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媛媛
在網絡上或我們身邊,家庭暴力、受騙、被戀人精神控制等惡劣事件常有耳聞,給受害人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傷害,大家對此持有譴責的態度,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如何識別和避免遭受此種傷害。即便如此,該類事件仍層出疊見,甚至一些“受害者”心甘情愿被加害人的伎倆“綁架”。因此,我們不得不考慮這是為什么。
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個被關押近半個世紀的罪犯老布,他在獲知即將刑滿釋放時,不但沒有滿心歡喜,反而面臨精神上的崩潰,因為他已經徹底依賴上剝奪他自由的監獄,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自殺。這種起初你討厭、恐懼,但逐漸習慣后最終依賴它的心理在某些刑事案件中也令人匪夷所思。
最早的一起研究案例發生在瑞典首都。1973年8月23日,兩名罪犯搶劫了一家銀行并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后,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后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對綁匪顯露出憐憫和感激的情感,反而對警察采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還愛上劫匪,并與他在其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劫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受害人在此期間生命、自由、尊嚴全部被剝奪,當劫匪適時地歸還一些本就屬于他們的權利時,反而使他們對劫匪感恩戴德。犯罪學家從病理學角度將這種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或“人質認同綜合征”。
犯罪學和社會心理學中將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看作是一種病理性癥狀,表現為使人能夠被“馴養”。心理學研究通常將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產生條件歸納為4個行為特征:
● 人質明確認識到綁匪能夠隨時隨性地威脅自己的生命;
● 在綁架中某些絕望時刻,人質發現自己得到了綁匪施舍的少許恩惠;
● 與世隔絕;
● 人質徹底相信自己無法逃脫。
這4個條件依次遞進,為人質罹患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構建了一個框架,人質因而產生4個情感歷程:
※ 恐懼,因突如其來的威脅和迫害導致的巨大恐慌;
※ 害怕,在持續脅迫的環境下身心俱疲;
※ 同情,在與綁匪長期相處的過程中了解其“不得已而為之”的苦難背景并與之共情;
※ 依戀,最終對綁匪產生不離不棄的認同情感。
經過專家們的研究,“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事件竟普遍得令人驚訝——這種癥候群的例子見諸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到職場下級職員、政治派系操控的人民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體驗。
這種“被誤置的”情感依戀模糊了事實真相的邊界,只會讓受害者深陷痛苦泥淖而不自知,我們最好采取正確的態度應對。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最好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找醫生或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治療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方法包括幫助受害者認識自己,發展受害者的個人潛能;幫助受害者建立積極的心態,不輕易屈服于現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