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

來訪者小林自稱是個“性單戀者”,當暗戀多年的學長向她表白時,她突然就覺得非常討厭、惡心。
我讓她描述得具體一點,她說:“我只想默默喜歡他,沒想過要他回應我。他現在給了我回應,我就覺得好討厭好惡心,想遠離。”
“得到了就不稀罕了,是這個意思嗎?”我問。
“不是的,”小林說,“我想我大概是個‘性單戀者吧,我覺得獨自沉浸在暗戀的情緒里,要比兩個人真正在一起談戀愛更舒服。”
各位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這姑娘“渣”得十分超凡脫俗呢?
那么,就請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小林的內心世界,或許你會改變看法。
在了解小林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聊聊什么是“性單戀”。
性單戀(Lithromantic)是一個網絡流行詞,中文譯為“版畫式浪漫”,包含了對“浪漫感受”的向往和對“一段親密關系”的排斥。它不是一種“性取向”,而是一種心理狀態。
性單戀者會對某人產生愛戀,卻不希望獲得對方的情感回應,并且他們的戀愛情節很可能會因對方的情感回應而消失,還會開始討厭這種感情,討厭對方。
簡單來說,就是渴望愛,卻回避愛,掩飾和壓抑自己的需求。
“性單戀者”是如何養成的呢?
心理學治療普遍認為,導致性單戀的深層原因來自原生家庭,尤其是母子關系。即渴望父母的愛,尤其是母親的愛,但幼兒時期在與母親互動時,母親無法滿足自己的依戀需求,所以通過回避來掩飾和壓抑自己的需求。
來訪者小林完全認同這種說法。她在自述中提到,從小到大,父母都不愿意滿足自己的需求,哪怕是一個擁抱,一次親吻,想得到都難如登天。起初在缺乏關注時,她會主動找父母求安慰,但得到的只有忽視與漠視。于是漸漸的,她開始回避和掩飾自己的需求,告訴自己“你不需要他們的愛”。
后來母親年歲大了,開始渴望和她有情感交流,但小林一直采取的是回避態度,即便母親向她表達愛、投注愛,她也無動于衷,甚至對母親大發雷霆,從家里逃出去。
在咨詢中,小林還給我講述了她和學長的故事。高中時,他們在同一所學校,那時候小林就暗戀著這個比自己大一屆的男孩,并且長時間地沉浸在這種暗戀的情緒里不能自拔。用小林自己的話說,她就是學長的超級狂熱粉絲,收集他喜歡的東西,聽他喜歡的歌,穿他同款的衣服,報考他所在的大學,但從來沒想過要去表白,或者得到回應。
后來有一天,學長突然注意到了小林,彼此相處慢慢變得曖昧起來,周圍的同學也開始八卦他倆。學長聽到這些八卦,并沒有否認,而是進一步靠近小林,給她送飲料、零食,幫她復習期末考,社團活動時,會“拋棄”原來的組員去跟落單的小林組隊。
“我能確定他喜歡我,也很享受這種心照不宣的感覺,但沒想到居然是他打破了這種感覺。”學長的告白讓小林感到惡心、煩躁,換來了小林的迅速冷漠,小林不再接受學長的好意,避免和學長見面,不接他的電話,不回他的消息。
“間隔了一個假期再回學校,他把我攔在宿舍樓外,問我要說法,他說他明明感覺到我也喜歡他,為什么突然就變臉了?”但小林依舊不搭理學長,而學長感覺被討厭之后也不想再面對小林,和她形同陌路。
“雖然我覺得自己這樣很渣,但更多的感覺是終于解放了,終于松了口氣。”
很顯然,小林的種種行為,是兒童時期情感模式的再現。她把回避從親子關系延伸至其他親密關系中,因為回避已經在無形中成為了一種自我保護——害怕冷漠,所以自己先冷漠。
小林認為自己不用接受母親的愛,進而也不必接受他人的愛,她不擅長互動,也不擅長從他人身上獲得回應。對她而言,愛情更多是自己的事,可以自編自導自演,并不需要另一個人出場。
如果你遇到性單戀者,那么你要有這樣一種意識:你所遇到的回避有多冷漠與決絕,他們以前遭遇過的忽視與漠視就有多大。
在咨詢的最后,小林絕望地問我:“您覺得我還有救嗎?”
我笑了,說:“為什么這么問?”
小林說:“我覺得事情會重演,每當我喜歡上誰,對方也喜歡我的時候,都會重蹈覆轍,就算真的戀愛了,關系也不會長久。”
我給了她一個聽上去“很扯”的建議:“如果你想要自救,就試著與自己和解吧。”
一個人為什么排斥親密關系,其實有很多影響因素。原生家庭是一方面,潛意識里的自卑、內心的不安全感、對親密關系的不合理認識、自我認知模糊,乃至遺傳、環境、學校教育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都會影響我們對親密關系的看法。
多數的性單戀者本身都有對愛與被愛的渴望與向往,就比如小林,如果沒有向往,她就不會來做心理咨詢,不會擔心自己還有沒有救。所以,我建議她與自己和解。
首先,不要自責,你并沒有任何錯誤,你只是想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已。
其次,你需要改變和重新認識自己的勇氣。你在親密關系中受到冷漠,你也對別人冷漠,時間久了就會誤認為自己是個冷漠的人,覺得自己不需要親密關系。其實這只是外界帶給你的錯覺,并非真正的你,也并非你真正想要的。
再者,不要把過去的感受轉嫁到當下。過去種種經歷讓你對親密關系產生了抵觸,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如此對待你。“父母給予你冷漠,但學長沒有。”這是我對小林指出的。我希望她能打開心門,感到與另一個人關系親密時,身體、思想以及心靈上會產生的積極反應。
如果某一天,你戀愛了,要信任對方,慢慢地尋求認同感、歸屬感,讓關系一步一步漸入佳境。如果戀愛失敗了,不要暗示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不適合談戀愛,其實你只是還沒遇到真正喜歡、真正適合在一起的人。

或許終其一生,你都無法擺脫那份強烈的惡心與恐懼,那么你也不是一無所有,你擁有自由。你不妨享受著這份自由,好好利用這份自由,過好你的人生,就是最棒的自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