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魯迅的創新實踐看創新的應有品性

2022-05-30 17:54:39田榕
文學教育 2022年11期
關鍵詞:創新

田榕

內容摘要:作為一種植根于現實,并且以開放自由的方法來應對問題的超越性能力,創新在今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本文首先從思想層面分析了創新實踐背后“務實”、“發展”的根本觀念特征,其次從方法層面探討了創新實踐背后“開放”、“自由”的屬性特征。作為佐證亦作為深入,在上面論述之后本文又對魯迅先生的創新實踐進行了思想及方法層面的討論與分析。

關鍵詞:創新 魯迅 品性 自由

“創新”在當代世界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詞,近幾十年間在中國的出現頻率尤其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源自于中國共產黨務實進取的特質以及中國本身日新月異的變化與進步。“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的這段話,其分量之重,影響之深,感情之切溢于言表。而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體系的戰略支撐”。

事實上,作為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或文明,中華文化雖然有農業文明背景之下安土重遷、崇古重老的一面,但重時法道、圖存應變的一面從來不但不是前者的對立面,而且某種意義上是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核所在。如商湯《盤銘》之上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在近代國運危難中應運而生的《新青年》、“新文化運動”,錢穆先生晚年對中華文化“天人合一”之本質特征的感悟洞徹,其中或許亦含蘊著“與天應變”之意。我們如果能深入把握這一層,諸多有關“創新”或深或淺、或隨意或認真的誤解似乎會變得更容易解決,諸多共識或許會更容易達成與普及,比如:創新從來有別于“標新立異”、“故作另類”,創新從來都不等于“形式花哨”。

今日的創新話題已經滲透于社會各行各業、各領域、各層次、各維度,相關的研究思考、實踐與反思數量眾多,相關的研究、實踐與反思數量眾多,尤其在社會經濟建設、企業發展、文化教育等具體社會層面更為突出,而且很多研究非常細致,如:1912年約瑟夫·A·熊彼得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率先提出“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的同時,還列舉了五種具體創新形式:開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開辟新市場、發掘新的原材料來源、實現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1];達雷爾·曼恩則在《系統性創新手冊》(管理版)一書中從問題定義、工具選擇、方案生成和結果評價全流程剖析管理創新方法[2]。然而,正是在“創新”愈來愈鮮明生動地落實突顯在具體生活生產之中,甚至成為“流行”現象時,我們似乎更應該認真追問反思“創新”本應具有的特質或品性,這種追問與反思無論實在正面促進高質量的創新實踐層面,還是在反面防止“庸俗創新”熱產生的意義之上,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一.從思想觀念、方法特征看創新品性

(一)思想特征:務實、發展

就基本含義而言,創新字面含義明了清晰,沒有特別深邃之處。《說文解字》中創(chuāng)與創(chuàng)為兩個字,前者從刃,后者從井,在《康熙字典》中,“創”則位于“刀部”,整體來看其皆有“破”、“開”之引申意,今日“開創”一詞顯然似乎更貼近四聲“創”之本意。從這個意義上講,“創”字本身在源頭即有“始”、“新”之引申義,而“新”始為“薪”之本字,“新”在《說文解字》中本意“取木”,從斤,章太炎曾言“衣之始裁為之初,木之始伐謂之新”[3]245,從源頭上看,創新二字無不與利器、開、破有關,今日言“勇于開拓”、“勇于創新”,這一“勇”字確實不可缺少。無怪乎章太炎先生在《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一文中引用《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咸與維新”,以證明“未有不先流血而能遽見維新者”[3]245!

然而,相較于勇氣背后必然面對的險阻,“創新”背后的觀念或許更值得我們優先探討。當然,討論之前需要說明,考慮到現實中我們雖然往往會把“創新”理解為一種理念,但更多人常常會把它視為一種行為實踐,在這個意義上,本文更傾向于將“創新”的含義表述為:植根于現實,以開放自由的方法應對問題的超越性能力。有兩點需要說明,首先,這個表述和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其他“創新”概念表述主要區別在于側重點不同,如下面這個概念表述相對亦比較準確而且非常詳細:“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 、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4]此外,上面表述的“應對問題”很重要,沒有現實意義上的“問題”,創新與空想、幻想、庸俗求新的界限將非常模糊,而且有可能會與變態(abnormal)、異常、無意義、荒誕行為等很多復雜問題產生關聯。

“創新”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實踐,亦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選擇。變與不變,為與不為,我們無需否認無為與因循在現實中實踐意義之上的有效性與價值,而“創新”這一明顯以主動、求變為特征的對象背后卻顯然蘊含著至少以下兩個特征:

首先,行為主體對自身生存、境遇的關注及對自身優化、發展的追求。或者更準確地說,行為主體在更高標準參照下,對于現狀至少是程度上的否定評價判斷。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對前面提到的“問題”的呼應。

其次,行為主體對世界運動變化屬性的深刻感知與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其背后“規律”產生關注或認識。

關于這一特征的理解相對比較容易,后文亦有詳細論說,簡單來講,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人文領域還是科技領域,擁有“創新”標簽的代表人物無不如此,如美術領域印象派的開創者莫奈,白話文小說開創者魯迅,近代物理學的開創者伽利略,以及新中國最具開創新特征的兩位領袖:毛澤東和鄧小平。

(二)方法:開放、自由

準確地說,這里是指方法特征,而不是指:試錯法、頭腦風暴、六西格瑪、TRIZ等具體方法策略;或者更準確地說,這里論述的焦點是創新在方法落實層面應具有怎樣的品性。

踐行創新一定會遇到阻力,甚至險阻。這是常識,而這里的阻力既源自于外部,也源自于創新主體內部,因為每個人都是“當下”的人,或者說“歷史傳統長河”中的人,創新之“新”,對于所有人都意味著至少一定程度上與當下的不同,于是“開放”、“包容”是創新者最基本的素養要求,也是其素養在行為實踐意義上的對應體現。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無疑是中國人極為熟悉的鄧小平提出的“黑貓白貓論”。上世紀60年代,鄧小平提出這一理論并率先開創了新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的新篇章,作為理論“普及版”,一般普通人可能更熟悉的是“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這句俗語,而對于這句俗語今天的兒童和外國人可能只體會到兩種貓之間的顏色差異,但老輩尤其是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中國人應該明白,對彼時中國人而言,白貓黑貓除了顏色之異,在吉利不吉利方面亦有大不同。畢竟中國早年民間還曾廣泛流傳著另一句俗語:“白貓黑狗,越過越有!”黑貓白狗對于很多老輩中國人來說是非常不吉利的。這一點有時總讓人想起西方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黑貓(black cat)的忌諱或抵觸。不管怎么說,在這句話以及“黑貓白貓論”的背后顯然正是鄧小平這位偉人一生勇于創新的一處鮮明體現。

自由是一個關涉多學科領域,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之下含義十分復雜的詞語,一般來說,在學理上它往往關涉財富私有、法制、限制強權以及市場經濟等等。我們此處使用的只是一般意義上其淡化邊界、束縛、限制之含義。近代學者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曾高贊王國維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當代學者周海中先生曾說“沒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學術創新”。事實上,自由、獨立與創新本就存在類似三位一體的內在聯系,獨立看似“孤立”或“封閉”,但沒有主體內在深處的自由空間,完全的依憑與附和將無所謂“自我”;創新與獨立看似皆有“特立獨行”之嫌,但其實質卻并非有意或刻意的凸顯“另類”,如果是有意的標新立異,其自身本質反而是“不自由”,因為這里的“新”與“異”已經成為“限制”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實踐,只能是前面所提到的開放、包容意義之上的自由實踐。意氣用事、為新而新的刻意之舉,和創新實踐并非一回事。

當代學者楊春時教授曾非常細致地將審美活動的本質詮釋為:自由的生存方式,超越的體驗方式以及對存在意義的領悟[5]。我們此處說創新實踐于方法意義上具有自由特征,自然不是將創新活動簡單地完全等同于審美活動,畢竟,太多的技術、管理、制度等領域的創新實踐相當骨感與現實,但從內在屬性的角度,從淡化邊界束縛限制的角度,我們又似乎總是感悟到創新在無功利自由與功利現實之間的微妙處境或平衡。同時身為文學家和文化戰士的魯迅先生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思考的對象。

二.魯迅的創新踐行

(一)關于踐行

魯迅不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而且是整個中國文化史研究無法繞過的高峰,由于魯迅所處的清末民初這一特殊時代背景和一般宣傳的各種局限,一般讀者可能往往更聚焦于魯迅先生“戰斗”、“摧毀”的一面,聚焦于魯迅先生痛斥中國傳統禮教文化,批判國民性,批判反動權貴與文人,但如果從相對全面的視角來看,魯迅先生在一生批判舊世界的同時,一直確實亦在致力于新世界的建設:從早年在日本時對《新生》雜志的籌備,到持之一生的外文著作譯介,從白話文創作的身體力行,到版畫運動的推動倡導……這些實踐不但涉及領域廣,很多實踐持續時間長,頗有“韌”的特征,而且大多在不同程度上都屬于比較典型的創新實踐。

簡略地講,魯迅先生一生比較重要而且集中的創新實踐主要有四個方面,或者說體現在四個領域:

一是白話文創作。

這方面的成果以小說最為卓越醒目,小說中又以近代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和至今在文藝視角下極具新意的《故事新編》系列文本最為突出,很多學者直接稱魯迅先生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而雜文方面因為數量巨大,內容涉及范圍很廣,很多文章時代性較強,讀者有褒有貶,但諸如《論雷峰塔的倒掉》、《記念劉和珍君》、《流氓的變遷》、《為了忘卻的紀念》等很多篇章無疑是極為優秀而且不可替代的。由于這方面的情況眾所周知而且受到的關注最多,所以這里不做過多展開,需要單獨說明的是,魯迅先生的創作除了往往具有極強的思想性,而且由于“白話文從一開始就不僅是知識建構,也是一種權力建構”[6]1,所以即使是在這一最為“藝術化”的領域,魯迅先生的實踐其實亦和現實有著極為深刻的關聯,當然,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更習慣從內容角度去討論這種聯系。

第二是期刊及社團方面。

某種意義上,魯迅先生一生都在和期刊社團打交道,且不說早期身體力行曾為之大力“吶喊”助陣過的《浙江潮》《河南》《新青年》《新潮》《語絲》,以及三十年代曾參加過的“左聯”,單說直接參與創辦與建設的刊物,從最早自己參與籌備的《新生》刊物,到后來直接投稿編輯的《莽原》《未名》,再到上海時期入股創建的《朝花》周刊,如果說,我們今日結合本來很可能發表在《新生》但后來發表在《河南》上的《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文來看,認為魯迅創辦《新生》的目的在于“立人”,立“新民”,“別立新宗”的宏大理想,那么上世紀20年代的魯迅主持莽原社則如《華蓋集題記》所言,很大程度上是非常明確的為了建設、壯大中國當時的“文明批評”、“社會批評”隊伍,而1925年組織成立未名社則是非常明確的為了推動翻譯領域的“新生”,該社非常早地向中國讀者譯介了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蘇俄作家;1928年參與創立的朝花社則又在介紹木刻藝術等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開拓性。

這些實踐無論內容還是初衷或目標不但都建立在魯迅相當深入獨立的思考認識之上,而且從時代背景來看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創新意義。而且即使在當年精英薈萃的《新青年》團隊中,魯迅“依然顯得卓然不群,是因為他在重視文化新民的同時更注重并身體力行文學新民。”[7]87

第三,翻譯方面。

2008年4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卷本《魯迅譯文全集》,總文字365萬6千字。全集第一篇為《月界旅行》,法國儒勒·凡爾納原著,1903年由日本東京進化社出版,最后一篇為《村婦》,保加利亞伐佐夫原著,初刊于1935年9月16日《譯文》終刊號。關于魯迅的翻譯生涯,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域外小說集》的“銷售失敗”,事實上,在1912年去教育部之前,魯迅曾想去上海當編輯翻譯,而且“托了蔡谷卿介紹,向大書店去說,不久寄了一頁德文來,叫翻譯了拿來看。”[8]255-256

魯迅先生的翻譯生涯不但從二十歲出頭一直持續到生命終點,而且非常獨特,一方面,和同時代人相比,魯迅始終對翻譯事業極為重視,這一點極為鮮明地體現在其對林語堂不重視翻譯十分惋惜的態度上;另一方面,魯迅主張并且堅持“硬譯”、“直譯”、“寧信而不順”,其背后乃是希望借翻譯影響、塑造中國人的表達及其背后的思維認知。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先生的翻譯從一開始就是針對民族社會現實、極具個性的“創新”之舉。當然,魯迅先生在翻譯選材方面事實上也頗具新意,比如較早關注蘇俄優秀文學,較為敏銳且較為集中地關注世界弱小民族國家文學等等。

第四,版畫方面。

我們很幸運,去年(2019年)三月,譯林出版社出版了北京魯迅博物館編印的《魯迅編印版畫全集》,全集十二冊,書脊彩布而且環襯雙面全彩,每頁印制精良。

魯迅是公認的中國現代新興木刻倡導者,他長年關注、收集、購買國內外版畫,1928年后對朝華社傾注大量心血,晚年更是身體力行直接參與版畫展覽、木刻講習會等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熟悉魯迅相片的朋友應該尤其記得:在逝世前十一天,魯迅依然還出席了10月8日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舉辦的中華全國木刻第二屆流動展覽會。喜歡美術的朋友可能印象更深的是魯迅與鄭振鐸合編的《北平箋譜》及《十竹齋箋譜》。

簡答來說,魯迅不但譯介推廣國內外優秀版畫,鼓勵培養扶植年輕版畫家,而且更重要的是,魯迅先生本人對版畫的理解認識與思考遠遠超出了普通人,1933年魯迅在《<木刻創作法>序》一文中簡單分析版畫特點之后,明確提出“這實在是正合于現代中國的一種藝術”[9]626。而在1935年2月4日致青年版畫家李樺的信中,則又明確從藝術融合角度對中國版畫發展提出了自己十分明確而且獨到的意見。

當然,如果我們將觀察視角調整得更加細致,在時代新舊交替的大歷史背景之下,魯迅先生的創新遠不止上面十分粗略的四個大方面,比如:魯迅先生在1903年發表的《中國地質略論》,以及1906年與顧瑯合作出版的《中國礦產志》在中國近代地質學方面亦極具開拓性;比如魯迅先生原創設計的諸多極具特色的書籍封面;即使是在古籍輯校方面,魯迅先生的實踐同樣具體開創性,如蔡元培在1938年《魯迅全集》序言中總結道:“魯迅先生本受清代學者的濡染,所以他雜集《會稽郡故書》,校《嵇康集》,輯《謝承后漢書》,編《漢碑帖》,《六朝墓志目錄》,《六朝造像目錄》等,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學,酷愛美術,故不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發展,例如科學小說的翻譯,《中國小說史略》,《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輕視小說之習慣;又金石學為自宋以來較發展之學,而未有注意于漢碑之圖案者,魯迅先生獨注意于此項材料之搜羅;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紀程,北平箋譜等等,均為舊時代的考據家賞鑒家所未曾著手。”[10]214

(二)關于踐行背后的品性特征

魯迅先生與創新是一個大話題,上面只是名副其實的掛一漏萬的極為簡答粗略的介紹,如果我們對魯迅先生進一步具體審視,會發現:從思想觀念層面來講,雖然魯迅在人生后期對早年深信的“進化論”產生了質疑,特定階段亦有過相對明顯的彷徨與失望,但魯迅先生一生的思想觀念無疑依然有著極為鮮明的務實特征和發展追求。

其務實的體現如:在日本留學時期的棄醫從文,在北京教育部任職時期對新文化運動“將領”的“吶喊”助威,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時期的毅然辭職,以及在上海時的加入“左聯”和對馬克思主義及蘇聯文藝思想的主動集中學習……這些事件從前到后,陸陸續續貫穿了魯迅先生的一生,而且每一個事件無不體現了魯迅對于現實極為敏銳、清醒的認識及相當理性、果敢的應對。

而魯迅先生人生中這些事件所對應的現實“問題”,除了可以結合具體歷史節點予以解讀,與魯迅交往三十五年的摯友許壽裳先生的回憶同樣可以從較為深入的層次揭示魯迅先生一生關注的“問題”:“魯迅在弘文學院的時候,常常和我討論下列三個相關的問題:一、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1]23雖然從人生的軌跡來看,魯迅1904年5月就離開了弘文學院,但這三個問題顯然是可以串聯魯迅先生一生的事業與實踐的。

此外,非常難得而且重要的是,作為一位極為杰出的文學藝術家,魯迅的“現實”、“務實”還非常鮮明地體現在文字“筆戰”之外的身體力行的直接現實抗爭之中:

年幼紹興時的周豫才和同學一起反抗“討伐”過惡塾師“矮癩胡”以及欺負小孩的“賀家武秀才”;

青年日本時的周樹人不但加入光復會,而且在入會之前還曾直接參與過反對弘文學院官方擅自改變規章的罷課、退學運動;

回國后的周樹人去南京教育部之前在紹興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工作時,直接參與了反對總長夏震武的“木瓜之役”斗爭;

而北京時期魯迅同章士釗、楊蔭榆的斗爭,上海時期魯迅不攜家門鑰匙毅然赴萬國殯儀館為楊銓送殮的相關細節,則相對廣為人知。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與己息息相關,甚至性命有關的抗爭,不僅體現了魯迅始終對現實極為密切、敏銳關注與深度介入,同時也體現了魯迅對于社會現實始終有著動態、發展、向前的追求,當然,這些追求某種意義上正是我們稱其為“民族魂”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這些現實抗爭依然不足以體現魯迅思想的“務實”、“發展”屬性,那么魯迅筆下對于“版畫發展”、“未來爸爸”以及“理想文明”的論述思考則顯然再明顯不過地體現了其本人對“發展”的深度關注與極其超越化的研判:

選文一:

至于怎樣的是中國精神,我實在不知道。就繪畫而論,六朝以來,就大受印度美術的影響,無所謂國畫了;元人的水墨山水,或者可以說是國粹,但這是不必復興,而且即使復興起來,也不會發展的。所以我的意思,是以倘參酌漢代的石刻畫像,明清的書籍插畫,并且留心民間所賞玩的所謂“年畫”,和歐洲的新法融合起來,許能夠創出一種更好的版畫。[12]372-373(《350204致李樺》)

選文二:

此后覺醒的人,應該先洗凈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于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力思想卻大可切實核減,以準備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

……覺醒的人,此后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人。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歐人對于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直到近來,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

……這樣,便是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賬,一面開辟新路。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13]137-145(《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選文三:

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唐人也還不算弱,例如漢人的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駝鳥,則辦法簡直前無古人。現今在墳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繪畫,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鳥,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個草書一個俗字么?

……宋的文藝,現在似的國粹氣味就薰人。然而遼金元陸續進來了,這消息很耐尋味。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一到衰弊陵夷之際,神經可就衰弱過敏了,每遇外國東西,便覺得彷佛彼來俘我一樣,推拒,惶恐,退縮,逃避,抖成一團,又必想一篇道理來掩飾,而國粹遂成為孱王和孱奴的寶貝。

無論從那里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條,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于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云云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因為他終日戰戰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

……所以事實上“今不如古”者,正因為有許多嘮叨著“今不如古”的諸位先生們之故。現在情形還如此。倘再不放開度量,大膽地,無畏地,將新文化盡量地吸收,則楊光先似的向西洋主人瀝陳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時候,大概是不勞久待的罷。[14]208-211(《看鏡有感》)

顯而易見,上面這些選文無不鮮明地體現了魯迅的務實或者說現實主義精神,而且選文一和選文三還極為直接地展現了魯迅思維方法層面的“包容”與“開放”。

縱觀一生,魯迅對于中國文化、中國人劣根性的思考與“新建”是貫穿始終的:其一生學過日英德俄四門外語,一生翻譯外文著作數量極多;年輕時不但選擇留學日本,而且曾計劃再留學德國;上海時一直與日本、美國、蘇聯等外國友人有書信往來,留學歸國后一直有郵購國外書籍資料。

魯迅的抄碑文、輯校古籍功夫是眾所周知的,但其視野又是一直面向現實、面向世界的,在上海時期魯迅觀影較為頻繁,其中觀看本國影片極少,對非洲異域自然文化的影片卻很喜歡;魯迅對中國文化確實一直是以批判態度為主,但其面對西方等異域文化又是不卑不亢的。所有這些貫穿魯迅一生的行文特征或品性,已不是理性、功利取舍所能簡單解釋,這些行為或者說興趣的背后,事實上亦是魯迅一生對于“自由”的追求,又因為其觀念深處與“大眾”聯系緊密,這一自由往往既是魯迅本人人生體驗及意義層面的自由,也是涉及中國人民大眾現實生活權益層面的自由。

魯迅在上海時期曾不止一次說自己是“戴著鐐銬跳舞”[1],其背景主要是形容自己當時甚為艱難的文字發表與出版處境,面對這一表述,很多時候我們看重的可能都是前面的“鐐銬”,但事實上,這里的“跳舞”無論源自有意還是無意,其出現某種意義上都是必然的。

魯迅有其嚴厲、務實、較真的一面,但其自信甚至自傲、灑脫甚至孩子氣的一面不但同樣真實存在,而且或許更為深入、本真。陳丹青在演講中發現魯迅先生“好玩”不是戲言,更不是因為演講而故作輕松、詼諧之語,其筆下的魯迅“好玩”乃是深含自信、不羈、灑脫甚至不屑在內的孩子式的自由的“游戲”之意。當然,陳丹青先生的表達或許更為生動鮮活:

“希特勒終于敗給了丘吉爾,只為希特勒不懂得‘好玩;蔣介石敗給毛澤東,也只為蔣介石不懂得‘好玩。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進退,他總是放松的,游戲的,豁達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運的龐大的余地,豐富的側面,寬厚的背景。”[2]

或許,正是這種精神深處的自由,使魯迅先生成為超越命運、超越同時代文人的劃時代巨匠。當然,關于“好玩”的相關案例,除了陳丹青先生文中所舉的頗為豐富細致的佐證還有很多,如魯迅諸多文集的命名,如仿張衡《四愁詩》而作的打油詩《我的失戀》,如魯迅給許廣平、顧頡剛諸多人物戲擬的外號等等。

作為總結,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魯迅先生是一位“聽將令”的“吶喊者”,亦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有著極充沛人文關懷的開拓者、創新者,其開拓創新深深植根于中國現實,緊緊呼應于未來夢想,開放包容而不自閉自棄,自由灑脫而又勇武犀利。

注 釋

[1]如魯迅在《360504致曹白》信中曾寫:“一面要顧及被禁,一面又要不十分無謂,真變成一種苦惱,我稱之為‘上了鐐銬的跳舞。”

[2]陳丹青:《笑談大先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9~30頁。

參考文獻

[1]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郭武軍,譯.北京:華僑出版社,2020.

[2]達雷爾·曼恩.系統性創新手冊(管理版)[M].陳光、周賢永、劉斌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3]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10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245頁。

[4]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B%E6%96%B0/6047#viewPageContent

[5]楊春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6]李春陽.白話文運動的危機[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7]朱壽桐.中國現代社團文學史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8]周作人.魯迅的故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9]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0]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七卷).高平叔,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許壽裳.魯迅傳[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12]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3]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4]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5]陳丹青.笑談大先生[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改項目“關于有效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評價方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文學院兒童文學課程為例”(2018314)。

猜你喜歡
創新
號脈時代盯熱點 做足內涵多深意
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策略探討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9:35
基于學生就業導向的中職物流管理教學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9:19
以人為本理念在幼兒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7:2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觀點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7: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伊人AV天堂| 国产主播喷水| 找国产毛片看|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亚洲成年人网| 成人亚洲国产|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免费三区|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中文字幕66页|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亚洲小视频网站|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二三区|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91精品亚洲|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手机在线|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在线播放91|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 国产后式a一视频| 色婷婷啪啪|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91丝袜乱伦|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网|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免费视频6|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67194亚洲无码| 久久精品电影|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99视频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精品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