績上不去,容易喪失信心,產生厭學心理。
教師“厭教”,不認真組織教學;部分教師對兒童態度惡劣,讓兒童反感;不講究教學方式,“滿堂灌”,不能激發兒童興趣;課業負擔重,擠占休息和娛樂時間,兒童壓力大。
社會上新的“讀書無用論”,讓兒童覺得學習成績好也不一定能過上好日子;社會上的一些失學兒童或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讓兒童覺得輕松、刺激,對他們形成不良的誘導和示范。
家庭要有一個人人讀書、人人求知的學習氛圍。父母業余時間打麻將、玩手機,凡事得過且過、不求甚解,卻要求兒童刻苦學習,這樣是缺乏說服力的。
兒童經常在家長命令下學習、督促下學習,學習成為一種被他人安排的任務。研究發現,個體在被命令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抗拒心理,這對兒童學習興趣培養非常不利。家長要定期與兒童討論學習計劃,引導他們做出自己的學習安排,讓他們覺得學習計劃是自己獨立或參與制定的,而不是家長強加的,這樣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就要增強許多。
學習任務太重、學習目標太難是許多兒童厭學的重要原因。非常難的任務,會讓兒童產生挫敗感,甚至望而卻步。如果我們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讓兒童爬小的階梯,這樣他們就容易取得進步。小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種激勵,會推動兒童繼續往前走。積小勝為大勝,最終達到大的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內部動機對個體的行為會產生持久的推動力。在兒童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家長要陪伴兒童一起想辦法,在家長的啟發下,讓兒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兒童就能感受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從而提高對學習的興趣。家長平時不要在兒童面前有意無意地暗示學習是辛苦的事情,要讓兒童理解并體會到學習能讓他成長,是能讓人快樂的事情。
兒童要以鼓勵為主,當兒童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的時候,要及時給予鼓勵。必要時可以配合一定的物質獎勵,比方獎勵兒童旅游、喜歡的衣物玩具等。
兒童嚴重厭學,且家長缺乏有效手段解決問題時,建議尋求專業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詢人員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