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周恩來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我國理論界的熱點研究話題,而青年教育思想作為周恩來教育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關注度也在逐漸升高。我國對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論淵源、形成與發展過程、主要內容、時代特征以及意義價值等方面,但存在研究數量較少、教育類學科研究明顯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等問題。在新時代應不斷加強對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充分發掘其科學性,促進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國家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研究內容;問題
研究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對于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下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提高青年學生整體素養以及進一步完善周恩來教育思想體系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時代價值。文章運用文獻研究法,對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相關著作和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并從研究的基本情況、主要內容以及綜合述評三大方面對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以期能系統深入地研究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
一、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的基本情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周恩來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我國學術界的熱門研究話題,學者們在周恩來的德育、體育、知識分子教育、干部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諸多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筆者通過知網、當當、亞馬遜等搜索發現,國外有關直接研究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成果寥寥無幾,僅有一些研究周恩來生平或政治思想的專著,因此本文不預對國外研究現狀進行綜述。而我國有關直接研究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文章也為數不多,以“周恩來青年思想”為篇名進行檢索,共34篇;以“周恩來青年教育”為篇名檢索,共有23篇,其中2019年有6篇;以“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為篇名進行檢索,共有10篇,其中優秀碩士論文僅有1篇。從研究的年度來看,從1989年到2020年均有分布,其中2019年居多(截至2020年11月4日),從下圖1可以直觀地看到國內關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的大致情況;從研究學科領域來看,政黨及群眾組織類研究成果較多,有14篇,占35%;中國共產黨類有4篇,占15%;教育類(含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等教育、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在內)研究有6篇,占15%,具體如圖2所示。
二、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的主要內容
盡管目前國內理論界對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較少,但依然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成果,現本文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綜述,得出主要研究內容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的研究
與其他理論思想一樣,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也有其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即使國內學界對此并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與闡述,但從他們的研究成果中仍能得出結論: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并受到了毛澤東思想和我國優秀文化的影響。如:
郭艷認為,周恩來是將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同我國青年教育工作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之后,才得以形成了較為系統完整的青年教育思想。[1]嚴正也贊同周總理是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礎上,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的青年要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思想。[2]劉光磊、張春麗也提到,周恩來在旅歐時期就決心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此信仰就為其后的青年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論準備。[3]王莉萍指出周恩來在做青年工作時,一直致力于積極投身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傳播中,喚醒青年思想,使其不斷學習馬列主義。[4]另也有黃丹丹在其學位論文中斷定:“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以馬列主義青年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深受毛澤東青年教育思想的影響和中華傳統優秀思想文化的熏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5]秦莜萌也同樣贊同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是根源于各著名馬克思主義者的青年教育理念,并受到毛主席和中華傳統文化影響而形成的觀點。[6]
(二)關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研究
周恩來作為中國青年教育事業的奠基者和最高決策者之一,其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與其生活與工作經歷密不可分。
習曉敏就提到:“1913年,15歲的周恩來隨伯父一起來到天津求學,聞名全國的南開學校對周恩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7]在南開學校學習一年后,周恩來就成立了一個名為“敬業樂群會”的組織,以此來服務和教育青年,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周恩來青少年時代在南開大學的教育經歷成為了其青年教育思想的萌芽和開端時期。而劉光磊、張春麗則認為周恩來在五四運動創立覺悟社時期為他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打下了經驗基礎,而1920年11月至1924年7月這四年時間里,創建并領導中國共產黨旅歐黨團組織的實踐經驗則為其獨具匠心的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奠定了實踐基礎。[8]王莉萍也分別從周恩來在旅歐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期、抗日戰爭領導紅軍時期以及全國解放后這幾個重大階段詳細論述了周恩來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青年教育主張。[9]秦莜萌將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劃分為了四個階段:1910年沈陽讀書至1917南開學校畢業這七年時間是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萌芽階段;1917東渡日本到1924年這七年時間里是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階段;1924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漫長的時間里即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充分發展階段;從1949年到1976年周總理逝世這期間就是其青年教育思想的豐富完善階段。[10]左用章在其文章中也直言周恩來總是能站在歷史高度、立足時代特點,不斷對青少年提出新要求、新期望:新中國誕生以前,周恩來期望新少年能協助黨和國家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國后,周恩來希望青少年能做一個有覺悟的勞動者,投身于國家的經濟建設中去。[11]總而言之,周恩來總理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實踐,不斷創造性地展開青年教育工作,使中國青年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三)關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主體的研究
周恩來深受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影響,因此他曾提出:“我們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前進,每個人要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均衡發展。”[12]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內涵十分豐富,涵蓋了德智體美勞等多個方面。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首要任務,歷屆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都十分重視引導和培養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和品德。郭艷在其文中談到周恩來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包括:首先他認為青年應該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相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其次他鼓勵學生要重視勞動、積極參加勞動;最后他認為青年應該樹立集體主義的觀念,處理好個人與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13]嚴正則認為周恩來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素養教育兩大方面,號召學生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學習,并用其“立黨為公”的理念引導廣大青年務實求真。[14]劉光磊、張春麗針對周恩來在旅歐時期所提出的、適應當時形勢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張作出了如下總結:第一個方面要搭建理論學習的平臺,讓青年黨團員加強共產主義的理論學習;第二個方面就是要為他們的理論學習“建規立制”,如要定期舉行學習交流會以及進行學習考核等等。[15]王莉萍詳細闡述了周恩來在戰爭、革命年代對中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要求,主要包括:第一點是要學習毛澤東的思想;第二點是要進行理想的教育;第三點是要勇于參加到實踐中去;第四點是要進行有關革命傳統以及歷史方面的教育;最后還特別強調了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各教育部門和教師都應承擔起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6]黃丹丹則是將周恩來的德育思想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革命人生觀教育、勞動觀念教育、艱苦奮斗人生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這六大方面,并對每一個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17]黃偉認為周恩來是將青年的政治理想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了起來,提出了一系列的培養途徑,即:艱苦奮斗、培養勞動觀念、繼承中華美德,摒棄封建道德和美育陶冶等。[18]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的博士生李銳除了提到周恩來重視勞動教育、艱苦奮斗、集體主義教育之外,還提到了要對青年進行人文教育、批評和自我批評精神的培養。[19]李強在其文中強調了周恩來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因此也十分關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其他學者所提及的馬列主義、勞動、艱苦奮斗教育外,他還補充到周恩來認為紀律、文明禮貌以及正確就業觀教育都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20]雙傳學的《周恩來論青年教育》是較早地詳細論述了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文章,其后學者的文章或多或少都有借鑒過此文,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中運用了一個醒目的詞語,即共產主義人生觀,包含了集體主義和批評教育以及謙虛與克服困難毅力的培養。[21]趙國付總結了周恩來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中包括:說服教育、耐心等待、民主討論、教育與自我教育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等方法。[22]黃昭華也曾指出周恩來要求青年一代在德育方面要有階級、勞動、革命和集體的觀點。[23]
綜上所述,我國理論界對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內容的探究十分豐富,從他們的研究中我們大致可以得出結論,周恩來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一是加強青年對共產主義理論的學習,堅定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信念;二是重視勞動教育,號召青年學生多進行勞動;三是要有集體主義的思想,貢獻社會,服務中國;四是艱苦奮斗,不畏困難;五是持續加深對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2.強調智育,夯實知識基礎
周恩來曾說過:“青年是黃金時代;是學習的時代。”[24]由此可知,周恩來十分重視青年的學習,期望青年能夠趁年輕時完成他們的主要任務:多學習,多掌握一些知識與技能,提高自己的智力。嚴正直接指出周恩來提出了加強青年專業技能培訓的建議,即教育者要不斷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并盡其所能地為青年學生提供幫助,但在幫助之前要做好調查工作,不要浪費教育資源。[25]黃丹丹則認為周恩來強調廣大青年應該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術技能兩個方面:前者須虛心學習、大膽創新,為實現現代化而努力;后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26]習曉敏從周恩來青年時期創立的“敬業樂群會”入手,肯定了周恩來對青年智育的重視,他看到了青年是救國的希望,因此將有志青年聚在一起學習,增長他們的智慧,達到救國之目的。[27]左用章從青年要學習的基本知識和怎樣搞好學習兩個方面列舉了周恩來的智育要求,補充了周恩來希望青年在學習任何知識、技能時都應苦練基本功的觀點。[28]李銳認為周恩來要求我國青年學生努力學習,要做到又紅又專,并對紅與專的關系作了詳細的闡釋,力求青年不被政治所影響能夠心無旁騖地學習,改善學習風氣。[29]雙傳學則指出,周恩來要求青年要養成優良的學習作風,要在實際斗爭中學習、向群眾和書本學習;還要學習刻苦,掌握多種多樣的科學文化知識。[30]
總之,從研究結果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周恩來眼中,若要將青年們培養成為優秀的“四有”青年,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首要的就是要讓他們學習各種各樣的科學文化、掌握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其中,教育工作者需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幫助青年學生學習,使他們養成認真鉆研的良好習慣。
3.重視體育,提高身體素質
不久前,國家教育部出臺了新政策,要求將體育納入中高考計分科目中甚至逐漸達到與語數外同分值水平,隨著該政策的不斷推進,體育科目在中學中也逐漸被重視起來。周恩來也高度重視青年的體育鍛煉,注重提升青年學生們的身體素質,新形勢下對周恩來的青年體育思想進行研究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郭艷在其文中以問句的形式引出了周恩來對青年如何養成一個健康身體的幾條建議:首先,青年自身要注重身體鍛煉,能吃苦耐勞;其次,要將革命意志鍛煉融入身體鍛煉之中;最后,青年要晚婚和節育,趁年輕多勞動。[31]嚴正就將周恩來的青年體育思想凝練為了艱苦奮斗教育,他認為周恩來的體育思想是為了鼓舞青年堅持鍛煉身體,從而為艱苦奮斗的實現提供健康的身體條件。[32]李銳在其文中提及了周恩來對青年體育的重視程度,稱其甚至將青年的身體健康提到了國家建設的高度來進行統籌規劃,還曾提出要公開對青年進行生理衛生教育,比如細嚼慢咽以及當前社會最為關注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等。[33]黃昭華就淺談了周恩來對體育方面的擔憂:青年如果身體不健康,對我國的經濟、國防,甚至其他任何建設都是十分有害的。[34]西安財經學院體育部的鄧宏濤結合周恩來的生平對周恩來的學校體育思想展開了詳盡的論述:周恩來自幼體弱,因此在南開中學的體育鍛煉經歷便成為了其體育思想的萌芽;而后周恩來夫婦倆也一直在捐助學校體育建設;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更是多次在政務報告中談及青年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不僅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進行了討論,還從未來生產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的角度進行了探討。[35]宋曄探析了周恩來的青年體育思想,總結了周恩來關于提高青年體質的一系列措施,如:體育運動方針的普及化、經常化;將體育鍛煉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另外就是使青年學生的體育鍛煉與革命意志鍛煉或衛生教育相結合。[36]
通過以上研究者們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很直觀明確地知悉周恩來總理對青年體育鍛煉的深切厚望,總之其青年體育思想可以概括為“五要”:要鍛煉,要在實際工作中鍛煉,要把革命意志鍛煉融于其中,要與生理衛生教育結合,要晚婚和節育。
4.發展美育,培養審美趣味
眾所周知,周恩來是民國美男子之一,他從小就十分注重儀容儀表,即使家境貧困依然穿戴整潔,可以想象出他是十分在意美育的。我國學界對周恩來的青年美育思想研究成果較少,筆者僅和查閱到黃丹丹在其文中指出周恩來的美育思想是以“鑒別美丑,廣交良友”為本的,他在許多場合都提到了美育的重要性,認為其能輔助德育,因此理應培養青年的審美情趣,開展多種多樣的文藝活動,達到娛樂和教育的雙重效果。[37]
5.深化勞動教育,砥礪奮斗品格
青少年勞動教育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與德智體美相融合,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研究周恩來有關青年勞動教育的觀點,有助于深化勞動教育,砥礪青年的奮斗品格。學界大多學者將周恩來的青年勞動教育相關內容納入了其德育思想中進行論述,考慮到勞動教育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將把周恩來勞動教育相關內容單獨進行整理歸納,以便讀者加深印象。郭艷指出周恩來認為家長和社會都應鼓勵青年走與工農結合的道路,特別是農業勞動。[38]秦莜萌還補充到周恩來認為對高小、初中和高中這三級畢業生都應增加生產學科,爭取在進入社會以前都掌握不同的生產知識。[39]黃偉則提及周恩來認為要擺脫那種較低層次的教勞結合就必須要引進科學科技。[40]王軍福在探究周恩來的德育思想時就提及了周恩來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強調要加強青少年的勞動觀念和勞動實踐教育,另國家也應出臺相關政策,提升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41]蔣曉明、張健認為周恩來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主要包括三點:第一,將腦力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不輕視體力勞動;第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第三,文化知識與勞動鍛煉相統一;第四,要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42]
總之,德智體美勞是相互貫通、相互融合的,不應割裂開來,必須要協同推進,如中南大學的熊呂茂、肖添就曾指出應正確處理好德、智、體、美、勞這幾者的關系,他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要努力使青年學生做到均衡發展。[43]
(四)關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特征的研究
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點,因此部分學者對其青年教育思想的特征進行了探究并得出了結論。郭艷就從方向性、實踐性、連續性三個方面列舉了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特點。[44]而黃丹丹總結了青年教育思想的根本立場、實踐原則、教育理念、“德智體美”均衡發展這四大特點。[45]秦莜萌則認為其特點包括科學性、實踐性、民族性、傳承性四個方面。[46]她們的研究成果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均認為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是在實踐中形成、發展與完善的,并要堅定服務對象,即服務社會主義、服務人民。
(五)關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意義和價值的研究
任何思想與理論都有其意義與價值,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對當代的青年教育依然有著非常深刻的啟示。郭艷認為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包括四個緊密結合:一是讓青年的理想和奮斗緊密結合;二是知識和修養緊密結合;三是書本和實踐緊密結合;四是個人價值和為人民服務緊密結合;五是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47]嚴正則認為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時代價值主要分為理論推動和實踐運用兩大方面。[48]劉光磊、張春麗則是針對周恩來旅歐時期的青年教育思想談論了其當代價值,他認為青年教育事業的重要保證是思想建黨;關鍵是緊扣時代使命;內在要求是群眾路線。[49]黃丹丹指出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論意義在于既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又發展了以毛澤東為領導核心的青年思想;實踐意義在于不僅對中國革命和建設起著重要作用還對新時代青年工作帶來了啟示。[50]秦莜萌則由小見大地指出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除能引導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學習知識提升能力、提高身心健康、促進全面發展外,還能提高我國教育質量。[51]
三、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綜合述評
國內理論界對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為后繼廣大學者更加深入地探究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提供了豐厚的理論準備。
(一)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1.研究的內容較為全面
根據上文所綜述的成果可知,國內學者分別從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論淵源”“形成與發展過程”“主體”“特征”以及“價值和意義”這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地探究與闡述,大體將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與歸納,十分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大致內容,也便于后繼學者繼續探究。
2.研究方式體現了時代性和實踐性
筆者在總結整理各學者關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獻時觀察到,學者們十分注重周恩來總理的生平研究,即根據其每個年齡段所歷經的典型事件,從而對應出相應階段的青年教育思想,顯著體現出了時代性。尤其如前文所提到的有關“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研究中,便是印證了這一點。啟示我們今后在研究人物思想時,切記依據人物經歷與實踐得出結論,實踐出真知。
3.研究成果十分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青年興則國興,學習有關歷史偉人對青年教育所總結出的經驗和思想,對于新時代不斷贏得青年學生思想陣地、繼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尤為重視的勞動教育,在通過查閱總結學者們對周恩來青年勞動教育所進行的總結論述中,對當代青年勞動教育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具體實踐中都能提供豐富的價值引領和實踐導向。
但由于周恩來的教育思想內涵豐富,研究角度不拘一格,因此對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研究仍存在的不足
1.研究數量還有待增加
如前所述,通過文獻檢索發現,有關直接研究“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文章篇數不足20篇,且時間跨度較大,近幾年來的文章也僅僅只有幾篇,可供新時代參考的內容十分狹窄。筆者通過廣泛查找文獻和資料,從周恩來的道德教育、體育、干部教育等等教育思想研究中雖能找到蘊含其中的青年教育思想,但大都比較零散,不夠全面和系統。而青年作為我國未來的希望,他們的成長與發展直接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對我國青年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之一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進行大量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2.教育類學科研究明顯不足
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歸根結底是為了幫助青年學生們更好更快地發展,促使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從而促進國家經濟和文明建設。但從目前的研究層次來看,學者們大多以政黨及群眾組織、中國共產黨等政治類研究為主,對教育類的研究明顯不足。總之,筆者建議今后的研究應多從教育的角度深入挖掘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中所蘊含的青年一代成長、學習與生活的規律,這樣才能使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界對青年的教育做到由淺入深、有的放矢。
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待拓展
由上文可知,雖然以“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為關鍵詞檢索到的文獻數量開始呈上升趨勢,但從研究思路上來看,學者們的研究無論是對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論淵源、實踐基礎還是對其主要內容和時代價值都呈現出了比較相似的特點。首先,均指出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理念是深受馬克思主義有關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影響而形成的,接著就從周恩來的生平和革命經歷探討其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其次,大部分學者都從德、智、體等幾個方面來闡明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且內容具有高度一致性。從研究方法來看,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都為理論研究,而結合實踐進行的研究較少,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應不斷發掘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多維價值,加強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與新時代青年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研究,不斷推動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創造性發展。
四、總結展望
青年,作為國家最受重視的一個社會群體,其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在周恩來青年時期他就尤其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故今天我們研究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目前,我國學界對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今后的學術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但還尚未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在新形勢下,要求我們更加全方位、深層次地展開深入研究。如:增加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與各學科之間聯系的研究、嘗試從實踐與其相結合的角度進行探析并從多維角度創新性探究等等。
參考文獻:
[1][13][31][38][44][47]郭艷.淺談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3,19(02):141-144.
[2][14][25][32][48]嚴正.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內容與時代價值[J].覺悟,2020(02):33-35.
[3][8][15][49]劉光磊,張春麗.周恩來旅歐時期青年教育理念探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38(04):39-44.
[4][9][16]王莉萍.周恩來的青年工作理論與實踐[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2):19-25.
[5][17][26][37][45][50]黃丹丹.周恩來青年教育思想及當代價值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9.
[6][10][39][46][51]秦筱萌.周恩來青年思想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7][27]習曉敏.“智育、體育、群育”——早期周恩來的青年教育理論[J].才智,2017(35):3.
[11][28]左用章.周恩來是青少年心中的一座豐碑──周恩來關懷青少年的生平與思想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1998(02):9-15.
[12][24]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周恩來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51-152.
[18][40]黃偉.論周恩來關于青年道德教育的思想[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04):20-23.
[19][29][33]李銳.論周恩來的青年教育思想[J].孝感師專學報,1999(02):63-68.
[20]李強.論周恩來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貢獻[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3):14-17.
[21][30]雙傳學.周恩來論青年教育[J].高校理論戰線,1998(02):46-48.
[22]趙國付.周恩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方法解析[J].世紀橋,2013(10):37-39.
[23][34]黃昭華.周恩來教育思想總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02):1-6.
[35]鄧宏濤.周恩來體育思想與實踐簡考[J].蘭臺世界,2013(13):11-12.
[36]宋曄.周恩來重視青少年體質的思想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1):98-100.
[41]王軍福.周恩來德育思想探析[J].蘭臺世界,2013(13):109-110.
[42]蔣曉明,張健.周恩來教育思想新探[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04):3-5.
[43]熊呂茂,肖添.近十年周恩來思想研究綜述[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4(05):12-16.
[52](英)迪克·威爾遜.周恩來傳[M].封長虹,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3:9-57.
責任編輯? 姜淑娟
作者簡介:肖婷,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教學(思政)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