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義誠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核酸檢測幾乎成了和刷牙、洗臉一樣的平常事,同時,各大媒體依然在宣傳洗手、消毒與戴口罩的重要性,在這種氛圍下,有強迫性人格或本來就高焦慮的部分人群,就容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強迫癥狀,譬如:每過一會兒就必須去洗洗手,而且洗得特別仔細,不然就沒辦法做別的事情;隨身攜帶含有75%酒精的消毒濕巾,無論接觸什么都要先用濕巾擦過才能安心;聽到快遞員敲門不讓家人開門,一定要對方把東西放在門口,過陣子再拿……很多人因此懷疑自己或家人是不是得了“強迫癥”。
說起強迫癥,你也許并不陌生,臨床心理學上,強迫癥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并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沖動反反復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沖動是來源于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沖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疫情期間,很多我們自以為的“強迫癥”,其實只是一種“強迫狀態”,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出現強迫狀態,比如檢查門窗鎖好沒有,工作上反復核對等,這種表現時間持續短,也不會難以擺脫,不會內心痛苦。真正的強迫癥表現得更加頻繁、更加強烈,一旦不做這些行為心里就會焦躁不安,會耗費極大的時間和精力。隨著強迫癥患者病情加重,患者通常會變得謹小慎微、憂心忡忡、猶豫不決,不敢與人交往,最終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而在疫情期間的消毒和洗手行為則不同,它是為了應對預防新冠肺炎而做出的有效應對方式,這樣的行為會降低疾病發生的概率,減少內心的焦慮和恐慌情緒。所以,它是一種優勢反應行為,持續時間不會很長,一般隨疫情的逐漸控制而逐漸消失。但如果您曾被診斷為強迫癥,或者疫情結束一個月后強迫行為仍未減輕,建議您及時就醫,找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加以甄別。
如果未達到強迫癥的診斷標準,但是依然覺得坐立不安、過分緊張,可以嘗試漸進放松訓練。方法是先使肌肉緊張,保持5~7秒,注意肌肉緊張時的感覺,然后讓肌肉徹底放松,再次體會放松時肌肉的感覺。每部分肌肉一張一弛做兩遍,然后對那些感到未徹底放松的肌肉依照上述方法再行訓練。
心理援助的漫長戰役才剛剛打響,無論面對病毒還是焦慮,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我們有信心打好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