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彥

小小是主動要求心理咨詢的,孩子的提議,把媽媽著實嚇了一跳。
“小小,是什么原因使你想尋求幫助呢?”
“我媽覺得我不想上課外班,我媽覺得我考重點高中費勁,得再努力一些才行。”
“你媽媽希望你考重點高中,希望更努力一些,所以,讓你去上課外班是嗎?”
“好煩啊!他們覺得我沒有努力,其實我挺努力的,只是這兩周就是不想去了。”
“嗯,我感受到了你的苦惱,其實你很努力了,卻還是不能達到她的滿意,于是當你不想去課外班時,你媽媽就更焦慮了,這又讓你更煩惱是嗎?”
“我們小小從外地來到這里上學,我是全職陪讀,他爸在外地工作。她從小學習就沒讓我費心,學習成績也不錯,不過要想考上心儀的高中,她還得沖刺一把的。最近上網課,發現她不好好聽課,作業完成得也馬馬虎虎,還有就是每周就一次課外班,去得也很不情愿,您說我這什么事都不干,就是伺候孩子學習的,孩子要是學不好,那可怎么給她爸交代。”
媽媽總是忍不住胡思亂想,萬一孩子考不上心儀的高中那可怎么辦,于是就總念叨她,催促她,直到孩子說:“媽媽,我覺得我抑郁了,你給我找個心理咨詢吧!”
首先:心理問題成為母女溝通的一個工具。當女兒說要找心理咨詢后,媽媽徹底蒙了,她不知道該怎么對待孩子才好,不再嘮叨,課外班也可以暫時不上,事事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事。找心理咨詢這件事本身成了孩子的避風港,也是孩子回絕媽媽的一種方式,孩子短期是受益了,然而長期呢?
其次:習得性無助是問題的根源。
“其實,課外班老師講的內容有些是高中的知識了,對我幫助沒多大,學校考的內容和課外班學的關系不大;可是我如果不愿去,媽媽就說我不努力,就說我考試成績還有多大的提升空間……讓我感覺很心煩。給她說她也聽不進去。”
“你覺得堅持上這個課外班對你提高成績的作用不大,可是,媽媽好像不這樣想,這讓你很苦惱,好像只有你按部就班在學才能讓媽媽安心,媽媽表達對你成績的期待,并沒有真正理解你的想法,是這樣嗎?”
“我知道她是對我好,想讓我學好,我也在努力呀,可是她這樣皺著眉嘮叨,我就很心煩,也不想學了,聽聽歌,看會閑書。怕她看到說我,我就關起房門了。我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她滿意,既然怎么都不行,那還不如躺平。”
“你覺得學業的壓力,有多大部分來自媽媽的期待,有多大部分來自學習的內容呢?”
“70%是擔心媽媽會失望,媽媽總是不滿意,總覺得我要是再努力一些,成績還可以更好,可是我已經很努力了……我知道自己在學校前150名,我得進步到前80名,可是每次他們都不會肯定我,說我不努力。“說到這里小小開始抽泣起來。
她一直努力學習,可媽媽總覺得還不夠好,還可以更好,還是不夠努力,時間長了小小倍感壓力,產生厭煩、沮喪和行為上的退縮。
最后:親子溝通不暢是癥結。媽媽過度焦慮,沒有靜下心來了解事實,也沒有用心聽聽孩子的心里話,也就不明白為什么孩子變得越來越暴躁、固執。青春期的小小同樣不明白自己所處的情緒狀態,不知道如何與媽媽訴說內心的煩惱。知道要好好學,卻總是不夠好,心情還那么糟糕。發完脾氣又覺得自己不對,于是懷疑是不是自己有問題了。
首先,經過抑郁和危機風險評估,排除抑郁和危機的可能性后,我先正常化她的情緒反應,解決她對“自己是不是抑郁了”的困惑。
“小小,你在這種情況下感到煩悶、沮喪的情緒,是正常的反應,情緒的作用就是來提醒我們要重視這個問題,提醒我們要做出一些調整的。”
“哦,那這么說,我沒病。”
“嗯,這讓你感覺怎么樣?”
“放心了,不然我會一直糾結是不是有心理問題。這樣我心里就輕松多了。”
然后,就是解決小小習得性無助的問題。
“小小,你在學業上感覺沮喪,你覺得有以下哪些原因呢?1.我的成績不好,2.努力得不到肯定,3.自己不夠努力。它們占比是多少?咱們用一個餅狀圖來畫出來。”
“學習成績占30%,不夠努力占30%,得不到肯定占40%吧。”
“小小你看,當我們成績不夠好時,
就得不到肯定,得不到肯定時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努力,這時形成了我們內心里的一個負性循環。然而,這些內心的對話,可能只是一個想法不一定就是事實。”
“嗯?”小小驚訝地望過來。
“你看,如果你有一個閨蜜,她們班級44人,她考了第12名,她的成績在什么水平呢?”
“嗯,中上等吧。”
“你會覺得你這閨蜜成績不好嗎?”
“也不能這么說,其實還是很不錯的,老師,你這樣一說,我覺得自己還不錯呢。嗯,我再努力一下我就能上前10了。”小小靦腆地笑了。
“是啊!你發現想法和事實不一致,做出了認知的調整,情緒都發生了變化呢!那你覺得自己不努力嗎?就像你媽媽說的那樣。”
“哎,平時我也挺使勁的,其實我也知道自己有時候偷懶,所以我媽那樣說我也覺得既憋屈又慚愧。”小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也就是說,一方面你學習很努力,另一方面你其實還可以更進一步,你知道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是嗎?”
“對”。
“你看,這就是一種辯證,你可以是努力的,同時你也可以做得更好。這并不矛盾。那你怎么看自己呢?你覺得哪些方面很值得肯定呢?”
……
另外,對家長的心理教育或咨詢是青少年咨詢中的重要部分。小小媽媽覺察到自己的焦慮對孩子的影響,學習了一些與青春期的親子溝通的技巧。

經過6次的咨詢,小小媽媽說孩子現在開朗多了,而且學習也有規劃了,還說現在控制自己的少嘮叨多肯定,發現心里反而比以前輕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