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

“音樂是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從專業(yè)角度來說,一部好的音樂作品必須“以聲動情、以情感人”,才能廣為流傳并成為經典。這里所說的“以聲動情”,主要就是強調“優(yōu)美的唱腔”,而絕不是通俗情況下所說的“只要能夠說話,你就可以唱歌”。而要想擁有優(yōu)美的唱腔,必須首先學會并懂得“氣息”的正確運用。那么,氣息訓練的重要性究竟體現在哪里呢?如何科學合理加強學生在氣息上的有效訓練呢?本文立足小學音樂課程活動這個視角,對此進行簡要闡述。
氣息訓練的內涵、價值和意義
首先,什么是“氣息”呢?通俗地講,就是人在吸入空氣后轉化為“氣流”,這種氣流在喉嚨、嘴巴和鼻腔內的行走路線以及呼氣時出氣量的均勻程度。無論對于說話還是唱歌,“氣息”是發(fā)聲的基礎,并在發(fā)聲過程中起著“燃料”作用。好的音色需要依靠合理分配氣流在口鼻(軟腭輔助)的通過量才能達成目標。唐代段安節(jié)在《樂府雜錄》中指出:“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其意在于強調說話和唱歌對于氣息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人在唱歌的時候,身體里的各類器官都要協調運行,或很緊或很松,或擴張或收縮,努力在精確分工和密切配合下達成最優(yōu)化程度。所以要善于加強對氣息的科學有效訓練。如何把“大白嗓子”轉化為“歌唱氣息”呢?兒童正處于身心發(fā)育的“原始黃金”時期,好奇心、求知欲和可塑性都非常強。在啟蒙教育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并認真對待孩子們在唱歌氣息上的科學訓練,這對孩子未來的聲樂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兒童氣息有效訓練的實踐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語文閱讀如此,音樂氣息訓練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生本學主”為指導,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形式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加強兒童氣息訓練,在最終個性的前提下推進兒童氣息訓練的整體發(fā)展。
善于在“規(guī)范姿勢”中加強兒童氣息有效訓練
音樂活動中的氣息訓練集中體現在兩大關鍵處:一是對站立與坐著的姿勢訓練,一是對吸氣與吐氣的力量訓練。唱歌有兩種基本姿勢,即“站立”和“坐著”。這是氣息訓練的基礎,對于后來的呼吸訓練作用很大,影響很深。尤其小學生群體活潑好動,不受拘束是它們的本性,要想快速有效地訓練好這兩種姿勢并非易事。“站立唱歌”的姿勢要求是:雙腿自然站立不彎曲,雙腳避免“丁”字步,微微挺胸,身體站直,保持整個人的重心穩(wěn)定;兩手自然下垂,不要發(fā)生撓頭、亂擺、叉腰或放在身后等一些動作,有效保持自然放松姿態(tài)。“坐著唱歌”的姿勢要求是:只坐凳子的1/3或1/2處,切不可坐整張椅凳;在身體上與站姿基本相同,力求抬頭、挺胸和收腹,雙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手自然放在其上。值得強調的是,無論站立還是坐著,身體的“一抬、一挺、一收”千萬不要向“軍訓”那樣機械和僵硬,這是一種嚴重錯誤的姿態(tài)。唱歌姿勢最講究的是“自然放松”,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氣息流動的速度和力量更加地自然婉轉。否則,氣息訓練會適得其反。
善于在“規(guī)范呼吸”中加強兒童氣息有效訓練
我們首先要有所認知,氣息訓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歷經一個較長時期的堅持而厚積薄發(fā)的過程。盡管如此,它是學習并學好唱歌的關鍵所在,所以教師應當特別地重視。由于兒童身心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其氣息量不足,這是它們在唱歌尤其是合唱訓練中的一個常見問題。所以,合唱時選歌很重要。
氣息訓練的“呼吸”問題,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方面。一是吸氣訓練。唱歌吸氣與日常吸氣肯定不一樣,它需要把氧氣更多地吸入“腹部”,既可使整個樂句蒼勁有力而不虛空,又能在配合氣息控制上演唱較長的樂句,而日常吸氣,只要吸入到“肺部”即可。在吸氣訓練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出現整個人被“抬起來”的感覺,也不能出現“抬肩”動作。如果出現了這些現象,說明吸氣只在“肺部”,而沒有進入“腹部”。如何培養(yǎng)這種“吸氣神功”呢?比如,訓練前讓小學生充分想象:眼前有很漂亮的鮮花,你是如何靠上去盡力地“聞香”;再如,平時在躺著睡覺時又是怎么深深呼吸?以此強化小學生的吸氣訓練是很有效果的。二是呼氣(又叫吐氣)訓練。這種訓練存在兩個關鍵點——“口型”和“出氣”。唱歌時的口型很重要,讓嘴巴呈現“較圓”狀態(tài),既能讓聲音更加集中,又能讓所吐氣息更易于掌控。如果出現“咧嘴”等現象,吐出來的氣息就會部分流失,勢必會影響唱歌的實際效果。而在出氣上的訓練,可在沒有音樂狀態(tài)下把時間相對地拉長,讓小學生初步地了解氣息是如何控制的;在此基礎上,再通過“音階”形式來加強小學生的吐氣訓練。除了“聞花香”“睡覺式”等方式外,還有“吹灰式”“打哈欠”“驚嚇式”等吐氣訓練方法。這些方式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套用,熟能生巧。
在“人機互動”中加強兒童氣息有效訓練
毋庸置疑,無論規(guī)范姿勢訓練,還是呼吸方式訓練,都屬于一種機械而又重復的訓練。這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群體來說,確實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不僅如此,小學音樂教學尤其在氣息訓練上,缺乏應試教育的“剛性”任務和考核壓力,除了一些專向生和愛好者外,對于大部分兒童來說僅是“興趣”而已。正因為如此,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借助多媒體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它的先進獨特和優(yōu)勢功能,不斷優(yōu)化教學結構和過程,源源不斷注入活力,從而把小學生逐步引向“我要訓練、自我提升”的良性發(fā)展道路。比如,把氣息選練的標準和要求以圖文互動的“微課”形式,適時適量地呈現出來,讓小學生自主記憶、強化訓練;把小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發(fā)生的“易錯型”“易混型”“重難點”等,形成“信息集錦”形式,在課內外時空內通過“分段演播”功能進行展示,讓小學生通過“正誤對比、相互啟發(fā)”進行學習、探究和修正。再如,針對同一首歌曲或者合唱表演曲目,在老師的強調和指點下,經過信息場景下的“視聽盛宴”,讓小學生通過自我感知、深化體驗等,有效促進自主性訓練,使學生對氣息的使用能力逐步提升。另外,在訓練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因材施訓”。在評價活動環(huán)節(jié),同樣要堅持以“賞識”為主,積極施行“因人施評”機制,切不可“用一個尺子量人”。因為訓練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而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普遍聯系的。就小學音樂氣息訓練活動來說,我們既要根據兒童的實際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區(qū)別不同學段的訓練要求和訓練方式,又要根據兒童發(fā)展等實際需要,善于把專項訓練與其他內容訓練相互滲透并有機地融合起來,如聲帶與音準、歌詞與情感、藝術與表演等訓練,努力從“1+X”多元互動中贏得良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