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燕
一位教齡20多年的班主任來到心理辦公室,聊起這樣一個現象:為何最近幾年因為心理疾病休學的學生越來越多?
學生敢于直接跟老師說我抑郁、焦慮、失眠、壓力大、厭學等,說明整個社會對心理問題的接納程度更高了,對于這部分心因性休學的青少年,休學讓他們得以修整身心,接受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咨詢、自行調整狀態。但是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受社會輿論和網絡信息的影響,認為心理疾病可以成為暫時離開壓力情境的理由。待返校復學時,學校會擔心這部分學生是否真正康復,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重新接收復學就會顯得格外謹慎。本文介紹我校針對心因性返校復學心理評估的不斷實踐,形成的一套規范、科學的程序,供中學德育工作者參考,期盼有使用價值。
指的是因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原因選擇休學的學生,申請復學時除經過有關機構如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相關診斷證明(同意/建議復學)外,學校對此類學生進行的心理狀況評估。
心因性返校復學心理評估有哪幾道程序?
由學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副校長或政教處主任擔任組長,專職心理教師和個體咨詢排班的兼職心理教師多人(奇數)組成評估小組。此外,除心理評估小組參與外,復學生的原班主任也需參與心理評估。
采取多(心理評估教師)對多(學生)結構化面談,以圓桌會議的形式,評估小組通過結構式問題提問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如實回答。評估小組通過“望(看)、聞(聽)、問(聊)、切(接觸)”四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估。與此同時,多人一起面談的好處是評估老師可以看到學生在人際情境中的反應,并為評估提供參考。
仍然采取多對多結構化交流的方式,由評估老師設置問題,由家長們必答和選答,目的是了解家長對孩子情況的看法,對孩子的支持度和信任度以及來自家庭的資源等。家校配合是做好此類學生順利安全復學的關鍵。
每一位評估老師要給每位學生做同意或不同意復學的建議,并簽訂復學心理評估結果知情書,明確雙方責任和義務,保障每一位學生的知情權,長遠來看既維護了師生的權益,又為平安校園出了一份力。
● 關注學生言語表達的邏輯性和思維清晰度。這是認知方面重要的評估維度。
● 關注學生是否存在異常情緒狀態。這是情緒方面重要的評估維度。
● 關注學生表達的真實性和偽裝性,以及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眼神等非言語表達。
這是心理防御方面重要的評估維度。
● 留意學生與老師、其他同學的互動性。這是人際交往方面重要的評估維度。
● 關注學生的復學愿望強烈程度、是否存在異常行為等。這是意志行為方面重要的評估維度。
● 關注學生服藥情況、心理治療/咨詢、家長支持等社會支持情況。這是輔助系統方面重要的評估維度。
“望”指的是在評估過程中,老師要擅于觀察學生,從學生走進評估室,評估就開始了。學生的肢體動作、姿勢、面部表情、眼神、習慣性動作等,都可以側面反映學生的精神狀態。
“聞”指的是在評估過程中,老師要擅于傾聽學生,聽語音、語調、語速,聽出學生的復學意愿和對復學的態度,聽出對休學以及復學后遇到困境的看法。
“問”是心理評估中最關鍵的部分。首先,要設置好問題,只有問題恰當,才能得到有價值的信息;其次,對學生的問答中,應當包含對狀態的詢問、休學前后變化的詢問、復學行動的詢問、對問題態度的詢問等,收集學生的認知、情緒、行為和意志四個方面的信息,做出相對全面的評估;再者,對家長的問答中,包括了解家長對孩子心理疾病/問題的看法、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對孩子的支持度以及具體行動等。
“切”指的是在評估過程中,與學生和學生家長近距離接觸,整體獲取的關于師生之間、親子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情況。比如,學生小組結構化面談中,老師會觀察到學生之間的互動,有的學生全程調動著氣氛,有的學生全程是與其他同學隔離的狀態,有的學生認真傾聽別人并給予回應。再比如,家長結構化交流時,老師能觀察到家長之間的互動,家長的個性呈現在人際情境中,有的家長在爭取話語權方面顯得強勢;有的家長呈現過多的擔憂、焦慮;有的家長可以很好地表達對孩子的愛;有的家長會耐心傾聽評估老師的反饋,甚至做好筆記。這些言語和行為的表現,都可以作為評估的參考。
心因性返校復學心理評估,從學校層面來看,是對高危人群的心理預防工作,是平安校園重要的一環;從學生層面來看,是一次心理體檢和心理疏導,提前進入復學后的人際情境,做好復學的身心準備;從心理健康老師層面來看,這批學生是介于正常學生和心理危機干預對象之間的學生,需要收集到相關信息并給予關注,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后續對復學成功的學生仍需做跟進輔導??傊?,心因性返校復學心理評估有必要且很重要。
(注:該文章為2019年江西省基礎教育研究課題“同伴關系對高一新生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心理資本的調節效應”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GZZH201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