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底蘊,語文教學也是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浸潤的重要載體。然而,在當前的寫作教學中,一些教師受功利主義教育觀念的影響,過于強調技能而忽視人格內涵的培養。本文主要論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分析現階段寫作教學現狀,并提出有效融合的具體教學措施。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中寫作教學 現狀 措施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23
寫作教學是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收集和使用寫作素材。同時,教師還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寫作教學相結合,應注重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引導學生弘揚傳統文化。把立足中華文化深厚資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引導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寫作教學。
一、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在五年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陶冶萃取,蘊藏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思想精華已經內化為中國人獨特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和智慧,對于學生的道德養成、品格形成,規范行為準則,以及閱讀理解、寫作表達能力的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生們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語言知識,語文課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教學過程中,才能夠讓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發揚,對學生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獨有的精神魅力。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理念、價值觀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在語文教學中加以滲透,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有著極大的意義。此外,可以利用經典作品讓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燦爛文化的發展歷程,這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中華優秀文化發揚光大,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境界情操,引導學生形成堅韌不拔、自立自強的品格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高中寫作教學的現狀
1.寫作教學模式呆板
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寫作教學應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以及學生對寫作教學的不同期待。目前來看,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真正適應當前現代社會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需求,例如傳統的作文教學方式往往偏向于對說理、議論類文章的訓練,這種不重視情景教學的傳統方式,往往就會導致課程完成后,學生只是能夠應付寫作和考試,無法真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選擇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歷史或當今社會中學生共同關心的話題,梳理論證方法,訓練學生用口頭或書面語言闡述和論證觀點。
2.教師教學能力不強
當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育要朝著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方向發展。學生要在經過教育之后形成達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就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綜合素養以及教學能力。寫作教學對教師的綜合素養要求很高,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寫作,也要具備自己寫“下水文”的能力和水平。當前,一些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和語文素養發展水平較低,不利于寫作教學的有效開展。
3.學生作文素材貧瘠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目前高中生的作文存在著“虛、大、空”的現實問題。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生日常課業負擔較重,沒有足夠的閱讀時間,缺少足夠的閱讀材料,使學生無法持有豐富的素材積累;另一方面,學生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局限于家校的“兩點一線”,對作文內容的表達和情感缺乏系統的訓練和學習,造成了作文內容的雷同問題;還有,大部分學生的作文練習具有一定的任務性和必然性,寫作內容并不是學生的本意。以上原因造成了高中生的作文內容虛假、情節生硬的現象,不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無法達成作文教學目標。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寫作教學的融合措施
1.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
新《課標》改變了傳統用成績衡量學生綜合素養的教育模式,高中語文寫作教育的重點應當轉變為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這一方面。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保持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綜合認知能力的提升。而語文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辨別是非能力不斷增強,教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來教育引導學生,把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結合起來,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向科學家鄧稼先、楊振寧、袁隆平、屠呦呦等和杰出人物學習,向鄭成功、陸游、林則徐等民族英雄學習,學習他們為國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大無畏的精神。可以讓學生多讀講述袁隆平、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的書籍,以及觀看《長津湖》等影視作品,擴大知識視野,開闊學識眼界。教師時刻要牢記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引導學生時刻體驗古人探求真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潛心、靜心、信心、專心和決心,像屈原、李白、杜甫、范仲淹、魯迅、郭沫若、朱自清等名家名人學習,學習他們深厚的愛國情操,比如魯迅從棄醫從文到用“屠刀和匕首”作為武器來戰斗,從而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懷。
2.廣泛涉獵傳統文化,實現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人類知識的寶庫,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教育價值。而通過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與寫作課程融合起來,不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更加豐富的人文知識與更深厚的文化底蘊,還可以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意識的陶冶與高尚情操的陶冶,進行作文素材、創作思想的積淀和深化,為作文課堂效果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首先,教師需要對課堂氛圍進行優化,將傳統歷史文化教育與寫作教育融合起來。同時,教師在課堂中設立"文化角",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傳統文化素材的收集,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由于語文教材里有很多古詩文,它們大多表現了作者的真實觀點和情感。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入生活場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文的內容,提高古詩文的情感認同;為學生創造生活化的情境,發揮生活體驗的作用,提高學習效率。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班內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氛圍,如“金秋詩會”“青春放歌”“史記人物故事”等活動,都可以讓學生浸潤中國傳統文化。
其次,教師也需要在語文課程中實現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延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批文質兼美的名篇,因此教師也需要立足課本,通過對內容加以積極的擴展,讓學生積淀對傳統文化教育經驗,為作文教學提供創作素材的基礎。例如,在教《離騷》時,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從這一歷史人物身上受到高尚美德的影響和陶冶,同時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此外,在語文閱讀素材中學生會接觸到屈原、岳飛、屈原、陸游、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他們身上體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能夠指引學生的道德品質養成。
3.將名著閱讀和書寫能力結合
閱讀和寫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在名著閱讀的過程中,促使學生進行寫作實踐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很有幫助。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吸收所學到的知識和內容,同時,還要通過二次寫作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比如,閱讀完魯迅的《祝福》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續寫情節,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讓學生去探索祥林嫂和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系。同時,教師還要讓同學們在課文結束后一起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來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目前,有些教師對課堂上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對閱讀和寫作的理解也不到位;許多學生把讀書當成了自己的累贅,從而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觀念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師要讓學生在讀、寫中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下來,增強學生的閱讀和學習動機。教師要讓學生勤于練習,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根據自己所讀的內容來記錄自己的想法,以此來不斷增強語言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文學作品,或者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傳統經典篇章,并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學生們閱讀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記筆記,記錄他們最喜歡的詩詞、文章段落、語句等,鼓勵學生更多地交流,分享收集的資料。如果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文學材料,就會在寫作中使用這些材料。比如說課文《勸學》中的警句格言,當學生寫到關于毅力的內容時,他們會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而不只是干巴巴地說“堅持就是成功”;當他們在描述月光下荷塘的美時,也可以引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等語句來描繪,這種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同樣從閱讀中學來。
4.創設教學情境,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學習傳統文化對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情境教學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教學策略,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到更多知識,還能愉悅學生的身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觀創造性。
傳統文化教育和高中語文寫作教育的融合也可以反映在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積淀和大量保存至今的文學作品無疑代表著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精髓。高中語文課程中選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無疑昭示著這些文化精華的主流價值——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映中華民族的文化智慧與時代精神,展現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新時期的語文教師,必須充分運用課程資源和課堂陣地,努力完成好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播任務。因此,我們在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和作文課程緊密結合起來的同時,更是希望可以使廣大學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陶冶,從而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更加詩意化,提升課堂的語言文學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相關語文寫作技巧的同時,感受到教學語言中的文學底蘊,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在古代文學創作的內容基礎上學會寫詩。首先,要學習古代詩詞作者的為人,學會他們心系天地蒼生的情懷,體會他們淡泊寧靜的涵養。再去感悟、品味、分析,學會運用作者的思維精髓,借以充實自己的大腦,從而提升創作境界,做到學以致用。
5.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寫作素材
不少高中生會把課文學習和作文寫作割裂開來,無法在作文中有效地模仿課文范式、靈活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素材。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加以引導。比如,在學習《六國論》時,要強調學習議論文嚴謹的論證特點。《六國論》文章脈絡非常清晰,始終圍繞六國之亡“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層層展開,嚴密透徹,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議論文的說理模式,比如《勸學》《拿來主義》文章中的比喻論證,《反對黨八股》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還可以收集名言和經典范例,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了很多經典的景物,《師說》《勸學》中也有很多經典句子,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不僅能作為寫作的材料,增加作文的深度,還可以教會學生人生的真正意義,指導他們的成長。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有許多名言可以作為寫作材料。教師應在課堂上適當地使用傳統文化材料來指導學生寫作,以便他們能夠有效而良好地表達和交流。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寫作的融合措施;認識到傳統文化學習的意義以及現階段學生們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在閱讀傳統文學中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麗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寫作教學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究》,《作文成功之路》2020年第12期。
[2] 馬建元《高中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及滲透探討》,《新課程》2021年第41期。
[3] 周青《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1年第3期。
[4] 張紹利《寫作教學中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年第1期。
[5] 周富炎《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寫作課堂中的作用及滲透》,《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0年第31期。
(曹素華,1973年生,女,漢族,河南淮陽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培養與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