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振輝

產教融合是將教育和產業融為一體的一種辦學模式,這種模式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為促進學生的就業、職業院校的發展以及企業人才輸送提供有力支撐。2014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并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需以產教融合為重點。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一次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同年12月,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等意見。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審議通過,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
由此可見,產教融合不僅僅關系到學校和企業的協同發展,而且已經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化產教融合,需要借助產教融合的評價引導,本文對產教融合評價方面作多個層面的分析,以求產教融合評價適用中職校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的需要。
一、中職校產教融合評價的理論基礎
(一)相關利益者理論
產教融合涉及多個參與主體,這些參與主體對產教融合的訴求存在不同側重點,需要協調各方訴求(王凌燕,劉愛民,2020)。如企業希望通過校企合作,從學校里快速找到匹配其工作崗位的技能人才,減少對新員工培訓的時間成本和資源投入成本;從當前政策紅利中獲得資金補貼和稅賦減免;從協同學校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正面形象下獲得社會影響力。學校期盼經由產教融合,將理論聯系實踐,培育出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在與企業的互助過程當中,動態全面地優化課程教學;在行業指導下,獲得行業的需求信息,科學修改和增設專業課程。行業通過推進校企合作、人才需求預測、教學指導、職業技能鑒定來滿足人力資源需求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契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政府深化產教融合,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質量的立足點,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路徑。學生的最終目的在于就業,產教融合能為在校生提供實訓、實踐教學條件,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實習崗位,使學生輕松轉換到職工角色,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參與對象對產教融合的效果期盼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平衡他們的利益,強化他們參與的動機。
(二)系統論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它把研究和處理的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分析其結構和功能,研究整體、要素、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以優化系統的觀點來看問題(姜澤許,2018)。根據系統論的闡述,可以知道,對產教融合的評價我們不能用一個靜止的、局部的、松散的、不科學的認識來對待,而是要動態的、全面的、系統的產教融合思維來推進。產教融合的投入、過程、成果、反饋等各個實施環節需要整合評價,避免只從一個角度出發。產教融合涉及各個不同的群體,我們也不能只站在某一個利益群體的位置來決定評價的內容,而是要在綜合不同群體的評價下進行分析、提煉、總結,讓產教融合的評價更全面。另外,校企合作的緊密性,學校專業設置與行業需求的契合度,學生專業技能與職工職業技能的匹配性也是需要綜合考慮的。
(三)多元評價理論
傳統的評價是孤立、單一、高高在上的,我國當前產教融合的評價更多的是控制型評價,評價主體被動參與,評價過程缺乏積極性,難于把評價標準內化為學校需要和企業需求。多元評價理論要求評價主體多元化,除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外,還要有中職校內部評價、企業評價、行業評價以及社會第三方評價(王莉,2019)。評價方法在使用上要求以實際為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固化單一,不僅要求強調量化評價,也要注重質性評價。評價類型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黃葳,2006),即把過程糾正和結果反饋結合在一起,而且特別要注重形成性評價,我們可以借助它來分析和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育方式和提高教學水平。
二、中職校產教融合的評價主體
中職校產教融合的參與主體有企業、學校、行業、政府和學生,這些參與主體也是我們的評價主體。其中企業和學校是產教融合的實施者,行業是產教融合方向的引導者,政府是產教融合的政策支撐者,學生是產教融合的具體“產物”。
因產教融合需要學校和企業的實施和推動,所以在評價方面要側重考慮學校和企業的意見。行業和政府對產教融合起到服務、引導、調和作用,學生對融合的效果起到反饋作用,因此,它們的評價意見也是值得探討的。另外,第三方評價如專門的評價機構的參與,可以使評價更具客觀性,在評價時可根據需要適時引入。
三、中職校產教融合的評價因素
(一)領導與機構
產教融合的開展、深化,參與范圍及規模的控制,往往受學校和企業領導的認知和態度,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影響。領導與機構可以分為領導班子、規章制度、發展目標、校企文化、組織保障五個方面的因素(朱鳳榮,2016)?!邦I導與機構”這個因素主要是從政策性、方向性來評價產教融合的程度。
(二)人才培養
企業希望從學校獲得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希望培養出行業所需要的畢業生來提高就業率,因此,人才培養是中職校與企業產教融合的核心要素,它涉及專業、課程和教學。
(三)教師發展
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學生是教師的職責,中職校教師的發展要從師資隊伍的結構、教師的培養、教師的評聘和教師的獎懲入手。通過教師資源的重組和優化,為學生和公司職工提供更專業的幫助。
(四)資源支持
資源支持主要指實驗實踐教學環境共建——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各類實驗實訓活動的人員配備和經費支持。
(五)效果反饋
“效果”是指產教融合所達到的成效和結果,是校企實現合作的動力。效果反饋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入手:(1)就業質量,如就業率和升學率是否得到提高。(2)綜合能力和素質,即學生通過校企合作是否在工作技能、溝通技能、應變技能等能力和本身素養方面得到提高。(3)社會服務,即是否滿足社會需求,為行業帶來良性發展。
四、中職校產教融合的評價指標
根據上文的評價因素,我們可以將產教融合的實施過程分為保障、教學、反饋三個方面,把這個三個方面作為一級指標。
保障部分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制度保障、機構設置、基地建設、行業協調和經費支持這五個二級指標。制度保障是指從中央、省到地級市的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及落實情況,制度保障在微觀調節上由企業和學校根據政策制定規章制度,并形成實施方案;機構設置是指形成一個內部管理組織,這個組織能讓整個系統有效運作,它包括機構人員配備和硬軟件配套保障;基地建設是指實訓基地建設和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情況(李國杰,2019),它是實現校企協同發展和互助的重要介質,也是產業鏈和教育鏈深度融合的體現;行業協調是指行業充當媒介,通過對市場專業人才稀缺程度的預判,對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的引導,對學生技能是否符合行業要求的評判,來促進學校和企業的深入合作;經費支持是指政府為強化產教融合的吸引力,對參與對象進行財政撥款、稅收優惠,從而提高企業和學校對共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部分可以分為專業課程建設、學生培養、職工培訓和教師發展四個二級指標。專業課程建設是指根據行業和企業的需求,學校及時更新和設置符合產業鏈、需求鏈的專業,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體系,制定課程標準;學生培養包括專業知識的傳授、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工作任務的實操培訓等等,“學生培養”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名稱職的社會勞動者的必經過程;職工培養是指學校的專業教師幫助企業在職的員工提高專業水平,為更換崗位的員工提供再學習條件;教師發展包括教師結構的情況——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比例、專兼職教師的數量和比例,雙師型教師和專兼職教師的福利待遇情況(霍麗娟,2020)。
反饋部分我們可以分為勝任力和就業質量兩個二級指標。勝任力是指學生參加工作后,能夠勝任單位職務、促進行業成長、服務社會的能力;就業質量是指學生就業狀況,如就業率的百分比是多少,入職崗位是不是對應專業,能不能熟練地完成單位任務,是不是有較好的發展空間等等。評價框架如圖1所示。
為了使評價指標更加明細和更具操作性,可在二級指標的主干上擴展三級指標。在指標權重方面,可以邀請行業專家、教育主管部門、社會第三方和校企代表為評價內容的明細打分,對各項指標權重加以賦值。根據評價思想的人文精神和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原則,學校代表方需要有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參與,讓他們成為校方代表的組成部分。由于各相關利益者的利益訴求是不同的,所以在權重賦值方面需要綜合各方的評價意見,平衡各方的訴求,避免權重設置不客觀。本文作為探討性文章,具體的操作方面本文暫不作深入的研究和陳述。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