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農業,走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子,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選擇,是新時代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行動指南。區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文化素質的差異性決定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既要保持原有風貌,又要開拓創新,處理好傳承與創新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近年來,河南省中牟縣官渡鎮孫莊村大膽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成功探索出易操作、可復制、能推廣的鄉謠農場·孫莊模式。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機制創新;村集體經濟;孫莊模式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文件,例如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等。按照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總體部署,各地區也制定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及其指導性意見,例如2021年河南省委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2022年河南省委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全國掀起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幸福家園的高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了許多先進典型案例,河南省中牟縣官渡鎮鄉謠農場·孫莊模式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在官渡鎮黨委、政府的號召下,孫莊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投身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潮中去,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緊密結合孫莊村實際,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經營機制,調整生產關系,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激發農業活力,梳理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經營思路,探索出了鄉謠農場·孫莊模式。這一成功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幸福家園、發展村集體經濟過程中發揮著較好的輻射帶動作用,受到了農業農村部及省市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表彰。
一、孫莊村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必要性
孫莊村地處中牟縣東南部,轄10個村民組,805戶,3020人,其中村“兩委”班子成員13人,黨員70人;土地6045畝,其中耕地5100余畝,人均耕地1.6畝,屬于貧困落后村。村組缺少總體規劃,2016年前沒有村集體經濟;個體農戶分散生產經營,以玉米、大蒜、蔬菜種植為主;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和婦女重復著低層次、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民收入較低,增收困難。
孫莊村農業基礎條件較好,實行農村聯產承包經營近40年來,雖然村民溫飽問題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傳統的分散經營模式已逐漸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瓶頸逐漸凸顯。
(一)農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后
在溫飽型生產供給的市場模式下,村民一直遵循傳統的家庭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農業生產多以小型農機和人工耕作為主,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既增加了農民勞動強度,又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與農產品品質,甚至威脅到村民的身心健康。例如由于大蒜種植重茬問題,造成嚴重病蟲害,每年需要灌施劇毒農藥,農藥殘留超標;為提高農產品產量,過度施用化肥,重金屬嚴重超標,造成土壤板結。這些不健康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背離了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的發展原則。
(二)小農意識比較強
孫莊村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較多,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為留守老人和婦女。隨著現代農業產業化、信息化、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發展迅猛,但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少文化、缺技術、不善管理、不會經營,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的創新實踐,嚴重影響了村民收入持續增長和村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轉型升級更是無從談起。
(三)種植結構存在單一性
孫莊村以玉米、大蒜、蔬菜種植為主,其中大蒜種植占80%,玉米種植占60%,蔬菜種植占30%。玉米收益較低,大蒜價格浮動很大,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反差很大,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四)鄰里關系不夠和諧
2016年前,村集體經濟為零,村黨支部功能弱化,服務不到位。部分黨員無身份認同,先鋒模范作用淡化,黨員干部在群眾面前說話沒底氣,組織群眾、凝聚群眾更是無從談起。老年人缺乏心理慰藉,婦女們大部分時間用于打麻將,鄰里之間因為宅基地、耕地等發生矛盾,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時常發生。
總之,孫莊村家庭式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的生產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村民陷入了“賺三年、賠三年、不賺不賠又三年”的困境。孫莊村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已經到了必須轉變的地步,亟須通過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激發農業活力,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二、孫莊模式探析
孫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中嶺圍繞如何轉變現行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綜合外地調研心得體會,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理清了孫莊村的發展思路:2016年,以“全民參股+公司化管理”為模式的螢火蟲·鄉謠農場官渡有機農業產業園項目正式投入建設。2018年,注冊成立了孫莊土地股份合作社作為村民以土地等形式入股合作經營的平臺,實行村民股份合作化經營,探索實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幸福家園的鄉謠農場·孫莊模式。本著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把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實行土地統一管理和市場化運作,村民變“股民”,村民收入從一次性土地流轉收入轉變成長久性收入。對土地、資金和人力等資源的優化、整合,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責任心。
(一)入股方式
一是土地入股。村民以土地入股,簽訂土地入股合同,根據入股土地數量享受年底分紅。1畝土地折算5股,根據中牟縣片區種植農業耕地價格,每股折合現金1萬元。二是勞動力入股。參加產業園建設的村民,每天每人記1個工時100工分,100個工時工資1萬元,記為1股。三是資金入股。為破解貸款難、融資難問題,募集產業園前期啟動和建設資金,1萬元算1股。四是農機入股。整合農村有效資源,村民自家的農業生產機械根據市場價格估價,1萬元算1股。五是人才入股。根據各類人才市場工資額,1萬元算1股。
(二)模式優勢
一是鞏固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新型土地流轉模式有效破解了土地流轉中的資金難問題,土地不用付流轉資金,勞動力不用付工資,盤活了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群眾和集體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二是提高了生產組織化程度,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路子,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產品質量,而且發揮品牌效應,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三是實現了產權、財權、事權、治權的有機統一。完善了村黨支部一體化管理治理體系,增強了村黨支部組織協調功能,提升了村民民主自治水平,解決了貧困戶幫扶、新型農民轉化、返鄉村民就業問題。
(三)制度保障
一是董事會管理制度。組建董事會、監事會和理財小組。實行股份制合作經營,必須符合全體股東的利益,接受全體股東的監督。成立理財小組,由每30戶股東家庭推薦1名代表組成,理財小組同合作社開戶銀行簽訂共同支出協議,超過100萬元的資金支出必須召開全體股東大會,持會議記錄、全體股東簽名與影像資料備份,銀行才能予以辦理。每財年結束后,由董事長按照合作社章程,組織編制年度業務報告、盈余分配方案、虧損處理方案、財務會計報告,經監事會審核后,向社員公布,并存檔,便于社員以后查閱。二是財務管理制度。財務部由總會計師、會計、出納和審計工作人員組成。總會計師即財務總監,負責合作社財務的運行及監督,并定期向股東大會匯報合作社資金收支使用情況。同時建立內部財務審計制度,每季度審計1次,審計報告報送總經理。三是利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建立了嚴格的公積金提取、公益金提取、盈余分配、債務處理等各項管理制度。例如從當年盈余中提取30%的公積金,用于擴大生產經營、彌補虧損;從當年盈余中提取10%的公益金,用于社員的技術培訓,開展文化、福利事業和社員生活上的互助互濟;合作社可分配盈余按社員的入股股份比例分配給社員,返還總額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合作社如有虧損,可經社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用公積金彌補,不足部分用以后年度盈余中公積金部分彌補;返還后的剩余部分,以社員賬戶中記載的股份、公積金份額、接受國家財政直接補助和他人捐贈形成的財產平均量化到社員的份額,按比例分配給社員,并記載在社員個人賬戶中;合作社的債務用公積金或者盈余清償,不足部分依照社員個人賬戶中記載的財產份額,按比例分擔,但不超過社員個人賬戶中記載的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如改變分紅比例和提取公積金、公益金比例需經社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后方可生效。
三、孫莊模式的成效及建議
近年來,孫莊村按照既定發展模式和思路,不斷完善股份制合作經營機制,扎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成效
產業結構合理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態勢。產業園區項目一期整合耕地1800畝,其中生態葡萄園165畝、有機蔬菜160畝、有機瓜果96畝,種植品種近30個;水產養殖100畝;建成鋼骨架大棚50座、日光溫室53座,還有153座日光溫室正在建設中。產業園區項目二期300畝冬棗園已完成栽植、300畝獼猴桃正在栽植中,形成了以綠色果蔬種植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布局。
農民增收穩定化。為履行對入股村民的分紅承諾,村“兩委”班子對產業園區現有產業項目的收益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估算論證。一是根據孫莊村目前種植業耕地收益情況,一期1800畝土地5年保底收益:1800畝×1500元/畝/年×5年=1350萬元。二是5000噸冷庫1座,進行大蒜和蒜薹保鮮儲存,扣除各項成本,每年收益529.2萬元,扣除1年建設工期,4年收益:529.2萬元/年×4年=2116.8萬元。三是165畝葡萄園1年收益(第3年開始掛果):165畝×1700斤/畝×20元/斤(目前市場價80元/斤)=561萬元毛利潤。四是300畝13個品種逐步成熟的桃子1年收益:300畝×2000斤/畝×5元/斤(目前市場價25元/斤)=300萬元毛利潤。五是有機蔬菜年收益約250萬元。產業園區建成以后年收益較為穩定,入股村民的收入也趨于穩定。
新型農民職業化。產業園區每年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400余人,同時隨著新型農用機械和智能化控制設備的投入,節省了大量勞動力。農民在農業專家標準規范的指導下從事農業生產,整體素質明顯提高,逐步變成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標準化生產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石,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證,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前提。產業園區按照相關農業生產技術規程,實行標準化管理,做到種苗選育、田間管理、采摘包裝全程監控,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每天對產出的農產品進行質量安全監測,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
(二)建議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幸福家園、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道路上,孫莊村“兩委”班子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干勁十足,充滿必勝信心。按照中央、省、市鄉村振興戰略總體部署,制定未來村莊發展整體規劃,建議重點在幾個方面發力:一是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建設大噸級蔬菜保鮮冷庫1座,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抓手,扎實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嚴格按照生產技術規程,實行標準化生產管理,建設無菌凈菜中心,填充蔬菜無須清洗即可食用的空白。三是流轉周邊土地,形成規模化發展,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四是以黨的建設為統領,發揮黨組織堅強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毅前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留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早日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丁泳丹.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規劃發展分析——以鄭州市中牟縣官渡鎮官渡橋村為例[J].山西農經,2022(06):95-97+192.
[2]付莉.村民參與對村莊治理有效性的影響研究[D].鄭州大學,2021.
[3]趙夢.鄉村振興背景下中部沿黃地區村落提升設計研究——以中牟縣小朱村為例[J].城市住宅,2021,28(07):62-65.
[4]曹珺.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傳統村落生態景觀環境的建設研究[J].環境工程,2022,40(08):331.
[5]王俊書.積極推進體制創新 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J].農場經濟管理,2001(01):9-10.
[6]李軍明.落后鄉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路徑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41(05):96-102.
[7]卞紀蘭.淺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J].大慶社會科學,2005(04):51.
作者簡介:林家歷(1999—),女,河南永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金融與財政。