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倩倩 古真美
“普通高中看高考,職業學校看競賽”,可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也為國家培養了技能型人才。對選手而言,是一個展示自我、將理論學習運用到實際的平臺,甚至是上大學的敲門磚;對教師而言,是一個與同行交流學習、提升自己的機會;對學校而言,是一個對外宣傳的途徑。
一、目前學生技能競賽存在的問題
我校機電專業自2017年參加電氣安裝與維修廣州市技能競賽開始,截至2022年,該賽項的成績由原來沒有名次到連拿兩次省賽二等獎的好成績。在這幾年的比賽訓練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積累經驗,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1.學生參賽意識不強,沒有動力
通過對我校機電專業學生的調查,我們發現,有71%的學生不愿意加入競賽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怕吃苦,覺得技能競賽消耗了他們的娛樂時間,對競賽集訓的辛苦望而生畏。第二,得過且過,對自己的人生無規劃無目標。現在的孩子基本生活條件都比較好,他們對自己無欲無求,覺得只要能順利畢業就萬事大吉。第三,不自信,覺得自己是中考的淘汰者,學習能力一般,同時覺得競賽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可望而不可即,無法勝任。第四,激勵措施不夠。電氣安裝與維修賽項在2018年以前,選手只要分數在60分以上都能直接獲得維修電工高級證,這對于中職畢業必須從事相關工作三年才能考維修電工等級證的他們來說誘惑力是非常大的,可惜后面這項舉措取消了,這個賽項對學生的激勵大打折扣。
2.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薄弱
近年來,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模式的影響下,生源質量在降低,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為了讓選手形成梯隊組合,一般在新生入學第一年我們就開始物色種子選手,但剛進中職的他們往往稚氣未脫,心態不成熟。由于比賽的考核方向是對專業知識體系的整體運用,才剛剛開始接觸專業基礎就被選進競賽組,相比于已經學了一年甚至兩年的師兄來說,他們的專業基礎非常薄弱,理論知識儲備非常匱乏,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就會困難很多。
3.教師的專業水平影響學生的訓練效果
中職學校的教師大部分都是大學一畢業就進入學校從事教學崗位,很少在企業真正實踐過,缺乏企業實戰經驗。課時量太多,很多帶競賽的都是年輕教師,他們還未能把專業領域的課程都好好磨幾遍。或者即使上過課,知識面也不深,因此在訓練過程中遇到問題,很多時候會出現難以解決的情況。另一方面,帶競賽的教師往往還身兼多職,比如班主任、科任老師等等,他們無法花太多時間研究競賽的技術,大大影響了學生的訓練效果。
4.教材不能滿足實際的競賽需求
就拿電氣安裝與維修技能競賽來說,涉及機電專業的電工電子、電力拖動、PLC原理及技術、變頻器技術應用、人機界面等多門課程,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競賽項目,注定難以用一本或多本教材供學生學習使用,這樣既不全面又不具體,需要專門針對競賽使用的教材。
二、應對策略
1.選好選手,把好第一關
選手的選拔是參賽的先決條件。以電氣安裝與維修競賽為例,該項比賽任務由兩名選手組隊完成,包括安裝及設計兩大部分內容。在挑選選手的時候,我們會比較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應變能力。
一開始,我們會將競賽的工作內容、日常訓練情況、近幾年獲獎情況以及上級有關部門對競賽獲獎學生的激勵措施做成一個視頻播放給新生班級看;然后發動班主任、競賽獲獎的學長到各個班級進行賽項宣傳,尤其是獲獎學長的分享更能打動新生,而班主任的宣傳亦能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最后提出選拔要求。這樣的組合拳打下來能夠吸引不少學生的興趣。其次,讓報名加入競賽組的學生進行一些可操作性強、不浪費耗材、又能夠比較直觀地觀察出學生水平的訓練,強度不宜太大。這樣進行一段時間以后,受不了苦的學生自然就會退出,那些能堅持下來的學生,實行淘汰制。由于比賽是兩支隊四個選手,一般我們最后會留下三個組,6名選手。在每次比賽前都進行校內PK,勝出者參賽。
2.強化訓練,夯實競賽技能
(1)細分訓練項目
電氣安裝與維修賽項是一項集工程讀圖、外圍安裝、照明布線、電路設計、繪圖編程,接線調試排故等多項技能于一身的綜合性競賽項目,考核選手對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多門核心課程的綜合能力。比賽時間非常緊,任務繁重。為了讓選手能夠在有限的比賽時間盡可能多完成任務,指導教師在輔導選手訓練時,必須對訓練項目進行科學細分,逐項完成。項目細分后有利于指導教師發現每位選手的薄弱環節,即時輔導;亦能很好地找出選手各自擅長的項目,最后進行合理的分工、整合。
(2)制定訓練目標及計劃
指導教師需要詳細研究賽項細則、技術規范及評分表。將整體項目進行細分后,再由指導教師制定合理的目標及詳盡的計劃。比如電氣安裝與維修賽項,選手一般是先參加市賽,再參加省賽,市賽是給出接線圖讓選手按圖完成接線及調試,而省賽是要求選手根據任務書自己設計線路、編程及調試。所以我們一般會在不同的時期給選手制定不同的目標及相應的計劃。需要注意的是,計劃會受到選手水平、時間安排、耗材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需要進行調整,因此指導教師需要對每一個影響因素做到心中有數。
(3)還原競賽現場
在剛開始接這項比賽的那兩年,我們由于缺乏經驗,很多東西都不懂,都是自己在埋頭苦練,直到比賽去到現場才發現很多東西跟我們練的都不一樣,比如工作臺的擺放,所有元器件存放的位置,甚至工位的高度都不同。選手到現場參賽時非常不習慣。后來,我們記下了賽場各樣物品的擺放位置,將學校訓練的工位布置得與賽場盡量一致,賽前一個月,選手每一次的訓練都嚴格按照比賽的要求來做,包括開始及結束的時間點、每一項流程、工服工帽等等。把訓練當比賽,把比賽當訓練,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3.不做井底之蛙
比賽需要多與兄弟學校拉練,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比如之前我們一直不知道線槽的任意角要如何做才能既快又準,后來有一次去佛山三水理工學校學習以后,才找到正確的方法。選手學到技巧的同時,指導教師也總結了經驗。選手是一屆一屆在更換的,但指導教師一直都在,每一次的外出拉練都使筆者的專業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解決了很多技術瓶頸。另一方面,雖然把自己學校的訓練場盡量地模擬成賽場的模樣,但由于賽場還是陌生的環境,選手在比賽時還是會緊張,所以讓選手多在陌生環境感受一下比賽的氛圍也就非常有必要,多去其他學校拉練就能實現這樣的效果。此外,教師還需要多研究相關知識、技能,才能更好地指導選手,解決難題。同時,建議學校上級部門對帶競賽的教師做出減少部分課時量或其他任務量的傾斜,這樣指導教師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為競賽服務。
4.梳理競賽知識,編寫教材
前面提到沒有合適的教材這一點,教師在指導相關競賽幾年后,建議梳理、總結相關知識,編寫一本適合該賽項的教材。編寫教材的過程不僅能讓指導教師對整個賽項有更全面的認識,讓教師快速成長,還能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教科研技能,更好地為平常的教學服務,另外,規范的教材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形成梯隊選手團隊
一般來說,選手第一年都是去練手的,第二年是沖名次的,第三年有很多選手會因為升學、實習等方面的原因不愿再參賽。而市賽一般有兩支隊伍參賽,省賽大部分是一支隊伍,因此建議選手團隊形成梯隊,即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的選手都有。一般是一年級選進來以后就開始培養,二年級三年級參賽,以老帶新,階梯參賽,這樣就能保證選手不會斷層。
三、結語
指導學生技能競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個過程能讓教師、學生都得到非常大的成長。學生技能競賽也是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體現了“做學教一體化”的全新培養模式,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融會貫通。通過參加學生技能大賽,展示中職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訓練有素的操作技藝,解決問題的能力;敢拼搏、能吃苦、善合作的精神面貌。通過技能的比拼,使大家改變對職業學校學生基礎差、素質差的不良印象,同時,也樹立了職業學校的新形象,提高了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率與升學率,實現了職業學校提出的“進來的是學生,走出的是能手”培養目標。因此,教師如何高效地指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就變得意義非凡。
責任編輯? ?魏家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